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摘要】 本文以廣西賓陽炮龍節為個案,展開對傳統節日及相關的文化旅游實踐研究。行政部門、民間團體與個人全面參與了炮龍節的節日實踐。傳統的節日民俗儀式、官方與民間互動、文化傳播與文化旅游等內容需要結合起來看待。在新的文化表征過程中,賓陽炮龍節與民俗文化將得到新的含義。
【關鍵詞】 炮龍節; 實踐; 文化旅游; 文化形象
1" 引言
本文以廣西賓陽炮龍節為個案,力求以小見大,展開對傳統節日及相關的文化旅游實踐研究。廣西賓陽炮龍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二批)將其歸入民俗類別之中。研究這一文化遺產項目,對文化事象本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以及節日文化發展特點都有著重要意義。下文主要考察賓陽行政部門、民間團體和個人對炮龍節文化形象的打造與文化傳播實踐。文化形象塑造與文化輸出,既有有形的物質文化輸出,也有無形的文化傳播。前者指涉的是賓州古城和主題場所的打造,后者論及文化展演與表述。無論是有形的歷史文化古鎮,還是無形的民俗文化,在炮龍節中均被開發為商品進行消費。因此賓州古城修葺與打造、民俗主題場所、文化紀念品以及文化表征的問題,得以進入研究視野。
借著鄉土文化復興與文化再生產的思路,賓陽行政部門與民間社團全面介入文化旅游實踐之中。行政部門從“做節日”的思路對地方文化進行改造,試圖制造新的“地方文化史”。這一形象充滿了官方與民間的想象與實踐,它們形成賓陽與其他地區的“界限”。根據地方文化史和歷史人類學的研究,國家與社會是重要的分析單位, “國家——社會”這一分析框架,其預設是二者的對立。這種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框架,存在著二元對立的先入為主的傾向,它讓研究者一開始就將二者區作為單獨的變量進行考慮。在把握動態的文化變遷過程的微觀層面,還需要將國家、民眾和地方中介的具體實踐考慮入內。
進一步說,可以借用文化旅游的角度,補充“國家——社會”的框架。基于福柯提出的“治理術”的概念,以及知識、權力、技術等要素,文化治理可以理解為“權力規制度、統治機構和知識形式(及其再現模式)的復雜聯結” ,“透過再現、象征、表意作用而運作和爭論的權力操作、資源分配,以及認識世界與自我認識的制度性機制。” 借助這一視域之,我們能將傳統的節日民俗儀式、官方與民間互動、文化傳播與文化旅游等內容結合起來看待。在新的文化表征過程中,賓陽炮龍節與民俗文化將得到新的含義。
2" 打造勝地賓州古城的心愿:整合地方文化傳統
南街作為賓州古城的重要街道,向來和三聯街有著重要的地位。根據歷代賓陽縣志記載,因其修建在舊賓州縣城南面,所以被稱為南街。南街始建于元朝,因金人南侵,北方漢人避戰亂,遷徙到南街。并且建造商鋪。南街歷史悠久,始建于元而成于明。據地方志記載,清至民國其間,商賈云聚,經貿紅火,于是南街不斷擴建,便有今日之規模。后因旅游發展需求,相關部門開始打造南街,逐步形成旅游主題景觀。百龍舞賓州賓陽炮龍節開始舉辦之后,南街還承擔了名優商品展銷的任務,別樣的文化景觀在南街誕生。這些活動保留了誰的記憶,塑造了誰的形象?這一系列文化治理手段對當地有什么影響,文化主體又是如何應對?
