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與法治思維的培養,有助于小學生在遇到道德沖突時學會理性思考,學會辯證看待問題,并做出正確的選擇,樹立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觀念,對于小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起到積極影響。基于此,本文體驗式教學的內涵與應用原則出發,并重點分析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小學生道德與法治思維培養中的有效應用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生,道德與法治,體驗式教學,思維
在以往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師采用理論灌輸式教學模式,使小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書本層面上,缺乏內心的觸動與思想情感的互動,不利于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思維能力提升。體驗式教學方法的運用,主張以小學生的情感體驗與內心需求為出發點,讓小學生在切實體驗中學會從不同角度觀察、認識生活問題與社會現象,進而強化道德與法治思維,促進小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生成。
一、 體驗式教學的內涵
從哲學的角度分析,“體驗”是指為人生命存在的意義,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體驗”是指人自身的自我感受與心理活動,從美學的角度定義,“體驗”是人對事物的一種精神狀態,由此可見,體驗是基于人親身經歷、感受身受而獲得的自我認知,進而促進知識結構的完善。美國教育學家大衛·庫伯曾經對“體驗式教學”的階段歸納為“體驗”“反思”“歸納”“應用”四個階段,并恩認為這四個階段之間相互影響、互相聯系、循環,才能夠構建一個完整的體驗過程。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體驗式教學模式運用中,應注重結合學生自身的生活經歷創設教學活動,讓小學生在情境中深入體驗、深度思考,在感同身受中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在總結、反思與應用中鍛煉思維能力,明確“我們要知道什么?”“為什么要知道?”“如何正確處理?”,才能真正發揮體驗式教學的教育功能,鍛煉小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 體驗式教學在小學生道德與法治思維培養中的應用原則
(一)學生主體性原則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表示,學習者的知識獲取應是主動的、自覺的參與過程,而非信息的被動接收,只有發揮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才能促進學生更好地體驗,高效完成學習任務。而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思維培養,需要小學生自發地、積極地思考,在問題的主動探究中鍛煉思維能力,在深化體驗中激發情感共鳴,產生獨特的想法,鼓勵學生發出不同的聲音,才能達到鍛煉學生思維靈活性、獨創性、判斷性的目的。
(二)情境生活化原則
情境創設是培養小學生道德與法治思維的主要環節,在情景創設中需要貼近生活,以小學生所熟知的生活作為切入點,激發小學生的思維活躍性。每一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學習個體,在生活化情境中通過個體化的體驗獲得自己獨到的領域,構建以“生活”為中心的道德思維、法治思維,從而認識《道德與法治》課程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進而培養小學生實事求是的學習觀,并且學會在生活中善于觀察社會現象,并從《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角度理性思考問題產生的原因,看透社會現象的本質,以此引領小學生逐漸突破思維局限性,促進道德與法治思維能力的提升。
(三)團隊合作化原則
一個人的力量始終的有限的,在問題思考中往往容易陷入某一固定方向中無法自拔,通過團隊合作的方式,不僅可以增加小學生的學習體驗,同時也起到促進思維碰撞的作用,在思維沖突中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從不同方面解釋現象本質,在相互交流、合作實踐中促進道德與法治思維的深刻性、系統性。合作能力作為核心素養下的重要能力,需要教師在組織團隊合作學習活動中,認識到每一名學生不僅是團隊中的一員,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團隊合作中需要給學生提供展示個人長處的機會,以產生意見歧異中通過激烈摩擦,鍛煉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樹立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觀念。
三、 體驗式教學在小學生道德與法治思維培養中的有效應用方法
(一)在故事兒歌中體驗,強化道德與法治思維深刻性
在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影響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在編制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階段以及學習興趣愛好,因此在課本中融入大量小學生喜聞樂見的繪本故事與兒歌,讓原本枯燥的道德與法治知識變得更加生動、形象,使小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更加樂于接受、便于記憶,可以起到提升思維深刻性的作用。
比如在“我不拖拉”的教學中,課本中主要講述“寒鳥號”的故事,雖然課本中的知識內容以故事的形式呈現出來,并配有相應的插圖,但是對于小學生的吸引力并不大,學生閱讀之后很容易忘記,也難以將故事內容與插圖聯系起來。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的方式將“寒鳥號”的故事播放出來,給小學生帶來視覺與聽覺的直觀體驗,以視頻動畫的形式展示故事情節,讓學生邊看邊聽邊思考,“為什么寒鳥號最終會被凍死”,鼓勵小學生將所見、所思、所感表達出來,最終明白“寒鳥號”因為沒有及時修筑過冬的窩而被凍死。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與交流,“從這個故事中你獲得了哪些啟示?”,讓小學生在體驗故事情節之后,深度思考故事中蘊含的深刻含義,認識到“寒鳥號”被凍死的根本原因在于“拖延”,總是想著將今天需要做的事情拖到明天,甚至后天,最終一事無成。
