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瀚尹
摘 ? 要: 近年來任務驅動法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成為一種熱門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得越來越多。本文以統編版初中語文活動探究單元為研究對象,探討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其中的運用。
關鍵詞: 任務驅動 ? 統編版教材 ? 活動探究
目前“任務驅動”屬于一種比較新型的教學法,理論基礎在于建構主義。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當中,首先以多個具體任務為中心點,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習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培養和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一、任務驅動教學模式
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包含以下幾種特點:第一,知識蘊于任務之中,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逐漸掌握知識;第二,教師通常指定一個任務讓學生完成;第三,學生在完成規定的任務時,需要在大腦中形成一定的組織結構;第四,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進行操作類知識與技能教授時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實施必備條件包含四個方面。實施的首要前提是一個對于學生有著驅動性的任務,教師在課堂教學工作開始時,第一步將明確的任務呈現給學生。其次,有一個或一系列最終成果。通過任務驅動教學之后,學生最終要掌握概念、規則和方法,并且熟練運用。再次,任務驅動教學非常強調合作,學生之間合作,分組承擔相應任務,達到共贏。最后,學習活動需要將多種認知工具和信息資源進行整合。統編版“活動探究”單元這一次有了新的設計,包括閱讀、口語交際、寫作等任務模塊,需要學生調動閱讀策略、言語策略和寫作策略,還要具備豐富的搜集資源的途徑,不僅僅局限于課本。
教師在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時應當提前為以下幾個問題做好準備:首先,教師必須進行角色轉化。任務驅動模式強調學習方法應當從原來的教師講授變為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教師將由教學的中心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其次,合理掌控教學時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對于教學時間的控制能力,對于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要有一定的預判能力,從而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最后,任務的設計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最重要的環節是任務設計,驅動教學的實施效果也取決于此,設計科學合理的任務能夠使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
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應當遵循如下原則:一是“任務”的設計要關注知識的系統性。任務驅動是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的特定過程考慮系統性,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獲得系統的知識結構和學習方法。如果以后學生未來學習中遇到了沒有涉及過的知識或技能,也許就可以通過探究解決。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活動搜索”單元的設計與知識體系的要求非常吻合。比如八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主要包括三個任務:閱讀新聞、新聞的采訪和撰寫新聞。這三個任務屬于同一知識系統。二是“任務”設計具有一定的級別,難度級別應適當。在設計任務時,要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差異及接受知識能力的差異,以學生當前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及學習興趣等為基礎,采取從簡單到復雜、從外到內的原則,始終從學生的視角出發,“把興趣作為主線,把實用作為載體,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能力”。任務型教學方法主要基于學生,針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需求設計中等難度的任務。設計任務應具有層次性和漸變性。閱讀、采訪和撰寫新聞是逐漸增加任務難度的過程。三是“任務”的設計要著重考慮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方式。作為指導者,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學習提出要求,并且提供指導,避免繞路,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有條不紊地進行。四是“任務”的設計要具有開放性。在任務設計時應當考慮給予學生自我發揮的空間。可以在任務中設計“可擴展點”,使任務變得更加靈活,便于學生創造。完成任務只是教學的基本要求,在完成任務之后學生可以依照任務的各種條件和需要,以任務的“擴展點”作為跳板進行更深層次的發揮與完善。
