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毅君
摘 要:文化地理意義上的江蘇歷來是我國的文化重鎮,新時代高質量推進江蘇文化建設,需要依賴“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可持續發展”等路徑,才能逐步打造江蘇文化新高地。
關鍵詞:江蘇;高質量;文化建設;路徑
中圖分類號:G12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3-0046-02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我國未來文化建設事業的發展標示了方向。江蘇歷來是中國的文化重鎮,江蘇文化歷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一翼,“堅定文化自信、打造文化標識、講好江蘇故事、建好精神家園,把文化強省建設推向新高度”是新時代賦予江蘇建設者的新課題[1]。江蘇各界人士必須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進一步凝練悠久厚重的江蘇歷史文化精髓和文化精神,架設傳統文化精髓和文化精神通向當代精神家園建設和時代精神提純的橋梁,打造江蘇文化新高地。
本文以鎮江文化建設為例,提出高質量推進江蘇文化建設的對策及建議。
一、依賴創造性轉化,解決好江蘇高質量文化傳承問題
地理文化意義上的江蘇,地跨南北,連接西東,富饒的淮河和長江中下游沖擊平原及湖澤濕地孕育了江蘇大地交融南北、匯通西東的獨特歷史文化,史前文化、吳文化、楚漢文化、六朝文化、江南文化、淮揚文化、寧鎮揚文化、長三角文化等等,諸多文化形態連續延綿、相繼發展。不同歷史階段相異的文化形態既有其獨特的文化精神內核和質的規定性,又一脈統合于江蘇文化的歷史記憶和精神品質之中,當然更一脈統合于中華文化的歷史記憶和精神品質之中?!皠撛煨赞D化”江蘇文化的要義在于體現江蘇文化發展各個歷史階段的精神品質,凝練出兼具歷史性、文化性、本質性和時代性的精髓和實質,提純出具有高度識別性和獨具特色的文化名片,推進江蘇文化的高質量建設。
這一方面,鎮江新區是個典范。2017年7—8月,筆者在鎮江新區開展了“宜”文化推廣千分之一人口系列調研活動,訪談和抽樣調查涉及面廣,近距離接觸、體會和感受了鎮江新區文化建設的思路和成就,當然問題和解決路徑亦在思考之列。20世紀50年代在鎮江大港煙墩山出土的國寶級文物——宜簋,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0余字,記述周康王改于宜地為宜侯,同時賞賜祭祀用的香酒、代表征伐權力的弓矢及宅邑、土地和奴隸之事。宜簋既是研究西周分封制度的重要文物,同時也是研究鎮江歷史文化的重要文物。鎮江新區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適時匯聚專家學者,充分挖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以3023年前分封的“宜地”為發祥地,以“宜”為源頭活水,以“人在宜地 創享生活”為宗旨,從核心理念、目標追求、指導方針、實現路徑、人文規范等多層面論證和書寫了當代文化建設的內涵,同時也制定出詳細的“宜”文化行動指南和建設方針,有效提升了鎮江新區的文化品質和文化軟實力,使“宜”成為鎮江新區的靚麗名片,使“人在宜地 創享生活”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使鎮江新區邁進了文化建設的新階段。
盡管鎮江新區文化建設還存在喜憂參半、瑕瑜互見、參差不齊等諸多問題,但是對歷史文化記憶“宜”的“創造性轉化”無疑是成功舉措,值得借鑒。
二、依賴創新性發展,解決好江蘇高質量文化發展問題
“創新性發展”必須站在歷史文化基石上,以“創造性轉化”的成果為前提和基礎。高質量建設和發展江蘇文化必須站在當下,思考為傳統融入什么時代元素;高質量建設和發展江蘇文化必須面向未來,思考時代元素的延展性和融通性;必須深入解讀不同歷史時期江蘇文化發展的因革損益形態,考察不同歷史時期賦予江蘇文化的新內涵,一以借鑒前朝文化建設的成功經驗,一以為文化符號賦予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層面的一體多元意義,使其能統攝社會發展的全方面。
鎮江市文化建設和推廣既有成功可借鑒之處,也有需要避免的問題和不足。新舊世紀之交,鎮江喊出“要致富來鎮江,因為鎮江有金山;要長壽來鎮江,因為鎮江有南山……”2—3年后,為凸顯鎮江城市山林和大江風貌,又提出“顯山露水,透綠現藍”口號。在全國文明城市創建過程中,鎮江又凝練出32條口號,涉及到經濟發展、城市面貌、市民素質、治安管理等多個層面?,F階段,鎮江人津津樂道“一個美得讓人吃醋的地方”,也致力于培育社會誠信制度化品牌和“新鄉賢”文化品牌;深化打造“大愛鎮江”志愿服務品牌;構建“養正學堂”工作品牌;依托“白蛇傳故事”營造“浪漫小城”氛圍等等。
鎮江市不同階段凝練出的文化符號,都不同程度上提升了鎮江市的文化形象,提高了鎮江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比如“顯山露水,透綠現藍”,進一步凸顯了鎮江市“三山雄踞,一水橫陳”的地理特質,加快了鎮江市園林綠化步伐,建成了“珍珠項鏈”“城市客廳”“引資大道”等風光帶和景觀區。又如“一個美得讓人吃醋的地方”,充分調動鎮江恒順香醋元素,將城市形象與品牌效應結合,也收到了一定的推廣效果。凡此,對建設清新秀麗、充滿靈氣和活力的山水園林城市起了推動作用。但是城市自然風光和面貌的改變還不能與人文品質的提升直接畫等號,鎮江市在文化建設中還沒能抽繹出如新區“宜”這樣簡潔而富有張力的符號,還不能真正體現鎮江厚重的歷史文化和人文底蘊?!耙恕北緦儆阪偨?,或許進一步擴充和豐富“宜”的意涵,是鎮江文化建設的一條可以選擇的路徑。
