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 要] 進入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相關研究已成為學術界關注和討論的熱點且成果頗豐。文章以中國知網中“核心期刊”與“CSSCI”為檢索源,篩選得到930篇文獻為分析樣本,通過Cite Space可視化工具和文獻計量學方法對研究成果進行分析。“政治體制改革”“民主政治”“政治生態”幾大核心主題是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的核心前沿,其中以“政治文化”“黨的建設質量”“基層組織組織力建設”“黨員發展問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為當前學術前沿領域的熱點。通過對前沿與熱點的把握,為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研究助力。
[關鍵詞]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文獻計量學,CiteSpace V
[作者簡介]李福凌:中共北京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碩士研究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1).“新時代”這一科學論斷的提出是基于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面臨的新機遇與新挑戰。同時,黨的理論創新實現了新飛躍,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黨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正值“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這一時期,新的矛盾凸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因此,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誕生既是時代之呼喚,也是實踐之要求,黨的建設思想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黨的十九大報告還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1).。打鐵還需自身硬,黨的建設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因而必須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必須以黨章為根本遵循,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1).。“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1).黨的政治建設思想的發展,既是理論自我完善的內在訴求,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進行經驗總結的外在需要。因而也是我們需要持之以恒深入挖掘不斷創新的關鍵領域。
本文通過對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研究的發展趨勢進行梳理,嘗試把握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研究的中心議題、熱點變遷、學術前沿,為回應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發展的現實要求和時代要求,以及為準確地理解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的內涵緣起、演進路徑以及發展邏輯提供借鑒與參考。鑒于此,本文嘗試以文獻計量學為研究視角進行切入,通過使用CiteSpace文獻可視化軟件梳理出2012年至2019年國內學術界對于黨的政治建設研究階段性成果和大致發展脈絡,簡單回顧以期展望。
一 文獻收集與研究方法
(一)文獻收集
本文寫作文獻數據來源于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NKI),為保證樣本文獻的質量,本文僅選取“核心期刊”和“CSSCI”收錄的文獻進行分析,在對文獻進行檢索時遵循以下流程:選擇文獻來源類別為“期刊”,進入高級檢索,設置主題為“黨的政治建設”,時間設定為“2012—2019年”。來源類別選擇為“核心期刊”和“CSSCI”,檢索得到文獻994篇(2019年5月8日檢索),完成檢索后,進行文獻的篩查,篩選除去與本研究主題無關文獻,如征稿啟事、一稿多投、通知、報告等無效文獻數據后,得到有效文獻930篇,以此作為本文文獻計量和可視化分析的最終樣本,并選擇“導出/參考文獻”,文獻導出格式設置為“Refworks”,Refworks主要包括標題、作者、機構、關鍵詞、摘要等內容,導出并保存為download.txt文件中,以此作為計量分析的題錄數據。
(二)研究方法