二、任務驅動法下的語文活動探究單元教學的可行性和流程圖
任務驅動型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由教師主導布置任務,以實際問題為主要原則的教學方法。完成任務驅動教學后,學生能夠掌握并熟悉相關的概念、規則及學習方法。根據語文教學目標分類系統來看,語文教學目標可以分為語文能力和價值標準。語文能力包含語文技能和語文知識。其中語文技能可以分為基本技能和高級技能兩類,具體可劃分為動作技能、智慧技能和認知策略三類。“活動探究”單元涉及語文“聽說讀寫”四項能力,其中包含語文動作技能和認知策略①。選擇任務驅動法教授“活動探究”單元具有可行性。
按照任務驅動教學方法,語文活動探究單元中,第一步是教師設計任務,任務是依據對語文課程標準、語文課本及學生學情的分析和把握設計的。第二步是單元目標的制定,其中包括單元的總體目標及單元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最后一步是計劃單元課程的教學。此后,教師將任務分配給學生,對每位學生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動態監視。教師制定單元教學評估標準,依此測試學生的知識水平是否提高。
三、統編語文教材八上教學為例
(一)總體情況分析
1.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分析
《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2011版〉》在閱讀上對7年級—9年級的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規定學生應當掌握閱讀新聞及說明文類文章的能力,并且能夠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獲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在口語交際方面對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旨在希望學生能夠討論問題,積極發言,能夠有中心、有根據、有條理地表達看法和見解。在寫作方面要求學生具有簡單寫議論性文章的能力,并且做到觀點明確、有理有據②。
2.教材情況分析
與原來的人教版教材相比,統編版教科書重新設計了口語交際教學環節,即現在的“活動教學”單元。“活動搜索”單元以任務為軸,以閱讀為起點,集合了閱讀、寫作、口頭交際,以及數據收集、活動計劃、實地考察和其他項目,形成了一個全面的實踐系統,讀寫交互,聽說整合,從課上到生活中,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基本的設計方案是:文本學習—活動探索—動手寫作。“活動探究”中的單元訓練非常適合運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單元的總體教學設計以教師整體掌握單元知識為前提。統編版語文教材一共包含四個“活動探究”單元,分布于八年級及九年級課本中。八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即“活動探究”,探究目標為“新聞”。單元簡介中的活動任務列表列出了三個主要任務:閱讀新聞、新聞采訪和撰寫新聞。這三個任務包括語言技能的“聽說讀寫”。
3.學生學情分析
八年級相較于七年級,學生最大的改變是思維逐步由形象過渡為抽象。因此,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安排了“活動探究”,正是對應了這個該變化,學習內容不僅是閱讀理解新聞文章,還包括新聞采訪一類的口語交際教學和新聞寫作。
從語文知識定位來看,本單元教學要了解所選新聞作品的內容,把握不同新聞體裁的特點,還要學習新聞閱讀策略。八年級教材知識安排和七年級比起來,更加側重于實用類文本的學習,更加注重閱讀策略教學。
(二)分析任務:確定單元主題
統編版教科書的編寫改變了原有教科書單元編寫模糊的局面,采用雙線組織單位結構。閱讀單元的組成考慮兩條線索:人文主題和語言元素,并努力實現兩者的協調和融合,增強語文學習的包容性和實用性。
統編版語文教材,每個單元教學主題明確。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活動探究”,主題是新聞教學,共分成了新聞閱讀、新聞采訪和新聞寫作三大教學板塊,學生的學習任務明確。學生不僅要學習如何閱讀新聞,如何在新聞閱讀的過程中獲取有效信息,還要學習了解新聞的構成要素。新聞采訪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進行新聞采訪,能夠獨立寫一則消息。本單元教學任務明確,兼具人文性與工具性,做到了二者的統一。教師要明確本單元的教學任務,將單元任務分割,呈現一個清晰的任務清單。
(三)呈現任務:制定單元目標
制定單元目標,教師要能夠對本單元任務進行分析,本單元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什么,能夠傳達給學生清晰的任務清單。分析單元教學的重難點,能夠預設學生學習會在哪些方面遇到困難。
1.本單元總體目標任務
