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隨著國家農村建設步伐加快推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此同時也要看到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依然比較嚴峻。本文探究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意義,分析了當前農村生態環境的現狀,最后針對如何提升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成效提出了具體的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環境? 改善? 經濟? 發展? 效能? 對策
隨著國家鄉鎮振興戰略的實施,新時期國家農村地區發展面臨諸多的機遇。在農村地區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既需要重視農業經濟發展,同時又應當全面加強特色生態農業發展,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農村整體發展質量,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目前在農村生態環境方面還存在嚴峻的市場考驗,加強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生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探究,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一、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生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分析
在農村地區發展的過程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也應當高度重視,當前國家經濟發展的整體形勢逐漸從高速發展向著高質量發展要求轉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上了重要的議程。發展農村生態環境,大力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統籌農村地區的資源,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進行資源要素的統籌安排、配置和利用,進而更好地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取得良好的成效,實現更大的綜合效益。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全球環境形勢堪憂,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在農村地區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注重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這樣可以更好地結合農村地區的實際積極探索新技術、新材料,全面促進農村地區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技術,構建特色農業發展體系,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二、當前農村生態環境現狀分析
目前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等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雖然有所重視,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加以推進,但是總體上分析農村生態環境形勢依然比較嚴峻,具體問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過于關注經濟發展指標,忽視了環境保護方面的改善。當前在農村地區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依然比較關注經濟發展指標,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滿足于不違規,沒有充分調研和分析農村地區環境保護的現狀,沒有結合政策的要求出臺適合農村地區自身發展實際的現代化生態環境保護機制。相關部門的權責分配不清晰,相關的處罰機制不夠完善,執行中存在偏差,從而不利于推動農村地區經濟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協同推進。
(2)農民環境保護意識偏低,農業資源未實現合理分配利用。一方面受到城鎮化形勢的影響,當前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力量比較薄弱,很多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農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偏低。另一方面在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缺乏統籌科學的安排,各地區沒有充分結合自身的實際探索加強生態農業特色體系建設的新路徑,導致沒有形成良性循環,生態環境依然比較惡化。
三、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改善,推動生態農業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具體措施
為了進一步提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成效,推動生態農業經濟高質量有序發展,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探究:
(1)結合農村地區實際建立完善的生態農業發展規劃和制度體系。一方面在農村地區發展過程中要提高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視程度,圍繞農村地區發展進一步將生態農業發展納入到農村發展規劃中進行統籌安排,切實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具體目標要求和責任機制,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加快落實。另一方面要結合農村生態農業發展實際建立相關的制度機制,尤其是對破壞生態環境等行為提出明確的處罰措施、處罰標準,針對農村地區工業生產、農業生產等方面的實際形成具體的標準規范,確保嚴格按照相關的要求組織開展各項手續的審批、過程監管等,及時查處不規范的行為,最大限度保護生態環境。
(2)加強資金、技術、人才等投入,構建生態農業特色發展示范區。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需要一代代人共同努力,為此要緊密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全面加強農村資金、技術、人才等各方面要素的投入。以此更好地結合地區發展實際探索生態特色農業發展之路和模式,可以通過打造試點示范基地的方式,通過典型引路,開展農村種植、養殖等示范基地建設,吸引更多的人才、資金等,更好地在農村地區發展過程中融入更多的新材料、新技術,全面提高農業生態建設質量。
(3)打造生態農業產業鏈體系,著力解決污染問題。一方面要借助現代技術,加強農村土壤成分等檢測,以此為基礎針對性推廣相應的生態技術來推動農業生產活動的有序開展。比如將秸稈用于發電、還田等領域,引入現代化防蟲害技術、生物施肥技術等等,同時要注意轉變農業發展模式,在農林牧副漁等各個領域加強產業鏈體系建設,通過共同探究融合發展基礎,從而提升資源科學配置利用效能,提升農作物產量。此外在農業生物多樣性方面也可以進行積極探索,探究多元化的、精細化的農業發展體系,不斷提升農村地區整體發展實力。另一方面要圍繞農業污染問題加強環境監督管理,強化聯合執法,構建完善的防控機制,通過智慧平臺的建設、開展農村文化素質培訓等方式,不斷提升農民隊伍發展農業、保護環境的積極性和重要性認知,切實發揮他們的主干力量,主動帶頭保護農業,以此為基礎探索加強農業生態特色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
此外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還應當加強激勵機制的建設,通過設置專門的獎勵基金和專項經費等,重點扶持農村地區發展,引導農村地區積極探索生態農業發展的新方式,加強城鄉資源統籌分配利用,更好地將城市發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引入到農村中實現資源共享,更好地帶動農村地區生態農業經濟發展。
四、結語
總之,在農村地區發展過程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加快生態農業經濟發展需要政府的宏觀指導,需要地區結合自身的實際進行針對性探索,還需要共同研究新的發展路徑、借鑒新的發展模式。只有農民積極參與,并不斷通過構建機制、強化監督、典型引路等模式來進行特色化建設,才能切實提升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效益,提升現代化生產水平。
參考文獻:
[1]陶明珠,王昕煜.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J],農業與技術,2019,(09).
作者簡介:楊娟(1982-),女,漢,重慶璧山人,研究生,單位:中共重慶市璧山區委黨校,研究方向: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