文獻計量分析是一種流行的科技文本挖掘工具,它可以定量分析特定領域發表的文獻。 利用廣泛的指標和方法,發現基礎科學和技術的分布式架構特征和模式,但也可以評估發展趨勢或未來的研究。參見:LI LL,DING G,FENG N.etal.Global stem cell research trend:bibliometric analysis as a tool for mapping of trends from 1991 to 2006[J].Scientometrics.2009,80(1):39-58.CiteSpace是由美國德雷賽爾大學計算機與情報學陳超美博士于2004年開發研制的一款基于Java語言運行的科學文獻計量自動化軟件。 本文采用可視化知識圖譜的分析方法對文獻樣本進行分析。利用CiteSpace V(版本號為:5.3.R4.8.31.2018)軟件所生成的共現聚類圖譜、詞匯突現(Burst Term),并結合研究主題的詞頻、詞語時間趨勢,對研究熱點、研究作者以及研究機構進行可視化分析。此外,文章還使用統計技術對文獻的年代分布、發文情況、被引情況進行分析。結合以上方法對新時代以來黨的政治建設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可視化的分析,從而把目前該領域的研究狀況直觀地展現出來。
二 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研究整體概況
(一)文獻的年度分布量與發展趨勢
由圖1可知,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研究成果整體呈現出“先慢后快,總體上升”的趨勢。2012年—2013年上升趨勢較為平緩,2013年—2015年整體發展態勢呈現穩定下降的趨勢。從2015年以后,該領域文獻數量激增,到2018年已達到增長峰值,2019年的文獻數量是截至2019年5月8日所做統計為61篇。因此,根據文獻數量變化趨勢可以發現,雖然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出現階段性的波動,但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研究的文獻數量從整體而言是呈上升趨勢的,在分析過程中要把文獻數量的演變趨勢結合到具體的歷史背景當中,據此,將黨的政治建設研究歷程劃分為兩個階段:
2012年—2013年是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研究的伊始階段。這一階段伴隨著黨的十八大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學界關注熱點集中于“政治體制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黨的十八大”。
2014年至今,這一階段,總體呈現激增趨勢。2017年在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后,黨的政治建設被納入黨的建設總體布局并擺在首位,這一時期研究多集中于“講政治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以貫之的要求、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維護黨的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黨的高級干部政治能力的提升”幾個方面。預計在今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之內,相關的學術論文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趨勢,這一趨勢反映出我國學術研究具有很強的時政性,以國家政策為導向的特點。
(二)文獻基本信息分析
文獻基本信息涵蓋核心研究者、研究機構系列指標,綜合這些指標可以判斷出該領域研究群體的發展現狀。
1核心研究者
對樣本文獻的分析過程中,核心研究者的影響與作用對于該研究領域至關重要。本文引入普賴斯定律,作為界定核心研究者的標準。美國科學家普賴斯提出,科學家的總人數,大致是按杰出科學家人數的平方增長的 。就是給該領域所有研究者人數開平方,所得到的人數即為核心研究者,他們所發文獻數量占該領域全部文獻數量的50%。由此,根據普賴斯定律,確定黨的政治建設研究領域的核心研究者的最低發文量和最低被引次數,并以此為衡量標準將符合其中任意一項條件的作者挑選出來,形成核心研究者的測評樣本。
通過對文獻數據的分析可知,新時代以來在黨的政治建設研究領域中,以第一作者(含獨立作者)發文量較多的是齊衛平,共計10篇。根據文獻計量學中的普賴斯定律分析如下:Mp=0.749 Npmax=0.749× 10=2.369 ?取最大整數為3(2.369),凡文章發表數量超過3篇及以上的作者可以視為核心研究者。同樣,新時代以來在黨的政治建設研究領域中,以第一作者(含獨立作者)發文累計被引次數最高為128次。根據文獻計量學中的普賴斯定律分析如下:Mc=0.749 Ncmax=0.749× 128=8.474 ?取最大整數,將發文累積被引次數超過9次及以上的核心研究者進行歸納整理。綜上,將以上兩個條件進行疊加,篩選出既符合文章發表數量超過3篇,同時滿足發文累積被引次數超過9次這兩個條件的核心研究者。根據樣本文獻統計顯示,得出符合條件的核心研究者24名,研究成果共計114篇,占所選樣本文獻量的12.25%,平均發文量為475篇,樣本文獻發文總被引次數為779次,約占全部文獻被引次數的23.4%,平均累計被引32.45次。根據計算數據可知,核心研究者發文量所占比重遠低于50%的指標。因此,當前該領域尚未形成相對成熟穩定的核心研究者團隊(如圖2)。