本單元活動任務單提出的目標為了解常見的新聞體裁及各自的特點。新聞作品的采編過程是怎樣的?嘗試寫新聞。通過學習,對新聞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任務一:新聞閱讀。學習閱讀各種不同體裁的新聞作品,比如消息、新聞特寫、新聞通訊等,認識到不同新聞體裁的特點,使學生能夠掌握閱讀新聞的方式;養成學生閱讀新聞的良好習慣,使他們能夠積極關注國家大事和新聞本身的發展。
任務二:新聞采訪。熟悉新聞采訪的一般方法和步驟,學生能夠獨立制定報告主題,擬訂采訪計劃,撰寫采訪大綱,將學生分組進行采訪練習并收集新聞材料。
任務三:新聞寫作。有三種類型任務:(1)必做任務,每個學生完成一條消息的寫作。(2)每個學生自由選擇完成的其中一個項目,例如撰寫新聞特寫或新聞通訊。(3)將作品以小組形式或全班形式整理為報紙或新聞頁面。
2.單元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單元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歸納本單元總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是學生學習本單元必須掌握的知識內容,難點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學習阻礙,需要教師反復點撥。
以新聞教學為主題的單元,教學重點應該設置為任務一,認真閱讀課文,把握新聞的特點和結構。教學難點設置為任務二、三,如何把握新聞采訪語言特點,如何規范寫作一則消息。
(四)完成任務:規劃單元教學過程
1.分配教學時間
本單元包括三大任務板塊。新聞閱讀包含四課教讀課文,其中《消息兩則》《首屆諾貝爾》建議用兩課時,因為學生是第一次系統學習閱讀新聞文章。《“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一著驚天海——目擊國航母艦載戰斗機首架次成功著陸》建議用一課時,經過前兩節課的學習,學生基本掌握新聞的基本要素,后兩節課的學習應該比較容易。新聞采訪和新聞寫作建議用三課時。
2.安排單元教學活動
通過制定單元目標,學生可以認識到本單元主要的三個教學任務:新聞閱讀、采訪、寫作。從學習內容來看,三者之間是遞進關系,學習難度由淺入深。因此,總體的教學活動首先應該是通過四課的學習,掌握新聞的基本六要素,把握新聞的主要內容,體會語言運用的準確和作者所表達的鮮明的情感。任務一是夯實基礎,打好基礎。任務二是新聞采訪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在班級中召開采訪選題會,確立報道主題,制訂小組的采訪方案。最后每位同學應當根據“任務二”中自己整理的新聞素材,寫一則消息。在整個任務活動中,教師要對學生任務的進展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在必要時給予幫助。
3.布置單元作業
單元作業主要是根據本單元學習內容、學習情況、知識掌握情況布置。作業布置首先要具有針對性,其次作業要少而精,最后作業形式要具有靈活性。
以本“活動探究”單元作業布置為例,教師可以設置作業一為閱讀一篇正規新聞文章,找出文章的六要素,并說出文章的主要觀點,領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作業二采訪家長錄音并寫一則消息。作業難度適中,能夠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同時“聽說讀寫”能力得到鍛煉和培養。
(五)設計單元教學評價(評價任務)
教學評價應以學生為主體,并進行綜合評估。更改評估方法并結合多種方法以便教師及時了解中學生的學習效果。形成性評價可以用作主要方法,診斷性評價可以用作輔助方法。診斷評價是指教師在開展教育活動采用有效的教學計劃之前,先判斷學生是否準備就緒。在開始新課程之前,老師必須對學生進行診斷評估,并了解當前知識水平。形成性評價主要指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狀況,獲得的結果,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策略和方法,以及一段時間內的情緒態度進行的評價。
本單元教學評價可以采用師生評價、學生互評,學生自評更加注重形成性評價,尤其關注學生在任務二中的表現。自評價是學生對自己本階段學習成果的自認知,根據學生的自評,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自定位,更好地給出反饋。通過多種評價方式進行綜合評價,從而為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結語
在目前教學中,任務驅動教學法相較于其他教學方法效果較好。筆者認為語文學科的教學應該深入研究教材,與當下流行的實用教學方法相結合,以科學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教師在教學中始終處于引導地位,作為學習任務的派發者對學習過程起動態監測作用,使處于學習主體地位的學生能夠在學習中發揮自主作用。
注釋:
①吳紅耘,皮連生.試論語文教學設計中的目標分類及其教學含義[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1(03).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參考文獻:
[1]吳紅耘,皮連生.試論語文教學設計中的目標分類及其教學含義[J].教育研究實驗,2011(0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3]紀麗萍.任務驅動模式下的語文閱讀教學芻議[J].學科教學與成才研究,2020(03).
[4]周洋.任務驅動式閱讀教學中學習任務的有效設計[J].遼寧教育,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