賓陽相關部門開始計劃打造古城賓州始于2003到2005年,當時賓陽劃歸南寧市屬管轄。基于官方想打造大明山旅游文化圈的設想,賓陽相關部門開始意識到旅游資源開發的機會到了。借助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與申報與保護的契機,賓陽特別是賓州鎮的行政界、商界、學界精英,開始策劃打造“勝地 古賓州”,以便利用南寧市周邊的旅游資源,和周邊著名景點形成旅游聯盟,加入廣西、南寧大型旅游圈。 當地行政部門將勝地的文化資源分為以下幾個大類: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賓陽行政部門此舉意圖實為整合鎮文化教育資源,重新發現地方文化傳統。由于蘆圩經濟政治的迅速擴張,X鎮地區的地位日漸衰落,賓陽行政層似乎打算通過平衡經濟與政治的關系,將L圩政治經濟中心和X鎮文化教育傳統結合在一起,以喚起X鎮地區日益式微的地方感情。為了使勝地開發更具權威性,賓陽政府邀請了多位賓陽籍的專家學者召開研討會和實地調查,并且向X鎮城隍廟捐贈善款。這一情感上的召喚,把X鎮地區“顯而易見”的文化傳統通過本地人的途徑表達出來,2006年,古賓州的項目拉開序幕。
賓陽政府對勝地古賓州懷有政治與經濟的雙重想象。在政治形象方面,賓陽政府更希望將賓州古城的歷史地位得到宣傳 ,以作為其行政治理方式的一部分;在經濟上,相關部門參考了陽朔西街的模式,打算做成雙贏的局面:既能招商引資,讓更多的資金流向自己,順帶改造古城,通過旅游實現X鎮經濟上的振興,也能為賓陽創造旅游硬件和就業機會。因此,賓陽政府提出了打造勝地的目標和展望:
(1)保護古賓州城的文化遺產,弘揚賓陽文化;
(2)開發(SL街、南街、外東門街和寶水江)旅游,帶動和振興賓陽經濟、文化;
(3)整治上述三街一江,重現昔日“賓陽寶水涌春濤”之地景;
(4)為打造賓州經濟文化旅游一體化提供戰略思考;
(5)振興賓陽輕紡工業;
(6)打造南寧后花園。
從上面可以看出,勝地具有生產、休閑、娛樂等多種功能,這反映了城鎮化擴展的一種心愿,即讓城鄉和城鄉結合部具有小型城市的功能。這份目標和成果展望,體現了行政部門對文化傳統的重視與挖掘,展示了賓陽在數年的城鎮化探索中找到了自己新的定位。
3" 地方文化的民俗藝術主題設計
有學者指出,本土的、地方的文化認同在復蘇、復興與重構,國家和民間常常通過有意識的創造來實現文化傳統的傳承。 賓陽行政部門除了做好節慶節期活動的安排和服務之外,還對外進行文化傳播。這種傳播是柔性文化政策的一部分。文化主體通過幾種方式對炮龍文化進行傳播和輸出:一是對日常生活用品的改造;二是發展文化旅游實踐,從而表征地方文化傳統。
3.1" 南寧第一家主題郵局
賓陽政府部門對本地場所的設計與改造,主要原則是“可參觀”與“易辨識”。按照當地行政人員的建議,相關部門打算從日常生活入手,將“習以為常”事物變成炮龍文化的衍生品,通過紀念性的人文地理景觀形成具有賓陽特性的文化記憶。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對郵局的改造。
2012年龍年之后,賓陽郵政部門看到了炮龍文化對日常生活的重大影響。為了響應宣傳部和政府的政策,郵政部門將設計主題郵局作為了一項重要任務。2015年2月16日,炮龍郵局正式開業。這家郵局的設計體現了炮龍文化對日常生活的介入。
從炮龍郵局的門口以及內部裝飾可以判斷,這家主題郵局主要通過視覺設計來傳達炮龍節的文化內涵。除去門口醒目的主題“炮龍郵局”字樣之外,紅色的背景色也突顯了賓陽的地方特色:“滿地紅”爆竹的顏色。據郵局工作人員稱,在設計炮龍郵局主題色的時候,曾經考慮了黃色和紅色兩種顏色。由于賓陽炮龍是以炮著稱,而本地的著名商品又有“滿地紅”爆竹,因此,紅色很快成了郵局的主題顏色。在郵局內部,體現了官方話語對民間文化的影響。炮龍文化文字簡介,以及徐沛東《炮龍雄風》的詞曲,出現在營業廳的墻壁之上。
3.2" 紀念品的設計與文化傳播
炮龍郵局通過本地商人與文化公司的合作,設計出了帶有炮龍文化意象的紀念品。紀念品是節日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節日文化表征的途徑除了信仰和儀式,還有節日物質體系,這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節俗象征物品。正如蕭放指出,節日物質系統是節日必不可少的構成元素之一,節日文化的表征需要直觀的節俗物品或者節俗象征物。 節期所需要的物質產品,都是傳承者去思考、設計和制作的,這是一種建立在日常生活經驗基礎上的民俗活動,里面傾注了節日主體的情感。節日實踐中各種各樣的祭品、食物,是文化主體長期實踐的主觀選擇。進一步說,這些物品是供人們在特定的節日時空中使用的,具有濃厚的文化象征意味。民眾設計、使用、交換節日物品的過程,其實也是物品意義自我表征的過程,文化主體通過與物品交流表達自我與情感。 炮龍郵局正是看到了節日物質體系的重要作用,在紀念品上花了不少心血。
在近兩年的實踐中,賓陽商人和炮龍郵局開發出了不少紀念品。以甲午年炮龍賀歲彩色紀念銀條珍藏版為例。這套銀條由當地文化主事人W先生策劃和設計。在此之前,炮龍協會秘書長Z先生多次提議,要做出一些能代表炮龍文化的紀念品,以便豐富炮龍節的物質體系。他提出,炮龍米、油這些日常用品,太過普通,沒有什么紀念意義。W表示:為了紀念炮龍老廟的建成,打造賓陽炮龍的特色紀念品,他和父親很早之前就打算設計一套炮龍節的紀念品了。想了很久,決定用紀念銀條這種形式的紀念品設計。
