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亮
摘 ? 要: 教育改革正在穩步推行中,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需要進行優化和完善,靈活運用校企合作的模式,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更多高素質人才。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學校需要了解校企合作帶來的不足與挑戰,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生教育管理措施,保證學生健康成長,提高崗位適應能力。
關鍵詞: 校企合作 ? 高職 ? 學生教育管理 ? 挑戰
與其他院校的學生教育管理相比,高職學生教育管理存在較大的差異。校企合作對學生教育管理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需要學校能夠在學生實習前開展相關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實習教育管理措施,優化學生教育管理制度,制定切實可行的考核評價機制,及時解決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縮短學生的適應期,為學生日后發展和成長奠定良好基礎。
一、校企合作的內涵
社會在不斷發展,企業也在不斷改革和創新,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需要高職院校根據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進行人才的教育和培養,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職院校與企業共同創造的能夠適應社會發展型人才需求的最佳教學模式。在校企模式的應用下,高職院校注重學生思想的正確引導,可以讓學生意識到學校培養人才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工作,也可以讓高職院校在培養教育人才的過程中適時根據社會企業發展的需求,調整教學目標和計劃,還可以讓高職院校注重培養學生的技術性和實踐性的能力,最終實現校企合作的目標。另外,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可以充分地讓學生認識企業,在這種教學模式下進行頂崗實習,增加工作經驗,對自己有清楚的認識,從而在學習中有所調整,更好地發展自己。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學生教育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頂崗設計不具備針對性
學校在給學生安排實習時,通常只考慮企業提供的經濟待遇,未能充分考慮其是否與學生的專業相契合,導致學生進入企業后產生較大的落差感。在專業不對口的企業中實習,學生無法充分發揮作用,無法靈活運用掌握的知識,對實習產生一定的消極心理,逐漸失去學習信心。高職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制訂教學計劃,在完成實習后,學生需要返回學校考試,完成實習報告的總結與撰寫。但是實際上,很多學生在實習期間,因表現較好已經提前就業;有些學生因無法適應崗位而選擇離職,回家尋找新的工作;有些學生完成實習后,不愿留在實習崗位,而是回家挑選工作。因此,完成實習后回到學校繼續學習的學生較少,無法順利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
(二)考核體系不夠健全
剛開始實習時,學生需要完成實習周志、日志及實習報告等;實習結束后,需要進行總結交流、成績評定,但往往因時間有限而簡單收場,學生無法梳理在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無法進行總結和歸納,無法將實踐內容上升到理性層面,無法真正實現查缺補漏。
(三)學生的認知出現失調
剛實習時,學生難免會擔心和迷茫,認為學校安排的實習另有目的,擔心自己遭受到不公平待遇。學生存在的這些心理會影響到實習的質量和效果。不同的企業擁有不同的吃住標準,對新員工的待遇存在一定的差異,一些不具備較強適應能力的學生,將會產生不安感,甚至出現一些較為極端的行為。如果有些學生看不慣企業的不良風氣,心理不夠平衡,又無法得到及時疏導,可能就會出現一些不健康的心理。
(四)學生的職業意識較差
部分學生由于在學校散漫慣了導致在實習過程中工作散漫。一些高職院校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不重視,學生習慣了學校的自由教育模式。因此,在實習單位缺乏職業紀律意識,不能夠迅速適應工作中的制度要求,不按時到崗,上班隨意,使得企業單位難以管理。而且,教師的定期巡視指導流于形式,使得學生沒有紀律。
(五)實習管理制度存在問題
如今,很多高職院校都開始運用校企合作模式,但是在管理、思想及建設方面仍不夠完善,認為讓學生去實習即可。容易出現較多的問題,讓學校的管理更加困難,學生工作較辛苦,企業也經常抱怨。在學生實習過程中,學校往往借助網絡、郵件、電話等方式,與學生溝通和交流,難以靈活利用傳統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針對一些集中組織的實習隊伍,學校會為其安排帶隊教師,但是對于一些較零散的實習生,卻未能為其配備專門的教師。有些學生不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無法正確看待崗位分配,無法靈活應對實習中遇到的挫折,經常出現半途而廢的情況,實習往往流于形式。
三、校企合作模式中學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對策
在校企合作中,如果未能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就會出現情緒不穩定的情況,影響工作與學習[1](128)。針對此類問題,學校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和方法,保證學生健康成長與順利實習。
(一)給學生以正確的思想觀念
校企合作主要是學校和企業共同進行人才的培養,在良好的合作下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實現共贏局面,使企業與學生進行合作。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過程中,要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正確的思想意識,建構良好的管理模式。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趨勢下,學生能夠積極穩定地就業,擁有正確健康的就業觀念。高職院校可以適時請專家過去講堂,也可以請企業優秀人才以溝通交流的模式舉辦講座等,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就業知識,改善學生的思想觀念。
例如高職院校可以邀請在企業發展較好的畢業生到學校進行就業分享及知識講座,并且在講解過程中進行溝通和交流,使學弟學妹們對于未來有美好的憧憬,對就業有正確的認識,通過專業的交流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
(二)重視實習前的教育
根據國家的相關規定和要求,高職院校的學生需要實習超過半年的時間。在此期間,學生需要盡快適應崗位,還需要實現員工與學生雙重身份的靈活轉換。要想最大限度地縮短學生的適應期,學校需要開展多樣化的崗前教育,保證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內容較詳細,改變學生對實習的認知和了解。