圖2與表1可知,表1中作者發文數量越多,圖2中代表該作者的節點就越大。如表1中作者齊衛平發文數量最多(11篇),因而在圖2中的節點最大。同時,圖2中節點與節點間的連線粗細表示作者之間合作關系的強弱,連線越粗,則合作關系越密切,反之則合作較少,沒有連線則沒有合作。如圖2,可以得知該研究領域存在少量的合作關系,如齊衛平、丁俊萍、王炳林、楊鳳城、孫力圍繞黨的政治建設的內涵及其思想和實踐的歷史邏輯、政治邏輯、歷史經驗,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發揮的路徑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任曉偉與朱雪平以政治紀律建設為視角,通過回顧十八大以來黨的政治紀律建設研究的主要論域及觀點、研究不足,對研究趨勢進行梳理與評析,以期深化對黨的紀律建設以及習近平新時代黨建思想的研究。 張燦與王進芬則從“黨的領導”到“黨的全面領導”的話語轉換過程中對黨的自身建設規律認識的逐漸深化,從而提出了新時代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主要有三重維度。 這些研究成果對于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的理論深化,拓寬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總體上,研究者呈現出“散”而“少”的特點,基本處于單打獨斗的狀態,相互之間的研究缺乏聯動性,這既有學術合作機制不健全的問題,也有學者缺乏主動交流意識的問題。
表1列舉出24名核心研究者的基本信息。根據信息可知,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研究的核心研究者具備以下幾個特征:第一,核心研究者所屬研究機構以高校為主,其中尤以馬克思主義學院、國際關系學院為主要研究機構,占全部所屬機構的87.5%。第二,核心研究者中,職稱為教授的研究者共18名,占全部研究者的75%,職稱為副教授的研究者為5名,另有1名博士研究生。因此,核心研究者主要以教授群體為主,新興的研究力量相對較弱。第三,核心研究者中,在黨的政治建設領域中發文數量最多的是華東師范大學的齊衛平教授,共11篇。文章總被引次數最多的是中國政治學會的包心鑒研究員,達到128次。研究時間跨度長,持續性較強的有華東師范大學的齊衛平教授、北京聯合大學的韓強教授、武漢大學的虞崇勝教授、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的邸乘光研究員、中共山東省委黨校的張書林教授。通過以上分析可知,高校作為理論研究的前沿陣地,因其學術資源豐富,科研條件優越,自然為黨的政治建設研究提供了較為便利的客觀條件,同時,高校對理論前沿的敏感性,對研究者的教學科研任務的明確要求等都促進了對黨的政策理論的研究。
2高被引文獻
文獻被引頻次可以較好地反映出這篇文獻在其研究領域中的學術價值以及學術界的研究動態,對于追蹤研究熱點和明晰研究趨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通過對核心研究者高被引文獻的分析,可以把握研究者關注的核心選題,而核心選題往往是當前學術研究的熱點所在。此處,選取排名前12的核心研究者的高被引文獻,并對其分析,可知學界對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研究的主題多集中于以下幾點:
第一,關于內涵經驗的梳理。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研究既繼承了改革開放40年來黨的建設的豐富經驗,又與時俱進,根據新時代所賦予的新的理論內涵,拓展了其理論外延,涉及政治、經濟、社會、外交等方面。內外執政環境的深刻變革推動著黨自身的理性化與現代化。參見:唐皇鳳.變革型政黨:對中國執政黨建設歷史經驗與未來愿景的一種理論解讀[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6(03):19.進入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的內涵呈現出系統化、相互完善補充的特點。
第二,關于反腐倡廉的論述。關于反腐倡廉及廉潔政治問題,也是核心研究者較關注的選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面對腐敗問題呈現出“零容忍”態勢,在“從嚴治黨”中尤其將重點放在“從嚴治吏”上,致力于建設廉潔政治,把從嚴治吏、反腐倡廉、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制約緊密結合起來。參見:劉紅凜.從嚴治黨 重在治吏——習近平從嚴治吏、建設廉潔政治思想初探[J].探索,2014(04):29-34.同時,從政治安全這個新的角度透視反腐倡廉制度建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政治腐敗現象的滋生蔓延直接危及國家政治安全。必須從國家政治安全的視角和高度加強反腐倡廉制度建設,以期能夠從制度和體制上保障國家的長治久安。參見:虞崇勝,李舒婷.政治安全視野下的反腐倡廉制度建設[J].理論探討,2012(02):11-14.
