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建立自貿區對于海南的經濟發展來說無疑是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各行各業都能夠從中受益。作為海南的支柱產業之一,旅游業也將迎來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但是,機遇與挑戰從來都是并存的,旅游業自身也要在各方面做出調整和完善才能適應形勢的變化,滿足更多國內外游客日益增長的需求。本文即以旅游景區的開發為切入點,從海南旅游景區開發的現狀,自貿區(港)建設對海南旅游景區的影響及旅游景區在這種形勢下的開發對策三個主要方面,進行分析探討,希望能夠給廣大同仁帶來一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 海南;自貿區;旅游景區;開發
1" 引言
凡是旅游業發達的地區或城市,都非常重視旅游景區的開發。這一點海南也不例外。一直以來,景區開發都得到了海南各地的足夠重視。但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海南旅游景區開發并沒有完全跟上步伐,與世界上的先進旅游地區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與景區配套的旅游商品,本身也應視為景區開發所需要著重考慮的一部分,但海南景區配套商品的開發水平還比較低,難以滿足游客越來越多元的旅游需求。而自貿區建設,會讓此前存在的短板更加明顯,必須盡快明確解決對策。
2" 海南旅游景區開發的現狀
目前來看,海南仍是我國唯一的熱帶海島海濱旅游度假勝地,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促使海南旅游業獲得了較快的發展速度。自海南建省以來,旅游業已經逐漸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讓海南一度成為我國旅游業發展最快的省份之一。但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問題被掩蓋了,隨著時間的積累變得日益嚴重起來,限制海南旅游業進一步發展的副作用越來越明顯。其中很多問題與景區開發本身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甚至是產生副作用的根源所在,值得從業者們認真思考。
比如海南省的國際旅游。雖然這方面也取得了進步,但速度相對較慢,表現一直處于較為平穩的狀態。海外旅游者人數在海南旅游總人數中的比例以及海外旅游收入占旅游總收入的比例沒有太大的起色。上文提到的海南部分景區開發不到位,無法滿足多元化需求是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大因素,使得海南在很多海外旅游愛好者眼中尚缺少足夠的影響力。又如,景區管理是景區開發工作的一大組成部分,但有的景區管理混亂,設施服務不夠方便,極大影響了海南旅游業在人民群眾眼中的形象。
3" 自貿區(港)建設對海南旅游景區的影響
自貿區(港)的建設,客觀上必然會促進海南旅游景區的發展。從市場因素來說,建設自貿區(港)一定能夠幫助海南吸引到更多的就業者與消費者,這些人將成為海南旅游景區開發的潛在消費群體或工作上的主力。如果能夠把他們的力量激發出來,對于景區的開發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機會。另外,自貿區(港)建設是一件大事,在各項政策上是有相應的支持,中央和地方對此都會有一定的傾斜,這就帶來了制度上的優勢,旅游業將獲得更多的優惠,有更多的精力和資金投入到景區開發中去。
但正如上文已經提到的,機遇與挑戰并存。自貿區(港)建設使得外資旅游企業進入海南旅游市場將更為便利,對海南本土旅游行業是一個潛在的威脅,自然也會影響到景區開發。比如海南引以為傲的自然風光,在我國雖不好見到,但在東南亞國家有替代產品的存在。進入海南的外資旅游企業很可能將客源吸引到東南亞國家去,造成客源的分流。如果海南景區開發不能加快步伐,客流將會減少,景區開發將面臨資金不足,形成惡性循環。所以,對自貿區(港)建設必須同時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客觀分析,才能知道下一步應如何做。
4 建設自貿區(港)背景下海南旅游景區的開發對策
4.1、加強景區配套旅游產品的開發
明白了海南旅游景區開發現狀及將要面臨的問題之后,就要有針對性的提出開發對策。首先,應把景區開發從較為狹義的概念范圍里解放出來,從更高的視角進行整體性考慮,著力加強景區配套旅游產品的開發。眾所周知,海南有大量以自然風光或人文文化為核心主題的景區,乍看上去配套旅游產品琳瑯滿目,令人眼花繚亂;實際上在個性化、高品質、創新性、審美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劣勢。要知道,優秀的配套旅游產品不僅能夠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甚至可能成為景區的重要特色所在,應該在景區開發中得到足夠重視。
例如,海南有一些景區與宗教文化緊密相關。在開發此類景區時,旅游企業應未雨綢繆,明確配套旅游產品的開發理念。如可以將海南的地域特色和旅游商品開發進行結合,用海產品來制作一些紀念品,提高佛像、佛珠等宗教產品的觀感或手感。一些帶有介紹性質的宗教文化圖書、圖片、工藝品等,要將景區開發情況、宗教知識及該宗教在海南的發展歷程融合起來,讓以宗教文化為核心主題的景區有更加鮮明的特色。這些措施都屬于景區形象開發的一部分。
4.2" "加大優質景區的宣傳促銷力度
