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摘要】 隨著近年來國家大力扶持鄉村生態旅游項目,使得很多農村基建設施、農產品貿易活動以及人才引進規劃等生態旅游多元化主體得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從而實現了鄉村生態旅游的脫貧效應。在新時代背景下,為了進一步發揮好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的優勢,結合國家政策和旅游產業融合的良好機遇,開展多部門協調合作,提高鄉村生態旅游的扶貧效率。
【關鍵詞】鄉村生態旅游;" 農村;" 脫貧致富
1" 引言
國際上知名的旅游界學者普遍認為,生態旅游的概念起源于上個世紀60年代,而自從80年代起,鄉村旅游便伴隨著我國旅游業的發展而逐步興起,并廣受國內外旅游愛好者的親睞。與此同時,鄉村生態旅游也成為了21世紀新式旅游的代名詞而得到廣泛的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取得了一定的社會經濟效益。值得一提的是,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鄉村生態旅游所帶來的脫貧效應不容小覷。
2" 鄉村生態旅游在扶貧項目中的優勢
相比于城市同質化的高樓建筑以及無法避免的喧囂與繁雜,近年來,更多的游客選擇了鄉村生態旅游的模式,幫助自己保持愉悅的身心,回歸大自然,享受鄉村生活帶來的安逸與寧靜。如果說城市帶給人們的是苦惱和壓抑,那么鄉村旅游給予人們的卻會是獨特的快樂和自由,那種令人神往的自然風貌,以及具有鄉村氣息的民俗文化和田園生活,足以讓人流連忘返,沉醉其中。鄉村正是抓住了這一有利契機,對當地的旅游資源進行整合和開發,借助政府的農村扶貧專項資金有力地開展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促進了周邊鐵路、公路等交通設施的完善,也逐步吸引到了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從而增加了鄉村旅游的經濟效益,轉變了原有的產業結構,實現了第一產業(農業)與第三產業(旅游服務業)的緊密結合,成為了具有廣泛發展前景的鄉村生態旅游新常態。
鄉村生態旅游所帶來的產業鏈是復雜而統一的,為維護鄉村生態環境的和諧性以及可再生性,政府所強調的旅游模式應該是以不破壞鄉村環境、保護大自然 為基本條件,以地方產業為核心,依托于農村文化與地方特色,鼓勵村民共同盤活鄉村的優勢旅游資源,攻堅克難,實現農村的脫貧致富。地方帶頭人應當對旅游資源進行梳理和整合,特別是對那些貧困鄉鎮的資源進行重點挖掘,規劃鄉村旅游的發展路線,向過往游客展示當地的人文氣息和風土人情,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將旅游開發與脫貧致富相互融合,為農村困難家庭創造就業機會,增加家庭收入并改善生活條件,從而加快實現農村居民的全面小康。
另一方面,鄉村生態旅游與城市的觀光游也應該是兼容互補的,鄉村生態旅游以其特有的本土性和獨特的體驗性吸引了一些城市的居民,他們厭倦了城市旅游所帶給他們的疲憊感和同質化,以及審美和視覺疲勞下的無趣和反感,繼而主動參與了這獨具另類的鄉村生態旅游。這些來自城市的專家學者、企業名流以及文人雅士等走進了鄉村,領略了與城市生活不一樣的氛圍,放松了緊張而煩勞的身心。與此同時,通過與當地村民的交流和訪問,他們傳遞了新的思想和理念,洗滌了村民固有的傳統觀念,結合當地的鄉村特色和文化,為生態旅游的發展建言獻策,實現了村民的精神脫貧,提升了村民的整體素質和文化底蘊。其次,伴隨著農村建設的改造升級,舊房翻新、土路變水泥路等農村新樣貌漸漸展露出來,使得城鄉差距逐步變小,“貧困村”也隨之消失殆盡。
3" 鄉村生態旅游促進農村的基建設施的進一步完善
盡管鄉村生態旅游近年來屢受追捧,但當下階段大部分的農村基建設施仍然處于風口浪尖,由于資金的缺乏導致基建設施的不完整、不健全。另外,很多村落位于自然條件復雜的山區,地形不利、信息不通、道路水利等設施條件十分落后,這也成為了阻礙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的瓶頸。總而言之,由于不完善的基建設施就會導致所在地鄉村生態旅游無法吸引到足夠多的游客,長此以往便會導致資金缺口進一步擴大,整合當地旅游資源就會成為空談。為此,我們考慮的發展渠道如下圖所示:
