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認同是認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師生主客體、思想內容是深度認同的重要元素。思想政治教育需在教學實踐與改革中圍繞三個核心元素,使其建立有機聯系,環環相扣,以實現深度認同目標。
【關鍵詞】深度認同? 思政課 教學改革
一、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認同是客體(學生)在形成對教師講授內容、思想、價值觀及理念基本認同的基礎上,進一步從心理上對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形成的一種更為穩固、更為堅定的信賴與信仰。筆者認為,認同與深度認同逐漸存在層級遞進的關系,只有在形成基本認同的基礎上,教育引導學生達到深度認同狀態,才能使學生的政治信仰與思想覺悟不易反復、動搖,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深度認同內涵與意義,要素與條件等方面進行初步探索,以期就該問題引起思想政治教育界、學界的廣泛重視與深度研討。
二、思政教學中深度認同的內涵與意義
從理論上講,思想政治教育認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認同主體從自身現實利益需求出發,產生一種心甘情愿承認、認可和贊同甚至敬重、推崇思想政治教育的傾向性態度,并主動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來規范和約束自身言行舉止,使自身言行舉止與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保持一致的活動過程。從實踐角度,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認同是一種認可、贊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帶有傾向性的態度,思想政治教育認同是認同主體根據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規范自身一言一行的社會實踐活動過程。從認同的內涵層面看,思想政治的認同是糅合了政治認同、價值認同、文化認同、社會認同、心理認同的綜合認同的體現。
文獻梳理發現,認同包括不同層面,也分為不同階段。深度認同是認同的深層次表現,也是認同的較高級階段。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度認同的內涵可歸結為:客體(學生)從政治、價值、文化、社會、心理等多角度對政治制度、社會與文化核心價值觀、發展理念等多層面的現實問題產生認同感,并實現從觀念內化到行為外化,以及從基本認知,到情感深化,再到意志堅決等一系列逐級演進的心理活動過程。深度認同建立在基本認同的基礎上,但不僅僅停留在靜態的、單一層面的認同層面,而是更深層次的、較高級的一種認同,因而其思想深度、影響程度更深刻,但也更難以實現。因而,某種程度上,深度認同的內涵意義與任務模式也給新時代的思政教學入腦、入心提出了較大挑戰。
三、思政教學深度認同的核心要素分析
思政課教學的目的是貫徹國家意志、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念,應該具有唯一性、確定性和權威性。課堂性質要求將貫徹國家意志、傳遞客觀知識和滿足學生需求三者結合起來,因而怎樣讓高校思政課堂既有理論性、知識性,又能貼近社會熱點和現實生活,追求熱點密度、理論深度與生活熱度三者之間的平衡,始終是思政教師面臨的“三角難題”。思政教學的獨特特征及其本質,決定了思政課獲得學生認同具有較大的難度,遑論深度認同。
正因如此,上好思政課,獲得學生的深度認同恰恰成為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與最終歸宿。從教學基本元素來分析,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認同的因素主要包含如下三個:
首先是思想內容。毫無疑問,思想內容是思政課的主題和靈魂,也是獲得學生深度認同的主要載體,只有使學生從內心對思想內容產生深切共鳴,才能獲得思想素質的提升,從而達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的。
其次是教師素質。教師素養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認同的重要保障。思政教師的素養,以及與教師素養相關的授課風格,對思政課課堂氛圍與學習濃厚程度產生重要作用。具備深厚素養的思政教師,能夠通過其教學技能、學術魅力對學生產生足夠吸引力,使思政課堂產生強大的向心力。
第三是學生反饋。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受體,獲得學生的深度認同需建立在對學生反饋信息準確把握與及時回應的基礎上。由于學生與思政教師從年齡、閱歷、知識廣度、思想深度等各個層面都存在“鴻溝”,因而把握思政教育從何可獲得學生的最大認同,需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正向反饋關系,建立穩定機制,并通過長期教學實踐與摸索而逐漸積累掌握。
思想內容、教師素養、學生反饋三者相輔相成,相互影響,只有形成教師與學生主客體共同作用、協同配合,并實現信息及時溝通的成熟的教學過程與互動機制,才有可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逐步達到深度認同的效果。
四、結論
思想政治的認同是糅合了政治認同、價值認同、文化認同、社會認同、心理認同的綜合性表現。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認同是客體(學生)在形成對教師講授內容、思想、價值觀及理念基本認同的基礎上,進一步從心理上對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形成的一種更為穩固、更為堅定的信賴與信仰。認同與深度認同逐漸存在層級遞進的關系,只有在形成基本認同的基礎上,教育引導學生達到深度認同狀態,才能使學生的政治信仰與思想覺悟不易反復、動搖,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想內容、教師素養、學生反饋是思政教學中實現深度認同的三個重要元素,三者相輔相成,在思政教學中需在此三方面建立起緊密的有機聯系,構建相互促進的教學互動機制,不斷創新磨練教學方法與教學思路,以實現深度認同目標。
參考文獻:
[1]王易,朱小娟. 思想政治教育認同初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5): 97-103.
[2]阿劍波.思想政治教育認同的研究現狀及時代前瞻[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9(9):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