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本文主要介紹傳統工藝產業的現狀與問題,尋找新的商業模式,以提出我國傳統工藝復興的可能性為目的。今天的傳統工藝產業,面臨著多種問題。其中主要問題有:制造過程中,產品生產周期緩慢,無法滿足現代生活需求。價格方面,家庭生產和小規模生產導致產能低下,價格昂貴,市場競爭力差。流通銷售方面,近年來通過互聯網銷售等形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市場擴充還不夠明顯。此外,傳統工藝技術失傳,資金不足等也制約了傳統工藝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 傳統工藝、非遺、技藝、產業復興
1" 傳統工藝產業存在的問題
商業上,營銷理論被歸結為四個基本策略的組合4P,即產品(Product)、價格(Price)、渠道(Place)、宣傳(Promotion),現有的傳統工藝的商業模式中,在這四個方面存在著一定不足。
1.1" 產品方面
多年乃至幾代人細心打磨的工藝,在技術層面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但是從設計理性上來看,很難說生產了符合消費者需求和適應現代生活的產品。當然,固執的保持傳統工藝的傳承性有利于技藝的保存,但設計性的缺失讓產品逐漸失去活力。長年的通過中間商販賣產品的形式,讓制造者不接觸消費者,無法得到市場的及時反饋是設計性缺失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傳統工藝經營規模普遍偏小,新產品的開發、研制的投資不足。或者,多次挑戰實驗性產品加大投資的情況下,卻在流通渠道和宣傳發售上出現問題的事例也非常多。這些都是產品與市場脫節的重要原因。
1.2" 價格方面
通常情況下傳統工藝品的制作按照工藝不同進行分工。以家具為例,需要木工、雕刻工、油漆工、紋樣裝飾工等協同作業才能完成,在各階段又需要同工種的多人協作,所以一個普通工藝品家具就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成本。再加上,近年原材料價格上漲,部分材料受到法律保護無法使用等原因,導致傳統工藝品價格昂貴。多人協作,工藝精湛是工藝品的核心價值,現階段不可能奢望大規模批量化的生產模式。因此,部分傳統工藝出國尋求合作,在東南亞等人工成本較低的地區進行生產,再將制成品或半成品運回國內加工、包裝出售。但是,海外轉移進一步加速了傳統工藝產業的空心化,無法遏制衰退的現狀。
1.3" 宣傳方面
多數傳統工藝企業經驗不足,只是在地方行業團體等組織內統一印刷一些產品介紹的小冊子,以及在企業網頁上的一些介紹內容。國內專門為傳統工藝舉辦的博覽會不多,展會上同行業競爭激烈,展示手法、表現方式陳舊,很難吸引消費者目光。當然,這不單單是傳統工藝產業的問題,今天的產品宣傳手段呈現出多層次立體化的趨勢。如今不再是過去那種只要產品優秀,就一定會受到消費者青睞的時代。例如,產品的標志與包裝、企業VI、產品的視頻廣告、官方網站設計、產品周邊設計這些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然而,在傳統工藝企業中了解宣傳促銷領域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1.4" 渠道方面
過去傳統工藝品主要通過生產者自己銷售和中間商銷售,近些年很多傳統銷售渠道被網絡銷售所取代,網頁設計、物流合作,現代工業品競爭又成傳統工藝需要解決的問題。
2" 日本傳統工藝復興事例與借鑒
信樂町是日本著名的陶藝之鄉,位于日本滋賀縣南部,緊鄰日本第一大湖琵琶湖,自然資源豐富,周邊丘陵擁有豐富的優質陶土資源,信樂窯是日本六大古窯之一,產品信樂燒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但隨著工業化和生產力的進步,信樂燒在人們的生活中出現的越來越少。傳統工藝企業和手工業者繼承人數量逐年減少,這也是整個日本面臨的問題。為保護傳統工藝,日本立命館大學佐藤典司教授發起了母親湖保護項目(Mother Lake Products),旨在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開發琵琶湖沿線的工藝技能。2013年,項目邀請植原亮輔、渡邊良重等設計師加入,與傳統工匠們一同開發新產品,產品涉及陶器、木器、布藝、漆器等。2015年,母親湖保護項目(Mother Lake Products)項目產品KIKOF(湖器)獲得ADC(The Art Directors Club)年度獎的最高獎,市場反應良好。
