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主題樂園作為中國化旅游行業極具代表性的形式,主題樂園可以被看作是一個物理空間的存在,但卻具有創造文化文本的屬性,伴隨著主題樂園從形式到內核的不斷更行。它的作用已不再是滿足娛樂休閑的功能性,而成為傳播文化,創造情感體驗的文化載體。作為起源興盛于西方現代社會的產物,中國主題樂園在發展與創新中必然會經歷與西方文化的融合、碰撞與重構的過程,以此作為文化研究的立足點,不僅能夠梳理中國主題樂園的發展脈絡,更將是探討中西文化在文化產業體系中的變遷與延續、發展與革新的全新視角,本文試圖通過中國主題樂園的三個發展階段,分析西方文化與中國本土特色的激蕩形成的特點,從跨文化和文化產業角度提供對中國主題樂園發展的研究視角。
【關鍵詞】 主題樂園;國際化;塑造
文化產品具有自身定性的復雜性,它既包含有形的環境空間、實體媒介,但又通過無形的表現形式進行傳達。因此,在進行具體文化產品的分析之間,首先理解其獨特屬性是必要條件,文化產品不僅塑造了人們對文本的理解與感知,更通過專業體系,如文化產業的組織和管理,形成完整的產業結構。" 而在近年來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產業領域越發呈現跨國、跨文化的合作機制,這也促成了主題樂園這一文化形式的發展背景。縱覽中國主題樂園在近年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也詮釋了中國文化產業以及自主文化產品在國際環境下的總體發展趨勢。
1" "早期雛形——讓世界近在眼前的文化理想
這一階段主題樂園特征主要體現在多元文化的展示、介紹與分享階段。以將世界文化呈現眼前作為核心理念,深圳的“世界之窗”(1994年)最具代表性,這個為于深圳華僑城的主題公園,以不同比例復刻出包擴巴黎凱旋門、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等近130個世界著名景觀,整體分為8個區域,以建筑作為主要表達手段,令國人近距離感受世界文化魅力。與此類型相同的還包擴中華民俗村(1991年)錦繡中華(1989年)等。對于20世紀90年代初,出國海外游尚屬稀缺的國人來說,這些具有世界文化豐富元素的陳列的確起到了文化傳播的重要作用。
以有形實體的物質載體作為呈現形式,是這一階段主題樂園吸收西方文化的主要方式,這其中不僅包含了對異域文化的展示交流目的,也滿足了對新鮮的獵奇心理。實際上,這一形式可以追溯到1890年的上海,當時名為飛龍島(Flying Dragon Island)的主題樂園在上海建成,并擁有中國第一個歐式風格的過山車。" 與西方的雜技表演,傳統的中國曲藝,以及匯集世界各地商品的商業街區組成了國際化的娛樂休閑場所,這可以被視作中國主題樂園的雛形,其融合國際化元素的基本特征也初步奠定。如今作為具有典型滬文化特征的上海大世界,就是當時文化融合的產物。
但這一階段主要的特征僅停留在單一的文化展示層面,以復制、再現和靜態展示作為核心,在創造游覽體驗、情感互動上表現遜色,因此隨著媒介與國際傳播的迅速發展,這樣單向的,近乎平面式的導覽式主題樂園形式開始面臨困境。在面對市場與全球化文化交流變革的大趨勢下,中國主題樂園自然進入到第二階段。
2" "中期發展——創造多元文化的情感體驗
在這一階段,以迪士尼為代表的西方主題樂園理念開始深入影響本土樂園的發展,通過主題性的樂園環境營造、游樂設施設備的硬件支持來營造一個具有情境感的外部環境,讓進入主題樂園的初始,就開始體驗或夢幻或刺激,或激蕩人心的感受。在這一階段更重要的變革發生在注重內核的情感體驗上,如果說外部空間的營造是氛圍的創造,而通過演藝、互動、節慶式活動等豐富體驗所打造的情感經驗,是中國本土主題樂園在第二階段發展的顯著特色。
從單一的外部環境描摹,再到注重體驗感的創造,不僅是中國主題樂園在打造本土文化產品中對西方經驗的借鑒,更展現了自主化創新的特點。典型案例是廣東長隆集團將國際主題馬戲作為夜間演藝項目納入主題樂園中,在彌補夜間游覽項目空白之余,更另辟蹊徑,創造了有別于歐美主題樂園,圍繞電視電影IP形象打造演出劇目的模式。匯集世界優秀藝術家,通過馬戲這一雅俗共賞的藝術形式,創造了適合闔家共享的休閑項目。