第三,關于政治生態的闡釋。核心研究者關注和研究的重點集中于“黨內政治生態”問題。通過以“黨內政治生態”視角切入,逐次闡釋與之關聯的廉政建設,推進廉政建設理論創新。參見:李斌雄,張銀霞,蘭潔.重構當代中國政治生態的政治生態學智慧吸納——基于近30年來中國學術界對政治生態學的理論探索[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5(06):5.同時,對黨內政治生態問題的關注,也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新部署。參見:齊衛平.新形勢下全面從嚴治黨的重大部署——著力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和強化黨內監督[J].思想理論教育,2017(01):10.而凈化黨內政治生態,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既是“堅守理想信念和政治本色、樹立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加強廉潔政治建設和作風建設、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規矩”劉先春,柳寶軍.新時期黨內政治生態優化路徑研究[J].中州學刊,2016(12):1.,也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基礎和關鍵,是黨要管黨的邏輯起點和切入點”鄒慶國.論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的體系建構[J].理論探索,2016(06):10.。因此,以黨內政治生態為主題,與之關聯的研究熱點遍及廉潔政治、黨內監督、政治紀律、作風建設等諸多方面,既有利于黨內政治生態內涵維度的擴展,也有利于增強其理論間的耦合性。
3研究機構分布
受篇幅限制,本文只整理列舉發文數量排名前10位的研究機構進行統計,基本情況如下(見表3)。
一方面,從發文數量看。中共中央黨校發文數量最多,達到51篇,是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研究的“主力軍”。武漢大學的發文量次之,達到45篇,成績斐然。另一方面,從地域分布看,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尤以北京和上海為最,中西部地區相對薄弱。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上海作為全國的經濟中心,地理區位優勢顯著,匯集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智力資源,因此在黨的政治建設研究領域位居全國前列,并且研究成果十分豐富。從研究機構的性質來看,以高校系統為主,黨校系統次之,社科院系統再次之。
三 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研究領域的熱點
問題與學術前沿的可視化分析 ?關鍵詞作為一篇文獻的精髓與核心,是對文章主題的高度凝練與概括,也是文獻計量研究的重要指標。參見:韓瑞波.協商民主研究在中國:現狀、向度與展望——基于CSSCI的文獻計量分析[J].社會主義研究,2017(03):150.文章對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研究的樣本文獻中的關鍵詞進行共現圖譜分析,并利用關鍵詞突現檢測法指明前沿問題以及研究趨勢,為研究者從時間跨度中找出新時代以來該領域的研究熱點提供便利。
(一)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研究熱點
在CiteSpace中,設置時區分割(Time Slicing)為“From 2012 To 2019”,切片(#Years Per Slice)設置為1年,主題詞來源(Term Source)選擇為標題(Title)、摘要(Abstract)、作者關鍵詞(Author Keywords)和增補關鍵詞(Keywords Plus),節點類型(Node Types)設置為關鍵詞(Keyword),閾值(Selection Criteria)類型為Top N,本文選擇前50個高頻關鍵詞。
1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分析
在關鍵詞共現圖譜中,節點(Point)越大,表示所對應的關鍵詞出現的頻次越高,學界對其關注程度也越高,其研究熱度越高。因此,“全面從嚴治黨”“黨的建設”“中國共產黨”“新時代”是圖3中可視的四個最大節點,其共現頻次分別達到131次、115次、110次、109次,由此可見,“全面從嚴治黨”“黨的建設”“中國共產黨”“新時代”是當前該研究領域的熱點關鍵詞。根據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研究領域的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列出頻次超過30次以上的12個關鍵詞及其首現年份表(如表4)。
圖譜中關鍵詞間連線的粗細程度,反映出關鍵詞的中介中心度(Between Centrality),關鍵詞的中介中心度越強,說明與這個關鍵詞有聯系的其他關鍵詞就越多,在整個可視化圖譜信息網中就越重要,中介中心度強的關鍵詞,往往作為其他關鍵詞的輻射中心。學界一般認為,關鍵詞節點的中介中心度若大于01,就可將該關鍵詞視為重要。因此,根據表3可知,“政治建設”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介中心度最高,均達到03。列出的12個關鍵詞中,首現年份為2012年的有5個,分別是:“黨的建設(015,115)”“中國共產黨(02,110)”“政治建設(03,9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03,42)”“協商民主(011,31)”。首現年份為2013年的有1個,即“政治生態(014,59)”。首現年份為2014年的有1個,即“習近平黨建思想(014,81)”。首現年份為2015年的有1個,即“從嚴治黨(01,30)”。首現年份為2016年的有2個,分別是“全面從嚴治黨(018,131)”“黨內政治生活(012,41)”。首現年份為2017年的有2個,分別是“新時代(008,109)”“黨的政治建設(007,78)”。分析可知,2012年正值黨的十八大召開,學界的研究熱點集中于此,可見黨的理論政策對學界具有很強的導向性作用。2016年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指出:“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黨要管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管起,從嚴治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因此,這一年度的熱點聚焦在“全面從嚴治黨”與“黨內政治生活”上。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一項極端重要的內容就是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黨的建設的首位,因此這一年的熱點圍繞“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展開。
