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葉得明
摘 要:近年來,古浪縣肉羊產業發展以標準化養殖暖棚建設為突破口,堅持生態綠色循環發展之路,不斷擴大養殖規模,規范養殖標準,提升養殖水平。大力推廣“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監管常態化”綜合配套養殖技術,已形成了以沿沙區域為主的百萬只肉羊養殖基地。闡述古浪縣在羊養殖中的主要做法及成效,分析羊養殖中存在的問題,探討提高羊養殖經濟效益的對策,以期為促進養殖戶經濟效益的有效提升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羊養殖;做法;成效;問題;古浪縣;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6.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3-0037-01
一、古浪縣羊養殖的做法及成效
1.創新經營模式,不斷提高產業化水平。一是加快產業化發展進程。古浪縣緊緊抓住國家加大扶持標準化養殖小區(場)的機遇,突出發展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養殖。目前,全縣在工商局登記成立從事養羊專業的合作社有564家,占養殖合作社總數的54.9%,實現了羊產業從傳統的小規模、分散經營向養殖企業、專業合作社為主體的大規模、集約化經營轉變。二是規模化、專業化程度明顯提高。近期在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努力打造3萬只母羊繁育基地,積極培育市場競爭力強的新品種、新品系。三是產業化鏈條初具規模。為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建設,建成了森茂、國茂2個牛羊交易市場,年交易量達到90萬只以上,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注冊了“四海羔羊肉”“隴澤康”羔羊肉等品牌,不斷打造“綠色、健康、安全”的品牌形象。同時,萬只母羊繁育基地的建設和鑫源、四海牛羊屠宰、加工、儲運一體化生產線的籌建,進一步拓寬了羊產業的生產、供應、銷售渠道,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場營銷體系,“龍頭帶基地,基地帶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初具規模。
2.強化科技支撐,促進羊產業轉型跨越。在畜牧獸醫隊伍建設方面,全縣現有縣、鄉畜牧獸醫技術人員114名,聘用村級防疫員251名,初步建成了縣、鄉、村三級技術服務網絡。在品種改良、飼料加工銷售、秸稈青貯氨化、疫病防治等方面,為群眾提供全程技術服務,切實為羊產業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引進推廣肉羊育肥技術、重大動物疫病綜合防控技術、生態健康養殖技術、全混合日糧飼喂技術、青貯、氨化等一大批先進畜牧技術,有效地改善了羊產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肉羊出欄率,全面提升了養殖效益。
3.保障飼草供應,推動羊產業健康發展。為了適應快速發展的畜牧業,縣上同步推進飼草料種植,將飼草種植作為新常態下新興戰略性產業來培育,結合糧改飼項目逐年擴大飼草種植面積,為全縣畜牧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飼草料資源。
4.加強疫病防控,保障羊產業生產安全。始終堅持“預防為主、科學防疫”的方針,做到組織領導、責任落實、物資保障、監督考核“四到位”,實現重大動物疫病應免盡免。做到了早部署、早監管、早預防、早落實,嚴防疫情發生和傳播,確保羊產業健康發展。
5.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推動羊產業持續發展。為持續推進肉羊產業健康發展步伐,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實現促農增收目標,縣委、縣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扶持農業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助推羊產業快速發展。
二、古浪縣羊養殖存在的問題
1.養殖水平不高。大多數貧困村養殖戶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缺乏科學飼喂、營養調配、標準化管理、疫病防控等方面的養殖技術,加之良種化水平低,良種供應能力不足,導致生產水平不高,產出效率低下。
2.產業化水平低。規模化程度、產業化程度低,企業樹品牌、基地接訂單、農戶組織參與的全產業鏈生產模式建設滯后,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強,利益聯結機制尚未完全建立。
3.服務力量薄弱。一是古浪縣畜禽飼養量達665.82萬頭只,縣畜牧中心核定編制6名,實有人員5名(包括領導職數);二是鄉鎮畜牧獸醫工作站人員大多從事鄉鎮其他工作,僅靠縣上畜牧獸醫技術人員、少數鄉鎮畜牧獸醫站技術人員和村級防疫員保質保量做好工作是不可能的。
4.糞污無害化處理及環保設施不完善。養殖小區不斷興起,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如部分養殖小區的建設不夠規范,動物防疫和基礎設施建設配套不齊全,堆糞場建設不規范,糞污無害化處理設施不健全,部分養殖場達不到環保要求。
5.生產性資金投入不足。養殖戶普遍存在生產投入資金不足的問題,特別是養殖戶后期投畜生產投入資金不足表現更為突出,資金不足已成為制約羊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古浪縣羊養殖的對策研究
1.扶持壯大專業合作組織。一是研究出臺相關扶持政策,支持合作社發展肉羊產業,把項目資金優先安排到肉羊產業發展和壯大專業合作社組織上。二是加強金融信貸支持,引導和協調金融機構加大專業合作社信貸,在貸款額度、期限、利率等方面給予優惠支持,全力加快各項惠農貸款的發放進度。三是嚴格依法依規開展合作社年審,對有名無實、未開展養殖的“空殼”合作社進行注銷。
2.建成飼草料生產基地。以玉米(甜高粱)全株青貯、優質牧草種植和配合飼料推廣應用為重點,形成與全縣肉羊產業發展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局面。一是優質牧草種植。利用草原生態補獎政策,鼓勵種養大戶通過土地流轉,開展紫花苜蓿(甜高粱)規模化種植,提高優質牧草產量。積極開展秋后復種,擴大復種面積,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秸稈加工利用。積極引進推廣大型玉米聯合收割機,機械捆扎裹膜青貯機,粉碎、揉絲加工機等新型飼草加工機械,降低農戶勞動強度,提高秸稈加工效率和飼料化科學利用率;加大玉米(甜高粱)全株青貯、秸稈青貯、黃貯和揉絲打捆青貯技術推廣,使規模養殖場、養殖小區配混合飼料利用率和秸稈利用率達到68%以上。
3.加快品牌創建認證。根據地理位置和區域特色,準確定位,繼續完善和發展“土門羔羊肉”“四海羔羊肉”“隴澤康”羔羊肉等品牌效應,通過政策引導,科技支撐,人才引進,市場推廣等一系列措施,精心培育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品味檔次高,以及叫得響、賣得出、廣受市場歡迎的“古浪肉羊”地域品牌。
4.加強技術隊伍建設。一是建議縣政府聘請省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專家組建專家團隊,對古浪縣羊產業發展中品種引進、試驗示范、繁育、品種改良、新技術推廣、養殖技術培訓等工作進行技術咨詢和指導。二是建議將鄉鎮畜牧獸醫工作站技術人員“專”起來,專門負責轄區內動物防疫檢疫、畜牧獸醫公益性技術推廣服務工作。三是建議縣上增加編制,加強縣畜牧中心、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技術服務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