




2020年開年,武漢”新冠肺炎” 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席卷全國。武漢這場新冠肺炎疫情,很容易讓人聯想起2003年的SARS疫情,也稱作“非典”疫情。因旅游業發展有很強的外部環境依賴性,旅游活動所發生的空間異地性和時間暫時性等綜合特點,導致了旅游業的行業風險系數高,凡是能影響到客源地、接待地、途徑地等的外力因素(諸如戰爭、動亂、金融危機、疾病瘟疫、自然災害等),都可直接影響旅游活動和旅游業發展。
1" 2003年SARS疫情對國內旅游業的影響
當年的SARS疫情持續了將近8個月時間,國內共有24個省區市先后發生疫情,波及的省區市有266個縣和市(區),據當時世衛組織發布的數據顯示,國內累計診斷病例5327例,死亡349例。
1.1" SARS疫情的地理分布
2003年的SARS疫情從地理分布看,以華北地區和華南地區最為嚴重。但當時,西北地區的新疆、青海,西南地區的西藏、云南、貴州,東北地區的黑龍江以及華南地區的海南,均沒有發生SARS疫情。
1.2" SARS疫情對國內旅游業的影響
2003年SARS疫情對國內旅游業帶來的損失,據當年統計,2003年旅游業的損失高達2700億元。SARS疫情致使當年的旅游業:入境旅游人數下降,入境旅游收入同比下降;出境旅游組織人次下降,出境旅游收入下降;國內出游的客流量同比驟減,旅游業總收入增速降低;當年“五一”黃金周取消。
2003年全年,國內旅游業各主要經濟指標(旅游總收入、入境旅游人數和外匯收入等),都出現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首次負增長。03年的SARS疫情,暴露出了國內旅游業存在的問題:長假制度的實施和旅游方式的單調;當時的產業政策使旅游業的風險過度集中;旅游企業分散、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旅游產品結構單一、經營方式還較為混亂;旅游企業內部缺乏危機預警和管理體系。但旅游業的高關聯性,也預示著要求行業有著快速的短期反彈力。
1.3" SARS疫情后,國內旅游業的變革
SARS疫情對03年的國內旅游業來說,既是一種沖擊又一種考驗,更是一次加快調整改革的機會。SARS疫情后,國內
旅游業的變革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3.1" 建立了健全危機管理機制
應對SARS這樣的突發事件,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門除采取緊急救助措施外,旅游行業內部開始建立健全危機預警和管理機制,旅游企業和管理部門開始培養處理突發事件的心理準備和機制上的能力,并建立和確保平常時期和非常(特殊)時期兩套運行機制。
1.3.2" 優化了旅游環境,采取了提升旅游業發展水平措施
旅游業通過SARS防治工作,全面提升了旅游行業的衛生質量和管理水平,旅游行業在力爭創造一個清潔、衛生、安全、誠信和游客放心的旅游環境。
1.3.3" 旅游企業開始集團化發展、多元化經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旅游業的抗風險能力和總體競爭力。
旅游企業之間加強橫向聯合,獲得了規模效應,提高了旅游業的競爭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加深了旅游企業的縱向發展,降低了旅游企業間的交易費用,提高了企業效率,增強了企業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旅游企業之間的聯合展開了多種方式,比如,通過兼并收購重組,組建企業集團,淘汰一批小、散、弱的企業,增強旅游企業抵抗沖擊的能力;以及基于網絡信息技術建立企業網絡結構、虛擬組織、企業戰略聯盟等新型組織模式,整合社會資源,降低交易費用,提高整個行業的實力。
1.3.4nbsp; 開始大力開發旅游新產品,加快旅游業產品結構的調整與升級
SARS疫情后,旅游者的消費心理、消費觀念發生了變化,旅游健康和養生功能受到更多關注,健康、生態主題的旅游活動備受青睞。在旅游方式上,散客旅游、家庭旅游和單位小團隊旅游逐漸成為旅游市場主流,特別是自助型旅游、短途游、自駕車出游等個性化產品受到廣泛歡迎。旅游購物方面,保健類商品、“綠色產品”成為旅游者的新寵,加大了旅游商品開發力度。
1.3.5" 改革了長假制度、著力推行“帶薪休假”,改善旅游高度集中消費模式
帶薪休假增加了休假的靈活性,使得社會資源得到合理配置,也使景點收入正常化。