2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的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是一種探索性數據挖掘技術,用于識別和分析特定研究領域中的顯著術語和背景,利用一系列的算法將收集到的數據轉換成幾個結構化的集群,從而發現知識領域的主體分布和組織結構。參見:OLAWUMITO,CHANDWM.A scientometric review of global research on sustain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8,183:231-250.利用Citespace對930篇文獻的關鍵詞進行聚類,由LLR算法識別出8個研究集群以及每個集群相對應的關鍵詞,作為黨的政治建設研究的8個研究主題。
以“新時代”為研究主題。該主題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建設”“全面從嚴治黨”“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政治生態”“政治文化”“黨的建設質量”“黨的政治建設”“黨員發展問題”等具體問題,“突出黨的政治建設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建思想的標志性成果。”蔡常青,趙樹祿.突出黨的政治建設的重大創新價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建思想的標志性成果[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7,38(06):1.堅持黨的政治建設對于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高黨的建設質量、解決黨員發展問題意義重大,“這也為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加強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做出了部署。”諶啟航.新時代黨的建設的新使命新要求新任務[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21):9.有學者通過對黨的十九大報告的解讀,闡釋了“新時代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應當以政治建設為統領,統籌推進各項建設”詹南.把握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7(11):18.。還有學者提出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最根本的政治基礎這一結論參見:黃偉力.正確的政治方向是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的靈魂[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08):99.。這些論述都是以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為旗幟和中心展開的,在提出堅持和加強黨的政治建設過程中,應重視構建和提升黨的建設質量,“要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完善黨的建設質量的頂層設計,著力提高基層黨組織建設質量,構建黨的建設質量的評價標準”劉舒,秦龍.新時代黨的建設質量的影響因素與提升策略[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9,21(01):9.。
以“改革開放”為研究主題。主要涉及黨的制度建設、黨內法規、黨內監督、政治體制改革、治理能力現代化、民主政治建設等具體問題。學術界對于黨的政治建設的研究是從多角度、多維度展開的,對于加強黨的制度性建設,轉變黨的領導思維的研究呈現出逐漸深化的態勢。一方面,以黨的政治建設的發展歷程為視角,指出“40年來黨的政治建設有其自身的發展邏輯,體現了我們黨對自身政治建設認識的不斷深化” 王世誼.論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政治建設[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8,22(06):37.。另一方面,改革開放40年為黨的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這些經驗體現了政治領導與政治建設,依規治黨與以德治黨,嚴管與厚愛,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黨內監督與外部監督的內在統一” 方建,王炳林.改革開放40年黨的建設的歷程與經驗[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8,4(05):25.。同時,通過對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政治紀律建設歷史回顧和經驗梳理,指出“歷史經驗昭示了新時代黨的政治紀律建設的現實路徑:系統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拓展政治紀律建設的深度,科學構建黨的政治紀律建設體系和機制,強化政治紀律建設的力度,大力增強黨員干部、特別是‘關鍵少數的政治紀律意識,提高政治紀律建設的精準度” 王賀宇,郭文亮.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政治紀律建設的歷史經驗與現實啟示[J].新疆社會科學,2018(04):9.。歷史經驗對黨的政治建設的科學化、系統化、理論化的探索具有重要意義,但是,以改革開放以來黨建的經驗、啟示與總結為熱點的研究呈現出十分明顯的階段性熱度,缺乏理論研究的連貫性,不利于研究的持續性發展。
以“全面從嚴治黨”為研究主題。包含黨的政治建設、反腐敗斗爭、政治規矩、黨內法規、黨內政治生態等具體問題。研究重點側重兩個方面。一是以研究全面從嚴治黨的必要性為重點。如“在世情國情黨情發生重大變化的今天,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任務更具緊迫性和重要性,應當在全面從嚴治黨的科學布局中進一步明確定位、探索強化” 董樹君,蔡常青.重視政治建設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必然要求[J].紅旗文稿,2016(17):4.,從政黨功能的視角出發,“全面從嚴治黨對優化中國共產黨政黨功能具有重要意義,是優化政黨功能的必然訴求,為優化政黨功能提供了全新視野” 李敬煊,李思學.全面從嚴治黨與優化中國共產黨政黨功能的意義和途徑探析[J].理論探討,2016(01):110.,從意識形態工作視角出發,“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抓好意識形態工作是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方面” 朱繼東.抓好意識形態工作是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關鍵[J].紅旗文稿,2016(21):4.,從價值取向、戰略方向、行動導向的視角出發,“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需要在充分總結運用近年來從嚴管黨治黨經驗成果基礎上,深入把握其發展路向” 裴澤慶.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發展路向[J].理論與改革,2017(05):102.。二是圍繞全面從嚴治黨與黨內民主、黨內政治生態的關系展開。“‘全面從嚴治黨與發展黨內民主是相互促進、辯證統一的,并進一步指出‘全面從嚴治黨是全黨參與的黨內治理過程,也是充分發揚黨內民主的過程” 賈紹俊,邸乘光.全面從嚴治黨與黨內民主關系初探[J].學習論壇,2016,32(09):18.,同時,“營造良好的黨內政治生態是實現全面從嚴治黨的目標和要求” 孔金平,劉彤.“破”“立”并舉建設黨內政治生態——以全面從嚴治黨為視角[J].理論探討,2017(05):139.。