除了配套旅游產品外,宣傳促銷也是景區開發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時代早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酒香也怕巷子深”,沒有大力的宣傳促銷相配合,景區本身開發得再到位,也很難得到消費者的深入了解和廣泛認可,最終只能“泯然于眾人矣”。因此,在做好景區開發工作的同時,宣傳促銷工作也應該到位。旅游企業要充分利用自身力量,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向政府相關部門或其他企事業單位尋求合作,對景區進行品牌化的宣傳,大力增強景區曝光度和吸引力。
例如,旅游企業可以將全部的企業人員及其親屬朋友都充分動員起來,讓宣傳促銷能夠顯得聲勢浩大,深入到大街小巷等各種角落,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宣傳形式則要多樣化,充分照顧到不同消費者的興趣偏好和需求。比如傳統的印刷資料,更適合老年人和小朋友觀看;張貼的二維碼,更貼合年輕人的使用習慣,都應該作為宣傳促銷的途徑。在景區開發的過程中,就要考慮好宣傳的方向,確定景區品牌主題。宣傳過程中如果發現了問題,還應同時在景區開發和宣傳工作中進行相應的調整。
4.3" 旅游從業者要進行觀念的創新
景區開發的責任最終要落實到一個個具體的人身上。如果人的因素不解決,沒有創新意識和強大的執行力,反而固步自封、因循守舊,那無論在景區開發上投入了多少資金時間都是事倍功半。所以,旅游從業者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通過各種渠道不斷提升自身能力素養。另外,還要促進從業人員的良性流動,大膽引進來和走出去,通過廣泛的交流溝通和不斷引入新鮮血液,來活化人員隊伍,讓新觀念的產生有足夠的思維碰撞作為依托,把全員的精神都調動起來,以“大旅游”“全域旅游”的觀念去研究新時期的景區開發之道。
例如,旅游企業可以請求政府相關部門的幫助,由政府牽頭,與專家學者結成“對子”,經常聽取他們的意見,努力打破觀念上的窠臼,對景區開發工作進行相應的調整。又如,企業還可以與高校相關專業合作,為具有新型旅游產業思維,創新意識濃厚的高校學生提供實習崗位,以起到“鯰魚效應”。對于從中發現的優秀人才,企業要給予較高的待遇和充分的景區開發鍛煉機會促使其留下,既為本企業招賢納士,同時也為今后能夠吸引到更多人才的到來創造條件。
4.4" 產業結構要更為穩定與可持續
良好的產業結構是做好景區開發工作另一個頗為重要的基礎條件。對于海南旅游行業來說,如果產業結構上存在問題和缺陷,景區開發的空間一定會被壓縮,效果也會降低。目前,旅游業已經成為海南的支柱產業之一,但在產業結構中并非沒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旅游從業者應繼續奮進,努力提升自身實力,助力海南產業結構的優化。當然,這并不是指旅游業在進行景區開發時要無節制的壓縮其他產業的生存空間,而是可以采用與其他產業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共同成長,甚至可以借助其他產業的力量促進景區開發的優化。
例如,在海南的農業產業中,茶業、水果業、水產養殖業都頗具特色,有一定的影響力,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旅游企業在開發景區(特別是以自然風光為主題的景區)時,完全可以與這些產業進行合作。比如開發觀光茶園、芒果園或者珍珠養殖場等,既不會因為景區開發而奪占這些行業的生存空間,還可以提升景區今后運營的穩定性。因為這些行業經過多年發展已經證明了其生命力,只要其能夠繼續存在,就會一直是景區的一大特色,今后也會不斷完善,持續散發對旅游者的吸引力。
4.5" 把握并利用好技術升級的紅利
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是當今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各種先進的技術已經進入了各行各業,滲透到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對于海南的景區開發來說,技術本無好壞,關鍵在于能夠實現靈活有效的利用。利用到位,不僅可以提升景區開發的效率和效能,已經開發完成的景區還有機會迎來一次“再開發”,變得煥然一新,更符合目前消費者的需求。在各種技術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影響也最為深遠的就是信息化技術。旅游從業者要積極投身到景區開發的技術升級領域中去,抓住技術升級帶來的紅利。
例如,在景區開發的過程中旅游企業要充分考慮到游客的需求,比如很多游客現在喜歡拍攝短視頻并隨時發布到網上,旅游企業就要在景區內盡可能地做到Wi-Fi信號全覆蓋,簡化Wi-Fi連接的操作步驟,讓游客能夠更方便地使用。在一些占地面積比較廣的景區,則可以在景區入口處利用AR或VR技術設置一個較大的展廳,讓游客在初入景區的時候就能夠先獲得震撼的第一印象,帶著強烈的興趣去參觀景區,獲得更好的景區參觀體驗。游覽過程中也可以因地制宜地提供各種便民互聯網服務。
總之,自貿區(港)的建設對海南來說是一件大好事。但天上不會掉餡餅,它提供的“好”主要體現在機會好,如果旅游從業者不采取積極的應對行動,非但無法得到更好的成長,反而會受到打擊乃至被淘汰出局。自貿區(港)建設背景下的旅游景區開發建設工作如何更好的進行,需要從業者們群策群力,一起認真研究實踐。
【參考文獻】
[1]楊清安.加快推進海南自貿區(港)建設對策研究[J].新東方,2019(03):30-35.
[2]莊巖.自貿區建設背景下海南生態旅游的發展與創新路徑研究[J].環渤海經濟料瞭望,2019(05):69-70.
[3]付業勤,陳雪鈞.自貿區(港)建設背景下海南旅游國際化的評價與提升[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9,35(02):292-296.
[4]王竹宇.海南自貿區視角下“醫療+全域旅游”發展模式探討[J].全國流通經濟,2018(34):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