雖然這一套紀念品價格不菲,但卻得到民間文化主體的廣泛認可。不少民眾認為,炮龍文化本身需要更多的形式去表達和傳承,通過設計紀念品是很好的方式。當地文化研究學者也多次表示,紀念品的銷量本身不代表成功或者失敗,只要有游客或者嘉賓能夠看到,也是一種很好的文化傳播活動。麻國慶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要讓文化場景進入文化心態世界,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 炮龍協會與民間商界人士將舞炮龍文化納入紀念品開發與設計,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推動了舞炮龍習俗的主動變遷與傳承。
4" 旅游實踐與文化表征
經過近幾年城鎮化的推進,賓陽經濟發展迅速。在這一進程中,大眾傳媒、商業金融、旅游觀光等實踐得以參與其中。經過文化館和相關部門的努力,賓陽炮龍節文化旅游體系終于形成一定的規模和質量。其內容包括:民間吹燈酒和舞炮龍活動,“百龍舞賓州”的節慶旅游實踐,以及相關的民俗文藝匯演。
相關部門也于2007年開始將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列入節日文化展示活動之中。最早進入展示活動的是游彩架、龍獅、秧歌、儀仗、腰鼓、管樂、馬娘、彩鳳、高蹺等九項。這其中,彩架、彩鳳和龍獅是當地較有影響力的民俗文化事象。相關部門和民眾對此期望極高,認為必須非物質文化遺產文藝游行當做是炮龍節的文化品牌來抓。
5" 結語與思考
文化傳播、展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表達的重要途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性往往在活動中得到體現。本文考察了賓陽南街“賓州古城”、炮龍郵局、節日紀念品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巡游的文化展示。賓陽通過歷史文化古街修葺打造以及無形的民俗文化景觀,重塑了地方形象。在這一過程中,舞炮龍的意象通過不同的途徑得到了表達。南街本來不是賓州古城的中心,但因其特殊的地形與歷史底蘊,成為文化主體與行政部門重點打造的對象,具有較高的人文價值。
為了進一步打造賓陽形象,賓陽行政部門將地點與節日物品相聯系,把標志性地點的建設推及日常生活場所。炮龍郵局成為南寧市第一家主題郵局。郵局的表征系統得到重塑,炮龍圖案、主題顏色以及炮龍紀念品成為郵局的特色。民間社團與個人也重視節日物品的開發,各類手工藝品與藝術品出現。從以上可以看出,地方建筑、節日物品對地方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物質體系與非物質文化相結合,才會產生良好的輿論和傳播效果。
文化旅游實踐是節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文化持有者來說,參加文化展示活動是一種情感的需求。在節日民俗實踐中,行政部門、文化持有者的出發點是將本群體的文化進行傳播。在這一點上看,傳統并不是被發明的,而是文化持有者將隱藏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傳統進行主動整理和展示。節日實踐與文化表征在某種程度上對文化主體具有情感的召喚作用。
【參考文獻】
[1](明)郭棐.賓州志.萬歷十三年.
[2](民國)朱昌奎,胡奎林.賓陽縣志.1937.
[3]賓陽縣志編纂委員會。賓陽縣志.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
[4]謝啟昆 修 胡虔 纂.廣西通志.廣陵: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1987.
[5]莫兆桐.古辣鎮龍安龍興宅儀式.打印稿.1998.
[6]蒙成干.賓陽古今述聞續集.香港: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7.
[7]張云真 編著.賓陽炮龍節.P29-33香港: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10.
[8]黃應貴.物與物質文化[M].P18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4.
[9]麻國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表達與文化的文法P35-41.學術研究.2011年第5期.
[10]蕭放.傳統節日的復興與重建之路.河南社會科學.P45.2010年第2期.
[11](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P81-91[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2](美)克里福德.格爾茲著.地方性知識[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13](英)E.霍布斯鮑姆,T.蘭格著,顧杭,龐冠群譯.傳統的發明[M]P1-17.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