在故事情境中小學生的思維處于最為活躍的狀態,能夠自覺地進入故事情節之中,以具有吸引力的多媒體動畫方式呈現《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故事內容,為小學生打造更加輕松活躍的思考氛圍,在刺激學生的感官之后留下深刻印象,在情感體驗中觸動學生的思想與心靈,并且認識到經典故事的背后總是蘊含著某一人生哲理,在深度分析中做到有理有據,以此鍛煉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思維,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
(二)在生活情境中體驗,培養道德與法治思維的靈活性。
小學生的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處于薄弱階段,對于外界信息的判斷能力有限,無論是思考還是行為都需要教師與家長善加引導,才能形成正確的道德品質、規則意識,在道德標準、法治規則約束自己,從而不斷強加法治思維能力。但是,如何讓各方面發展處于初級階段的小學生,更好地感悟、體會進而形成正確的道德與法治意識,就成為教師關注的話題。生活情境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運用,為小學生的道德認知與法治意識培養找到最佳的突破口,引領學生在利用生活創設情境中,創造出高于生活的教育價值,以此培養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思維敏銳性,能夠從生活現象中發現道德問題、法治問題,能夠將道德與法治問題與現實生活現象聯系起來。
教師可以采用模擬生活情境的方式,讓小學生在生活化情境中豐富道德認知。模擬生活情境可以分為兩個環節,以“我們不亂扔”為例,第一環節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兩組圖片,一組是環境干凈清潔的校園,一組滿地紙屑、食品垃圾、物品隨意拜訪的校園,提出問題“同學們更愿意在哪種校園環境中學習呢?”,此時學生通過圖片觀察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想要在前一組校園中學習”,教師追問“請說一說你的原因?”,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與表達的機會,鍛煉小學生的思維縝密性。第二環節,教師可以設置模擬實驗,教師布置兩個座位,一個座位一塵不染、沒有多余物品,書本規矩擺放,另一個座位桌子上有果皮,座位上有紙屑,書本隨意放在書桌內,這些時候參加實驗的兩名同學都想要選擇第一個座位入座。對此,引發學生思考“若是每個人都在教室、校園、生活中亂扔垃圾,那么我們生活、學習的環境會變成什么樣子?”。
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讓小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學會從現實生活的角度思考問題,以此深化小學生的道德認知,樹立規則意識,提升小學生在道德與法治學習中的思維靈活性,學會從生活角度看待問題。
(三)在辯論競賽中體驗,提升道德與法治思維批判性
辯論競賽的參與,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主體性,并且激發學生對問題思考的熱情,在個人類、小組類競賽中學會辯證地思考問題,強化思維能力,促進知識內化。
比如在“我們和誠信在一起”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兩人一組的辯論賽,鼓勵小學生圍繞“講誠信是否吃虧?”為主題各自闡述觀點,找出生活中有關“誠信”的事件,讓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學會用事實說話,樹立實事求是的精神,提升思維縝密性。此外,教師應注重捕捉辯論的模糊點,引導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提升對道德與法治的判斷能力,如“請學生談一談你對中國武術的看法”中,一些學生認為“學武術很厲害,學會武術之后就再也不怕和別人打架了”,很明顯這種思想將中國武術定義在打架層面上,教師提出問題“打架與武術一樣嗎?”,請同學們各自闡述觀點,認識到中國武術是一種文化,而打架是一種違法行為。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社會焦點事件,比如不久前的“公交車墜江事件”,圍繞“公交車墜江誰的錯”為話題,進行小組型的辯論比賽,讓學生分析公交車墜江是乘客承擔法律責任還是司機應該負責,引導學生樹立法治意識,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社會事件,提升小學生在道德與法治學習中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以社會焦點事件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利用小組辯論競賽的方式,激活小學生的求勝心理,促進小學生在真實的、具體的社會事件討論、分析、辯論、總結中不斷強化辯證思維能力。
四、 結語
綜上所述,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運用有助于促進小學生道德與法治思維能力的提升,進而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引領小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為成為合格社會公民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徐靜.“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8(9):47-48.
[2]沈洪華.品德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J].小學教學參考,2018(36):71-72.
[3]羅靜.沖突:閱讀思辨能力提升的助燃器[J].小學教學參考,2019(13):40-42.
[4]王桂圣.道德與法治課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J].教書育人,2019(13):65-66.
[5]周一貫.體驗式閱讀:走出低段教學的困頓[J].語文教學通訊,2017(6):126-127.
作者簡介:劉楠,江蘇省常州市,江蘇省常州市西林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