所謂“要致富,先修路”,這句至理名言詮釋了農村基建的重要性。鄉村發展生態旅游需要注入相應的資金,而這筆資金的來源可以考慮向國家申請專項的扶貧資金或者向所在地的農村信用社進行所需資金的專項貸款,并申請低息還貸等優惠措施。資金的借入需要投入于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當交通便利,信息發達時,相應負責人就需結合事先挖掘到的生態旅游資源進行旅游項目的開展,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這將是一條獲取資金的穩定來源,此時,我們需要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并將剩余的資金還于所欠銀行的債務。
4" 鄉村生態旅游提升了農產品貿易活動的活躍性
鄉村生態旅游吸引到的是那些向往鄉村田園生活的游客,他們幾乎熱愛鄉村的一切美好事物,特別是當地的農產品(土雞、土鴨、有機蔬菜和水果等),即使這些東西早已在城市購物中司空見慣,但是卻帶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被冠以“原生態”的美名,也給當地農產品貿易帶來了無限的商機,一條由城市連接農村的農產品貿易產業鏈,隨著鄉村生態旅游業的發展而逐漸形成。
在鄉村生態旅游的影響下,城市和鄉村搭建起了一座農產品貿易的橋梁,源源不斷的原生態農產品被送往千里之外的城市,而換來的資金也改善了原有農業種植者的生活水平,鄉村脫貧致富的道路隨著當地旅游業的推進越走越順,也帶來了一個個貧困村的小康化、富有化轉變。
5" 鄉村生態旅游實現了人才引進規劃的進一步擴大
人才引進計劃是鄉村由貧轉富的一味良藥。近年來,大學生村官、從事農業研究的學者以及一些從事農村脫貧事業的骨干份子紛紛入駐貧困村、貧困縣,帶來了新的發展理念,從而幫助基層勞動人民實現財富積累與脫貧致富。隨著鄉村生態旅游的深入發展,政府相關部門工作者逐漸意識到貧困村落注入人才的重要性,引進的人才能夠與當地的村民相互配合,共同規劃出鄉村生態旅游的藍圖,并帶動有關產業的進一步擴大和發展。
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必然要引進相應的人才來幫助構建旅游發展的藍圖從而服務于鄉村生態旅游的進一步發展,這是一個有機循環,整個系統的最終目的是帶領所在地居民實現脫貧致富的總體規劃。
6" 鄉村生態旅游帶來的脫貧效應的展望
鄉村生態旅游為促進農村的基建、農產品貿易活動和人才的引進措施,三位一體的共同效益貢獻了寶貴的力量。在不久的未來,在地方政府和相關旅游部門的積極引導下,相信會有更多的鄉村加入到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大軍中,打造極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堅持可持續的發展原則,倡導生態開發與環境保護并舉,振興鄉村生態旅游發展路線,促進旅游效益的明顯提升,繼而實現鄉村生態旅游背景下脫貧效應的顯著性和持續性。
【參考文獻】
【1】胡勝國. 淺談吉林省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前景[J]. 中國商貿,2011, (06): 161-162.
【2】曹水群. 鄉村生態旅游概念辨析[J]. 生產力研究,2009, (17):25-27.
【3】馮偉林,陶聰沖. 西南民族地區旅游扶貧績效評價研究: 以重慶武陵山片區為調查對象[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38( 6) : 157 - 163.
【4】郭清霞,姚立新. 生態旅游開發是旅游扶貧的最佳發展模式[J]. 湖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 4) : 455 - 457.
【5】王毅菲. 體驗經濟背景下我國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模式與效益分析[J]. 農業經濟.2016(06).
【6】Mshenga, P. M., Richardson, R. B., Njehia, B. K., amp; Birachi, E. A (2010). The contribution of tourism to micro and small enterprise growth. Tourism Economics, 16(4), 953–964. doi:10.5367/te.2010.0018
【7】Rich, A., amp; Franck, A. K. (2016). Tourism development in Bagan, Myanmar: perceptions of its influences upon young peoples' cultural identity. Tourism Planning amp; Development, 13(3), 333-350. doi:10.1080/21568316.2015.111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