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非遺文化的高校傳承便是實現民族文化自信的捷徑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歷史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文化的精粹。傳統藝術是傳統歷史文化中的一個統稱,不同地域誕生的傳統藝術形式各樣,其自身或多或少帶有當地的特色文化氣息。八合鼓武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傳統藝術的延續與發展,具有鮮明多樣的藝術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甚微,傳統藝術衰落,八合鼓武將傳統藝術湘西苗族鼓舞,八合鼓與八合拳融為一體,成為一種全新的拳鼓交融的表現形式。其在高校的傳承使學生領悟并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符號,民族精神,而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傳統藝術文化之精華。我輩有義務有責任讓它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藝術;八合鼓武;傳承;創新
1" 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學術史梳理
國外文獻中關于苗族鼓舞八合鼓與八合拳的研究目前尚未發現。
1.1" "八合拳
向敏在《古丈縣“八合拳”生存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2015)中指出:八合拳是以苗拳(小手拳)為基礎,擷納了峨眉拳、武當拳等套路,側重樁功手法和腿法,具有演練、操習、實戰等功能拳術套路與器械套路的總稱[1]。八合拳是苗族武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也是中華武術延續之精華。 石興文在《苗族蚩尤拳》(2016)中認為:八合拳是苗族蚩尤拳的優秀套路之一,遠近苗族拳師皆稱之為大手拳[2]。八合拳作為苗拳的代表之一,拳術形式與特點十分突出,2012年被評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1.2" 八合鼓
湘西苗族鼓舞廣泛流傳于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境內,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八合鼓屬于苗族鼓舞中的武術鼓,彭繼德在《湘西苗族鼓舞》(2018)里指出:“八合鼓”是苗族鼓舞之中的一個鼓種,是國家級苗族鼓舞傳承人洪富強根據苗族八合拳創立的舞種。因這套鼓法釋合了“八合拳”部分招式,故命為八合鼓[3]。田茂軍在《湘西苗族鼓舞傳承困境與突破轉型(2017)中指出: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民族文化的載體,他融音樂、舞蹈、表演于一體,體現了苗族人民獨特的審美和文化內涵。商業化的行為、娛樂文化對于民眾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覺的內在要求是逐步消解的。人們在高速運轉的現代化生活中,也很難產生應有的對文化本身的堅守[4]。
通過文獻研究及學術梳理發現,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八合拳與八合鼓的相關研究及學術史料極其稀缺,民族的傳統藝術在時代的潮流中逐漸失去了光彩。是危機也是機遇,在這個社會發展迅速的時代里萬物都追求創新,只有創新才能更好的傳承。八合鼓武作為非遺文化里傳統藝術的繼承者,已經初步形成了獨特的區域魅力和藝術表現形式。
2" 八合鼓武的創立
八合鼓武以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苗家八合拳”為藍本,根據八合拳傳統套路大插花,融合苗拳套路大手七式,共得動作三十六式,將此三十六式八合拳與八合鼓融為一體,成為一種全新的拳鼓交融的表現形式,故命名“八合鼓武”。
3" 研究價值
3.1" "精準研究
已有研究多集中于對苗族鼓舞的探討,而對于鼓舞中八合鼓這一門類少有研究,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對八合拳的研究中,幾乎都是關于湘西苗拳(蚩尤拳)的研究,而缺乏對于苗拳中的“杰出代表”八合拳的思考。從學術研究出發,筆者認為非遺文化的保護,傳統藝術的傳承不能只求大而全,而應落實到傳統文化藝術的細微處,正如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思想一樣,研究也要“精準”,不能讓民族文明與智慧的結晶在我輩手上慢慢流逝。
3.2" 促進文化融合發展
八合鼓武在拳與鼓融合傳承的同時,廣泛吸收各種文化為“己”所用,吸收拳術如太極拳、通臂拳,音樂如電音,鼓舞如非洲鼓等文化精髓,迎合時代發展,吸引當代青年。使民族文化能哺育新一代,提振民族自信,彰顯族格。
3.3" 新時代全域旅游的有力推手
2016年國務院發布《“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提出旅游業發展全域化[5],2017年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印發了《湘西自治州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2017-2018年行動方案》,開始大力發展全域旅游。通過高校的傳承與文化影響,服務于社會;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八合鼓武將文化傳承與旅游休閑接軌,深入苗寨,走進劇場,在傳承與推廣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兼顧經濟收益,讓來到湘西的游客對這里的民族傳統文化產生濃厚興趣;讓八合鼓武文化彰顯其藝術潛力;讓旅游發展與文化傳承形成共贏。
