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楠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國家社會救助體系更加完善。本文首先探究了民間力量參與殘疾人救助的意義,分析了民間力量參與殘疾人救助的相關社會經濟因素,最后針對如何提升民間力量參與殘疾人救助成效提出了相關的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社會救助? 殘疾人? 民間力量? 社會經濟因素? 對策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家綜合經濟實力不斷提高。公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改善,新形勢下社會救助形勢也更加嚴峻。如何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并鼓勵社會積極參與殘疾人救助工作成為目前政府探究的重點。單純地依靠政府的力量開展殘疾人救助是比較有限的,但是目前在民間力量參與殘疾人救助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效果也不是非常力量。導致民間力量參與殘疾人救助的社會經濟因素也比較多,只有從源頭上找出可能存在的影響因素或問題,才能更好地解決,更好地鞏固和提升殘疾人整體救助成效。加強影響民間力量參與殘疾人救助的社會經濟因素探究,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現實價值。
一、民間力量參與殘疾人救助的意義分析
我國人口眾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殘疾人群體數量龐大,他們不僅僅需要在生理上給予更多的關愛和幫扶,在心理等方面也需要加強照顧和關愛。但是總體上看國家社會救助方面的機制尚不健全,單純地依靠政府的力量來加強殘疾人救助,力量是有限的。通過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救助模式,充分引導和激勵民間力量參與到殘疾人救助工作中來,有助于提升殘疾人救助成效。但是總體上看目前在民間力量參與殘疾人救助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既有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因素影響,同時也受到社會環境以及民眾觀念等方面因素的制約,進而不利于提升民間力量參與殘疾人救助的成效。加強影響民間力量參與殘疾人救助的社會經濟因素探究與對策探析,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對于我們國家而言,當前依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人口數量眾多,殘疾人數量也是全世界最多的國家,殘疾人作為龐大的社會弱勢群體,他們需要來自國家、社會等各方面的關愛和救助,才能更好地保證他們的生存質量,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殘疾人救助屬于公共產品,提供這類供給服務的主體,既有政府,同時又需要依靠民間力量的積極參與支持。國家針對民間力量參與社會殘疾人救助工作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政策要求,進一步發揮廣大民間力量的積極性,引導他們深度全面參與到殘疾人救助事業中來,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提升殘疾人救助工作水平,擴大保障范圍,讓更多的人得到照顧和護理,提高他們的生存質量。同時另一方面可以減輕政府的負擔和壓力,更好地發揮市場、社會的力量,營造良好的發展格局,推動國家助殘事業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二、影響民間力量參與殘疾人救助的社會經濟因素探究
目前在民間力量參與殘疾人救助工作方面還存在不少的制約因素,其中有來自主觀思想觀念方面的因素影響,比如政府沒有高度重視民間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工作,公眾對社會救助工作的認知還存在一些偏差等等。還有的來自社會環境方面的因素影響,比如當前我國的民間組織尚不成熟,政府和民間組織如何進行合作溝通等方面還沒有形成成熟的經驗等等。但是總體上分析社會經濟因素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最直接的影響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個人層面。從個人層面看主要是通過社會群體捐款等方面參與殘疾人救助。所以收入是重要的決定影響因素,工資收入和個人的捐款額度一定程度上是正比的關系,如果一個人的收入有限,那么他參與到殘疾人救助方面的時間、力量也會受到一定的制約。
(2)企業層面。在社會殘疾人救助工作開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民間參與力量還有企業組織。企業的營業收入水平是影響其參與殘疾人救助工作的重要因素,如果企業的收入水平高,利潤可觀,那么通常而言它參與殘疾人救助的希望和力量也越大。當然一些企業為了獲得更多的社會認同,他們也會通過社會捐贈的方式來提高企業聲譽,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另外國家對企業捐贈等方面也有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企業會進行理性的分析,進而在捐贈方式以及途徑等方面進行研究,以此更好地確定殘疾人救助的形式與金額。
(3)民間公益組織層面。除了個人和企業參與殘疾人救助工作以外,還有一些公益慈善組織,他們也會參與到殘疾人救助事業中來,但是總體上看目前國家一些公益慈善組織資金相對匱乏,他們在公益慈善項目運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社會影響力參差不齊,影響他們的參與成效。
三、加強民間力量參與殘疾人救助事業的具體建議
為了更好地提升民間力量參與殘疾人救助工作的成效,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究:
(1)大力發展生產力,提升民眾收入水平。國家要繼續進行經濟轉方式調結構方面的探索,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更好地推動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從而更好地提高民眾的整體收入水平,進而更好地引導他們積極參與社會救助,為更多的弱勢群體帶來關愛和扶持。
(2)加強優惠扶持政策的制定,激發企業參與社會救助的積極性。一方面國家要對殘疾人救助相關的政策進一步完善,出臺更多的優惠扶持政策等,從而更好地減輕企業的稅費負擔,提升他們參與社會救助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加強政策的宣傳,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從而引導企業廣泛參與社會救助,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3)加強社會慈善組織科學管理。社會公益慈善組織要加強自身建設,不斷優化管理模式,積極探索擴大籌資渠道的新機制,在信息公開、救助形式以及宣傳等方面進行不斷創新,加強自主管理,爭取更多的支持,從而切實發揮慈善組織應有的功能。
此外還需要加強社會環境優化,積極運用現代媒體加強政策的宣傳,從而更好地提升全社會對殘疾人救助工作的關注度和扶持度,壯大救助規模,提高救助保障的穩定性,切實為殘疾人保障事業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孫友然,莊璇,許巧仙.我國殘疾人社會救助的現狀、困境及應對策略[J].人口與社會,2018(11).
[2]高圓圓,蘇士超.扶貧攻堅背景下完善農村殘疾人救助的關鍵問題及對策[J].社會福利,2017(07).
[3]黃駿敏,楊文健.殘疾人福利供需差距分析及對策研究——以江蘇省南京市為例[J].社會保障研究,2015(11).
[4]高圓圓,蘇士超.扶貧攻堅背景下完善農村殘疾人救助的關鍵問題及對策[J].社會福利(理論版),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