將國際馬戲演出主題樂園中的文化基因,既體現了對多元文化的吸收和重塑,通過主題晚會的創作與再加工,打造適合國人欣賞習慣的表演,又同時包容不同形式、內容的藝術節目,以有機統一的方式呈現在表演中。更是在因地制宜的理念下創造的全新模式。與迪士尼主題樂園需經過漫長的IP培養,創造明星文化品牌效應不同。以主題演出這樣融合國際文化特色的媒介呈現的文化產品,不再設定對文化故事背景理解的門檻,轉而以尋找人類共通的情感體驗為視角,搭建起文化橋梁,體會文化主題創作中經典的主題,即對快樂、勇氣、突破極限的共同追求。當文化溝通的界限不再需要經過復雜的翻譯或解讀,能夠以輕松自然的方式傳達,就構成了主題樂園的重要文化特質,即讓文化以體驗、感受自然形成認知。
這一階段的主題樂園營造者,開始以更加理性的方式面對和接受西方文化,他們依然注重多元文化的豐富性,重視國際化理念的品質打造,但卻更立足于本土文化市場,力求通過解讀和創作的精神,融合吸收外來文化,東西方文化交流在主題樂園的呈現,不再是涇渭分明的展示,而是融合交流下的創新產物。
3" "未來趨勢——理念與技術的融合
從1890年上海飛龍島的雛形,再到經歷文化展示、融合的發展,中國主題樂園的發展已開始呈現在國際化進程中的第三階段,即由臺前的文化呈現,轉變為臺后的深度合作。具體首先體現在國際合作交流開始更多的發生在創作階段,無論是全新項目的打造,或園區內容的更新迭代,都能在中國本土主題樂園中看到國際化團隊的合作身影。
在這一階段,國際化交流由分工更細的創意勞動力來完成,從園區的整體設計規劃,到設備引進,再到主題演藝創作、特效設計呈現以及科技手段的運用,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創意人士參與進主題樂園的幕后工作中,從理念到工作方法,再到技術的研發,都為中國主題樂園提供了更堅實的內在基礎,也增強了主題樂園的內部活力,這種不同文化理念,創作方法的交流,能夠對本土文化產品的創意提升帶來積極影響,促成自主化革新的發生。
這一階段的變化在后疫情時代尤其突顯其重要作用,疫情的不穩定性仍然對文化產業的國際交流產生影響,實際的交流接觸在短時間內仍無法實現,而從技術和理念層面的交流合作則相對受物理空間交流影響較小,這也是文化產業在未來發展的總體趨勢,通過遠程溝通,注重科技手段的應用,形成跨越地理空間的合作模式,或許是文化產業在后疫情時代應對挑戰所需要采取的必要手段。
4" "結語
由外部借鑒轉向內部更為深層的合作交流,也是中國主題樂園在探索本土化特色中的必要階段,初期建設對西方先進經驗的吸收或許能夠迅速建立起主題樂園的基本模式,但在成熟化的發展階段,則必須是對自身文化屬性挖掘,對本土市場了解后所建立的獨立模式,從經驗的照般轉向更具有獨立意識,甚至自省式的思考,是中國主題樂園在國際化進程中需采取的必要措施。通過內部理念的轉化,探索技術與手段的革新,并最終創造更具有中國特色、地域特色的文化產品,是中國主題樂園面臨的發展趨勢,也值得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討。
【參考文獻】
[1][英] 大衛·赫斯蒙德夫 《文化產業》第三版 (張菲娜譯)第4-5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
[2]Catherine Yeh, 2019, Testing The Margins of Leisure, Case studies on China, Japan, and Indonesia: Guides to a Global Paradise: Shanghai Entertainment Park Newspapers and the Invention of Chinese Urban Leisure .Heidelberg University Publishing.
[3]Zhang.amp; Shan, 2016, The Theme Park industry in China: A Research Review. Cogent Social Sciences. Cogent Social Sciences Press.
[4]郎施玥.我國主題公園與迪士尼樂園的對比反思[J].納稅,2019,13(12):295+297.
[5]劉道強,肖曲.國際范與中國味,主題樂園如何講好中國故事?[J].旅游學刊,2018,33(11):7-9.
[6]徐敏. 基于跨文化管理視角的上海迪斯尼主題樂園建設對策研究[D].遼寧大學,2015.
[7]秦先普.大數據解讀中國主題樂園發展形勢[J].中國廣告,2016(07):67-68.
[8]張凌云.差距與挑戰:中國主題樂園發展之路[J].旅游規劃與設計,2016(01):70-83.
[9]張芳. 中國主題公園發展歷程研究[D].廣西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