2" 新冠肺炎疫情對國內旅游業的影響
2.1" 新冠肺炎不同于03年疫情的地理分布
此次新冠疫情,已經成為全國性事件,各省都有病例。全國31個省市均啟動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各地都采取了交通隔離、居民居家隔離的防疫舉措,但由于此前未采取措施的人員經流動全國后,疫情仍然快速發展,防疫形勢十分嚴峻。
新冠疫情發源于湖北省武漢市,疫情重度地區以武漢為中心向周邊省市擴散,包含河南省、湖南省、浙江省、廣東省等地區,從疫情的地理空間分布看,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以及中部地區。拋開病例數據,單看疫情重度地區的地理空間分布,此次新冠疫情與2003年的SARS疫情相似,東南沿海地區均為疫情重災區。
2.2" 新冠肺炎對旅游業的整體影響
疫情對旅游業全產業鏈的嚴重沖擊。突發的“疫情”給本來就處于增速下滑態勢的經濟造成巨大影響,旅游業更是首當其沖,涉及的全產業鏈面臨嚴重的沖擊。2003年“非典”期間,我國第三產業規模不大,占比為39%,而第二產業占比最大,為45.6%。2003年SARS對中國經濟的沖擊僅體現在第二季度,造成當季GDP增速短暫回落2個百分點,后隨著疫情解除,經濟增長迅速反彈,全年增速達10%。相比2003年,目前國家的經濟結構已發生很大改變,第三產業占比增大,旅游消費占據整體消費的比重也在增大,2019年,第三產業已超越了第二產業,占比上升到53.9%。
2003年與2019年我國經濟結構變化對比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不管是從影響的地域范圍、病情發展的速度,還是采取的防疫措施、民眾的恐慌心理,相比2003年的SARS疫情,對于旅游業造成的損失將會更大。由于疫情的快速發展和國內異常嚴格的防疫措施,近期旅游業幾乎處于停滯狀態。
疫情發生在春節期間,相比2003年的SARS疫情早了兩個月;嚴格的防疫措施以及全社會復工推遲,對春節旅游黃金周、一季度旅游形勢、進而波及到的全年旅游,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此次疫情持續時間的不確定性,疫情從國內到國外,整體對旅游行業的影響面還要廣。據統計數據,2019年中國旅游業總收入在6.5萬億元,平均下來一天總收入是178億元。
參照2019年的數據推測,國內旅游業現在每停滯一天,就有超過170億元的經濟損失。僅春節期間,國內旅游業停擺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在四五千億元左右。如果疫情還不能在第二季度內得到有效控制的話,它產生的滯后效應和負外部性會導致更大影響。因此,這次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不能簡單穿越到SARS時期尋找經驗,而必須在研究新疫情、新社會反應模式、新經濟背景的基礎上,做出客觀的評估預測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應對之策。
2018年-2019年我國春節旅游市場對比
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行業資金緊張。為防范疫情,1月23日開始,國家鐵路、民航、文旅部等部門,先后推出11條出行政策,限制人員流動。隨即全國各業態進入停滯狀態。疫情導致的旅游業停擺,各業態遭受的損失,使旅游企業遭遇了巨大的資金壓力,旅游企業現金流急劇下滑。
目前,整個旅游行業現金流吃緊:全國旅行社及在線旅游企業,全部暫停經營團隊旅游及“機票+酒店”旅游產品。春節黃金期,因為疫情來臨,出行的訂單高峰變成了退單高峰。全國各地的景區、文化娛樂、文化演出相繼暫停運營。全國各地賓館、酒店、餐飲、影劇院暫停營業。全國航班取消或者停飛,入境旅游受到影響。防控期需要2-3個月,恢復期需要2-3個月,今年上半年旅游業將極其困難。
2020年元月酒店入住率
此次新型疫情與國內經濟的下行壓力疊加,在宏觀層面增添了不確定性;
此次疫情與國內旅游業轉型升級的阻力重合,在中觀層面加大了旅游行業發展的變數;
此次疫情與中國中小企業生存壓力艱難并行,又增加了企業增長的微觀困難。
因此,旅游業目前遇到的系統性風險,抗風險能力是很弱的。在面臨疫情發展不明朗、市場需求銳減的現實情況下,沒有一家旅游企業可以獨善其身。
3" 疫情過后將促使旅游業發生哪些改變
3.1" 疫情后旅游業該如何應對?