學校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進行教育,即職責權利教育、目的教育及安全教育[2](91)。教師需要讓學生認識到在實習期間,自己將會擁有兩種身份,要接受來自學校及企業的雙重管理,學生需要正確看待崗位與企業,縮短適應期。企業需要讓學生了解職業精神、職業態度,明確企業的相關規定,端正學生的實習態度。
例如高職院校可以以企業的企業文化為例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職業態度等。在學生在學校期間,院校可以邀請企業的優秀人才到學校講課,向學生普及一些企業文化,可以是企業理念、企業的環境建設、企業精神、企業制度等。不但可以讓學生更加清楚地了解企業,還可以讓學生對今后的職業生涯有明確的方向和規劃,在日常生活學習中能夠嚴格要求自己。通過校園與企業文化的相互影響,讓學生有更好的就業觀念,以后走上社會能更好地適應工作環境。
(三)建立健全的實習教育管理制度
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完善安全教育制度,高職院校與企業建立良好的保障機制。在學生進入企業實習期間,學校和企業要對學生進行生產安全、勞動紀律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強化學生在工作方面的自我保護意識。同時,高職院校在學生上崗前應該組織學生進行《勞動法》和《合同法》及相關民法方面的學習,使學生清楚了解保障自己權益的知識,明確自己在實習期間應當有的合法權益,避免在實習工作期間因無知而遭受侵權等安全問題。企業和學校要簽訂“校企頂崗實習協議”明確雙方的責任義務,保障學生的權益和安全。企業要履行對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的薪酬待遇、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義務,社會保險等方面的待遇,依據法律予以一定的保障,使學校和企業共同建立良好的制度保障學生的基礎權益。
如果僅靠企業方面的教育,或者僅靠學校方面的教育,無法取得較好的管理與教育效果[3](55)。要想提高學校教育管理的有效性,需要實現校企家的三級聯動機制,即企業、學校及家庭能夠明確實習的目的,學校發揮主導作用,經常與企業進行溝通和交流,還需要獲得家庭的支持與配合,從三個方面出發做好實習管理工作與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三方需要主動協調、密切配合,還需要各司其職。在這樣的模式下,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習環境,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給予正確的指導和幫助。
例如企業可以邀請學校安排學生觀看和體驗優化改革中的創新技術,讓學生及時了解最新的專業信息。學校可以階段性地安排學生進行頂崗實習,積累工作經驗。在家庭里,父母要多鼓勵學生了解和實踐。
(四)優化和完善學生的教育管理制度
第一,從過程的角度出發構建教學質量監控體系。首先,學校需要讓各個部門了解自己的職責,在學生實習過程中發揮作用,真正實現齊抓共管、齊心協力;明確輔導員與實習指導老師的職責,不僅需要完成基礎知識的教學,還需要全程跟蹤了解學生的實習情況,及時發現學生出現的問題,做好心理輔導和思想教育工作,促使學生能夠靈活轉變自己的角色,盡快適應崗位,有效避免出現各種各樣的安全事故[4](138-139)。學校需要為學生安排實習教師,保證這些教師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還要開展挫折教育,使學生能夠正確看待實習中的問題和挫折,給予適當的幫助和指導。
第二,優化督導運行機制。學校需要構建良好的督導運行機制,明確人才培養的標準和要求。學校需要構建每周信息反饋機制,建立健全安全預防機制,學校與企業需要共同參與學生的教育管理,企業需要反饋學生的實習情況,學校需要定期到企業進行走訪調查。利用這樣的方式,實現學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性,保證學生能夠在實習中積累更多的知識,實現綜合素養的穩步提升[5](117-118)。
(五)制定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
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頂崗實習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需要進行嚴格的考核[5](117-118)。考核的主體有兩個,分別是學校和企業,二者需要制定明確、合理的評價標準,實現全過程評價,這樣才能保證評價的全面性與客觀性。學校需要運用實習學分制,評定學生的實習情況。實習成績需要由學校的責任教師及企業共同評定,責任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大綱為學生制定學習任務,檢查任務完成情況,填寫教師任務書,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及自己的指導過程記錄下來,并將其作為實習考核的重要依據[6](112-114)。企業導師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個是階段考核,另一個是企業導師指導書,考察和了解學生的工作狀態、出勤情況、工作能力、工作完成量及工作總結等,還需要根據一定的比例進行全面評價[2](91)。
四、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校企合作模式的好處不言而喻,在明確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教學方向上也很重要。但其對學生教育管理提出了更多要求,需要學校能夠全面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育管理措施,從管理制度、評價體系、實習前教育、實習教育等方面入手,及時解決學生的各種問題,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國家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專業型人才[3](55)。
參考文獻:
[1]袁昊.淺析高職校企合作學生教育管理模式[C].教育理論研究(第七輯).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9.
[2]時卉.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職學生教育管理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5).
[3]張煜可.基于校企合作模式背景的高職學生教育管理研究[J].中國高新區,2018(10).
[4]宋星滺.淺析高職校企合作學生教育管理模式[J].文學教育(下),2018(03).
[5]徐松,沙春羽.談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職學生教育管理[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1).
[6]吳嫻.“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黨員教育管理創新[J].西部學刊,20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