鎮江市文化建設的成就和問題都顯豁明朗,江蘇文化汲取其教訓與吸收其經驗同等重要。
三、依賴可持續發展,解決好江蘇高質量文化落地生根問題
江蘇歷來是我國的文化重鎮,從漢代起江蘇學術就在吳楚兩地起興,到六朝時期,江蘇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中心。新時代,江蘇省委省政府站在新的文化制高點上,花大力氣推進“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梳理江蘇文化資源,描摹江蘇文化地圖,保存江蘇文化記憶,探究江蘇諸地域文化以及諸文化形態交融互動的演進規律,導引出江蘇文化特質與文化符號,打造江蘇文化名片,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工程,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文化發展工程[2]。
高質量江蘇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區域和城市文化建設、文化推廣落地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建立多主體、多部門聯動機制,既各司其職又相互協作,既分工明確又整體推進,共同致力于區域文化建設的長效健康發展。江蘇文化建設和傳統文化落地工作涉及文化內涵挖掘、文化個性凝練和培育,民眾教育文化水平、法制觀念、環保意識、包容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等的提高,區域道路、交通、環境、文化等各類基礎設施的改善,民俗民風的轉變,社區管理中存在問題的解決等等,其綜合性和復雜性決定了文化建設和推廣不單單是宣傳部門的單打獨斗就能夠完成的任務。要全方位、多方面、長效解決江蘇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需要江蘇省委的統一領導,需要各級政府的全力推動,需要調動文化、教育、體育、醫療衛生、市場監管、綜合行政執法、公安、人社多部門聯動,分別擔負起不同職責和義務,多管齊下,持續發力,方能收到應有成效。
高質量江蘇文化建設是一項服務工程。區域和城市文化建設是一項服務工程,需要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轉變角色,建成區域文化建設的長效服務機制。一是文化建設需要明確政府及其他相關職能部門的角色定位。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工作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要放下身段、放低姿態,協調好自身與市場、與企業、與民眾、與社會的關系,真正從市場、民眾、社會等利益和需求出發制定政策和推行工作。二是文化建設需要將以人為本的理念引入文化建設體系中,拋開政績和面子工程,深入了解江蘇各地方各階層民眾物質和精神需求,想方設法滿足民眾需求;理性分析民眾實際生活和思想觀念等層面存在的問題和實際困難,為民眾辦實事。三是文化建設需要政府制定切實可行的服務舉措。如設法推進“文化、科技、衛生、法制”等進社區、進家庭、進頭腦活動,不為組織和舉辦活動而組織和舉辦活動,要有政策,有舉措,有落實,見實效。
高質量江蘇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效工程。一是江蘇文化個性的形成需要長效機制。文化個性的形成既關乎歷史,也關乎當下時代。江蘇未來文化建設必須要立足深厚的區域文化基礎,同時充分結合現實,融入時代主題,逐步培育和凝練出富有個性、特色和魅力的江蘇文化精神符號。二是江蘇文化硬件設施的建設需要長效機制。文化建設既關乎自然基礎,也關乎人文環境。江蘇文化建設既要改善基礎設施,也要以豐富的群眾文化生活為抓手,建設富有特色且生機勃勃的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社區文化、家庭文化,逐漸培育出多體制、多渠道、多形式的文化新格局和新氛圍,推動區域文化向積極健康、多元包容、活躍繁榮的方向發展。三是江蘇民風民俗的轉變需要長效機制。民風民俗是一個歷史概念,也是一個現實概念,要轉變民眾浮躁、懈怠、文化層次低,思想觀念陳舊保守等現實,需要持續加強基層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正如鎮江新區“宜”文化建設一樣,立足江蘇傳統和當代文化建設實際,結合江蘇文化建設中面臨的問題,思考構建長效的、聯動的,基于現實需求的可持續發展機制,是圖謀打造江蘇文化高地的必由之路。
文化軟實力集中反映一個地區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最根本、最持久的動力所在。作為文化地理意義上的我國傳統文化重鎮,作為行政區劃意義上的當代中國經濟文化教育大省,江蘇在新時代必須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客觀上需要更深厚、更集中、更具內蘊、更貼近社會文化實際的人文精神和價值引領,探尋科學有效的文化建設路徑是事半功倍的理性選擇。
參考文獻:
[1]? 王燕文.以新思想引領高質量發展把文化強省建設推向新的高度[J].群眾,2018,(11):4-6.
[2]? 周斌.傳承江蘇文脈的世紀工程[J].群眾,2016,(5):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