KIKOF(湖器)產品主要是日常使用的碗、壺、碟,以項目為契機,設計師將日本傳統的信樂燒技藝融合簡約的八角設計,不但制造出美感和實用兼具的商品,還探索了傳統工藝在當下的可能性。設計師們希望,傳統的技藝和文化能持久的流傳,永不消失。他們的成功,有利的幫助了傳統工藝的復興,同時融合了現代設計手法。設計團隊不單單制作了創新的信樂燒的產品,從標志設計到產品發布會,展示空間設計,設計師們進行了高難度的設計。充分體現了現代設計理念,商品的價值是商品周邊設計價值的總和。
此外近年來,日本傳統工藝企業使用科學輔助的方法考察傳統工藝技能傳承的領域進行了實踐。例如,“截金”是一種高超的金箔裝飾技藝,南北朝時期從中國傳入日本,技藝難度極高,通過對技能熟練者和初學者的心電圖和呼吸頻率進行比較,考察技能學習者的專注度和緊張度等內在狀態。另外,在一些技藝中利用影像捕捉技藝大師的動作,身體的穩定性,某些特定動作重復次數等量化要素來科學保護技能傳承。通過這些研究成果,以往一些不易被發現,或難以理解的技術訣竅被可視化,對今后的技能傳承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日本利用高校、區域管理、企業、設計師、高新技術等多種手段保護日本的傳統工藝非常值得我們借鑒。
3" 思考與總結
圍繞傳統工藝品產業的課題非常多,這其中傳統工藝技術的傳承問題,是我國傳統文化繼承、發展的重要內容。關于傳統工藝的傳承,到目前為止,不論是官方倡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項目,還是民間自發形成師徒制傳承,都未能有效的解決問題,一些傳統工藝正在走向消亡。技能繼承的意義在于,傳統工藝品制作技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家傳統文化發展不可或缺的資源。傳統工藝品的制作技能是伴隨著歷史變遷,記載著國家文化的發展脈絡。可以說傳統技能的消失就是國家固有文化和傳統的消失。傳統工藝品本身是有形的,可以流傳很長一段時間,但是技能、技法是無形的,一旦消失,想再度復興十分困難。因此,現存的技術、技能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顯得格外的重要。
我國的傳統工藝產業,近十年來,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復興的熱潮,每個省市都有自己的非遺項目,但是在復興的道路上依舊存在著很多問題,前進的道路漫長,我們才剛剛起步。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但總的來說,傳統工藝品的消費市場在逐年縮減確是不爭的事實。部分企業面向歐美市場、富裕階層尋求目標,但這種開拓海外市場的方式,受限于歐美國家貿易保護措施,并未得到穩定的回報。
為改善這種現狀,一方面是要探索新的商業模式的可能性,進行大膽嘗試。另一方面,在培育、保存傳統工藝技術的同時,進行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的產品研發工作。通過傳統工藝傳承人與設計師的合作,生產設計新穎符合現代生活的產品。近年來,這種即保存民族工藝又有設計創新的產品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互聯網銷售迅速上升,線下在各地開設門店,成為傳統工藝保護的代表事例。
前文提到的日本KIKOF(湖器)產品事例,是以現代設計理念,制作符合今天消費者生活產品的例子。這樣的嘗試,是否能在我國所有傳統工藝中取得成功,目前還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不斷的嘗試過程中,各地的傳統工藝會不斷的增加活性。
此外,2020年我國要實現全面脫貧的任務,不少傳統手工藝是貧困地區特有的傳統技藝,讓技藝改善貧困地區的生活面貌,結合國家脫貧攻堅的任務,保護傳統工藝傳承,在今天有著特殊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日]伝統的工蕓品産業議審議會: 《21世紀の伝統工蕓品産業施策 のあり方について》,2002年11月。
[2]該如何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J].今日民族,2009(08):19- 30.
[3]陸泉,徐燕.長三角染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特征[J]. 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3(01):93-97.
[4]周超:《日本文化遺產保護法律制度及中日比較研究》,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