3.4" 全民健身的時尚引領
八合鼓武在繼承傳統文化藝術的基礎上,迎合時代發展,吸引當代青年。通過創新發展使傳統文化藝術新潮起來,鼓并不是簡單的為拳伴奏,而是從源起就與拳法一脈相承,通過融合創新,使其成為一種全新的表現形式。
3.5" "促進高校課程改革創新的實證研究
八合鼓武在高校的傳承主要以課程的形式來體現,創新之處在于將音樂,舞蹈與武術完美結合,于原生態純鼓樂中展現出獨具特色的藝術形態。之前走訪了八合拳傳承基地,拜訪了八合拳傳承總教頭龍云江;在課程開設之初,又有幸邀請到了八合鼓的創編老師龍子霖;在兩位大師的悉心指點下,為課程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新課程在創新融合教學中做到了拳與鼓和諧表達,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生審美情趣,為非遺文化在高校的傳承與創新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4" 傳承與發展
4.1" 非遺文化傳承在現階段的瓶頸與困境
以湘西苗族鼓舞為例,傳統的傳承方式大多以面傳心授的形式,并無標準詳實的文字記載,這種師徒制的“活態”傳承已經漸漸脫離了當代的社會發展,在如此信息爆炸的時代,閉門造車的排外主義,效率低下的傳授形式,加上苗族鼓舞不新潮,已經落伍等思想的侵襲,造成了傳統的傳承方式“有傳無承”。
4.2" 八合鼓武在時代背景下的傳承與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重要的標簽,是我國的寶貴財富,更是世界的寶貴財富。八合鼓武作為一種全新的拳鼓交融的表現形式,以藝術的形式來反映人們的生活,通過在湘西部分高校的推廣,目前已經取得初步成效,成為了一門學生興趣濃厚的課程。
4.2.1" 發揮非遺文化保護優勢,彌補傳統藝術文化內容缺失
由于苗族有語言而無文字,苗族鼓舞和苗拳的傳統傳承都是用苗語來言傳身教,以八合拳為例,通過實地訪問發現,湘西各地區的苗拳師傅對于八合拳的理解都有所差異甚至招式不全,但追根溯源幾乎都師出同門,無標準詳實的文字記載必然會造成文化內容的缺失。
4.2.2" 完善高校教師傳承團隊
優秀的非遺文化要傳承下去必然要有充沛的師資資源,目前高校缺乏足夠的傳承“授業者” ,光靠特聘教師坐堂與非遺傳承人的指導無異于杯水車薪。
4.2.3" 提升意識形態,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拜師、世族、政府組織的文化交流傳承都是比較傳統的傳承方法,缺乏現代元素,難以調動起現在年輕人對傳統文化藝術的興趣及學習積極性[6]。挖掘傳統藝術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展現民族藝術的獨特魅力,從意識形態上影響、吸引當代青年。
5" 特色與創新
5.1" 創造性的轉化
八合鼓武充分吸收了八合鼓演奏的最獨特的形式,同時也是其他民族鼓樂中所沒有的一種表演方式,主要是由一人敲打鼓面為奏,而另一人敲打鼓邊為伴奏[7],再加上演武者“身隨音徜,勢從律起,拳為鼓動,鼓為拳武”。這三者的完美和諧表達,相輔相成,最終呈現出八合鼓武震撼人心的藝術形態。
5.2" 創新性發展
八合鼓武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傳統藝術的延續與發展,力求實現兩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融合發展,力求實現傳統藝術文化與傳統體育文化的創新融合發展,力求實現了從單一學科到交叉學科的轉變。
5.3" 文化自信視角下的特色與創新
八合鼓武的傳承,表達的不僅僅是一套拳法和鼓法,而是一種以傳承民族文化展現民族自信為內核的表現形式。八合鼓武在招式動作上相互應和,在拳勁拳風與重錘擊鼓上相互應和,在體現民族精神上相互應和;拳與鼓和諧表達,沉穩厚重,剛健雄渾,震撼人心。
6" 結語
八合鼓武的高校傳承與創新,在傳承民族非遺文化隗寶的基礎上,為苗鼓和苗拳找到一條融合傳承之路,打造屬于這時代的新烙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揚屬于自己的民族之光。從而更加堅定民族文化自信。傳承給廣大學生的不僅僅是一套拳法,一套鼓法,而是一種民族文化,一種民族的自信,一種民族氣息的呼聲。
【參考文獻】
[1]向敏.《古丈縣“八合拳”生存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D].2015.
[2]石興文.苗族蚩尤拳[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
[3]彭繼德.湘西苗族鼓舞[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8.
[4]田茂軍.《湘西苗族鼓舞傳承困境與突破轉型》[J].《湖南包裝》,2017.
[5]宋子千. 從旅游業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和發展全域旅游[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 2018.
[6]吳榮臻.苗族武功[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7]唐方科.湘西苗鼓舞:千年苗家歡騰的心跳[J].民族論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