新冠肺炎對旅游產業的影響與SARS疫情期間存在諸多雷同之處:
渠道端旅游企業經營同樣受損嚴重。客源地、接待地和途徑地端頭企業承壓嚴重。民營企業疫情期間資金回籠受阻,發展受挫。 華北、華南地區的文旅企業同2003年境況一樣,區域性損失慘重。
疫情期過后,整體文旅行業需要就市場恢復和公眾出游意愿兩方面做好善后工作。除此之外,就目前全行業的實際情況,還需要做好以下應對工作:
針對危機處理的預設機制和手段急需完善。仍需全面提升旅游業發展水平。 結合當下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平臺發展“互聯網+”旅游營銷策略和旅游管理體制,提高旅游業的綜合抗風險能力。文旅行業急需將多年沉淀下來的數據但卻很少系統挖掘的現狀做以改變,改變數據分析" "能力弱導致政府和業界工作科學性偏弱的現實境況。仍需加大以綠色健康為主題的旅游產品開發,加快康養旅游、健康旅游發展,順應自駕游、家庭游等主流旅游方式,加快旅游業產品結構升級。仍需改革長假制度,繼續推行“帶薪休假”制度,改善旅游高度集中的消費模式,均衡旅游黃金周與普通節假日的游客比例。疫情過后旅游業將會帶來什么樣考驗。
此次新型疫情對第三產業的影響涉及面最廣,對傳統旅游也將是一次大規模的洗牌,旅游行業內各細分行業、各業態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但從歷史經驗來看,突發事件只要能得到有效、及時控制,短期引發的恐慌是不會產生持久影響的。
目前,中國旅游業已經進入較為成熟的產業發展階段,已經具有較好的內生增長動力,雖說有疫情影響,但保持我國旅游業長期增長的因素依然存在。恢復是必然,中國已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國內客源市場基礎。已形成規模龐大的旅游生產力規模,有足夠的韌性和能力滿足市場需求。促進旅游消費,必然是疫情過后拯救經濟的首選手段之一。
考驗旅游業能否推出更多的好產品。疫情時期,更應認真思考旅游業如何創新求變,提升品質旅游。
(1) 推出真正小而美、優而精的旅游項目。如日本茶道旅游體驗項目、日本餐廳櫥窗的食物模型伴手禮、日本北海道及東京的壽司制作體驗教室等。
(2) 創新研發“融合型”產品,將旅游企業業務觸角延伸至游學、移民置業、購物退稅、貨幣兌換、海外資源運營等旅行相關的諸多領域,為旅游企業帶來更過增值內容和溢出效應,豐富文旅供給,刺激提振消費。
(3) 形成“泛旅游產業整合”模式,以旅游產業為核心,利用整合手段,使旅游產業及其他相關產業通過某種方式彼此銜接,打破各自為政的狀態,構建一個有價值、有效率的產業集群。
4" 結語
每次災難,都會帶來時代反思,也會“倒逼”每個行業的經濟現象和商業模式的迭代。這次的新冠疫情也不例外。我們要堅信:疫情過后,一些新業態、新經濟現象或將迎風而起,我國的文化旅游業也會一樣。
來源:中土地規劃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