以“民主政治建設”為研究主題。包含黨內民主、協商民主、依法治國、群眾路線等關鍵詞。研究重點集中于對協商民主制度的思考、啟示與探索。例如,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對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陳家剛.關于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建設的思考[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4(05):47.,余華從浙江民主政治建設的經驗入手,分析得出協商民主能夠有效推動人民民主的發展,并指出“協商民主符合中國國情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協商民主為主,以選舉民主為輔,優先發展協商民主,是遵循中國政治發展基本規律的理性選擇” 余華.以協商民主推動人民民主的發展——浙江民主政治建設的經驗啟示[J].浙江學刊,2013(02):211.。郇雷提出應構建中國式的協商民主,他認為“以協商促進民主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改革時期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方式” 郇雷.構建中國式協商民主: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科學社會主義,2014(01):57.,黨的理論與實踐應立足于此進行探索。通過分析可知,學界對其研究也呈現階段性的特點,研究時間不連貫,持續性差,研究成果論證程度不夠深入,仍有待加強。
以“政治體制改革”為主題。主要集中于2012年至2013年黨的十八大召開前后,包括政治體制改革、科學發展觀、廉潔政治、政治協商制度、多黨合作等關鍵詞。張賀福、黃華德通過對科學發展觀理論內涵和重大意義的論述,認為“科學發展觀打開了我們黨理論創新的新視野,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 張賀福,黃華德.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內涵和重大意義述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11):33.。李君如根據黨的十八大報告對政治體制改革的要求,指出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就是要以我們自己的經驗為基礎,完善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形成適合中國國情的民主理論” 李君如.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3(08):1.。政治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為政治體制改革的當前發展狀況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制定了方案,為提升中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競爭力、解決新的社會矛盾,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理清了思路,也是學界未來不斷跟進的理論前沿。
以“黨建思想”為研究主題。主要圍繞習近平黨建思想展開研究,包括黨建思想的內涵、意義。就內涵研究而言,黨的十八大之后,張尚兵從“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 張尚兵.習近平黨建思想內涵縷析[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7(03):14.五個方面,論析了習近平黨建思想,當時尚未提出“黨的政治建設思想”這一概念。到黨的十九大,明確了“黨的政治建設”的統領作用。“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深刻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管黨治黨的成功經驗,全面系統地提出了新時代黨的建設的總要求,使習近平黨建思想更加完整。” 王樹春,宋慶森.習近平黨建思想的科學內涵研究[J].理論探討,2018(03):139.就意義研究而言,路寬指出,“習近平黨建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馬克思主義黨建思想的創造性發展,是新時代黨建工作的根本遵循” 路寬.論習近平黨建思想的科學體系及其歷史意義[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04):30.。李沛莉、張新指出,“習近平新時代黨建思想不但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黨建思想,使中國共產黨的黨建思想更加完善,而且在實踐中不斷推進黨的建設,使黨永葆生機和活力” 李沛莉,張新.習近平新時代黨建思想的邏輯體系與時代意義[J].廣西社會科學,2018(01):10.。習近平黨建思想的提出,是對黨的十八以來黨的建設在一系列重大領域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的理論總結,對于新時代黨的建設而言意義深遠。
以“黨內政治生活”為研究主題。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提出:“黨要管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管起,從嚴治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 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學界圍繞黨內政治生活,提出“嚴格黨內政治生活要嚴格執行民主集中制,要充分運用黨內剛性治理與柔性治理方式,要強化責任機制、抓好落實和監督” 劉漢峰.嚴格黨內政治生活[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6(01):105.。同時,還要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四性”,尤其要解決“黨內政治生活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是政治性不鮮明” 李景治.著力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四性”[J].理論探索,2017(02):69.。通過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四性”,從而達到“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創新體現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緊密結合的實踐載體、進一步凈化黨內政治生態” 劉漢峰.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四性”[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7(01):106.的理想效果。學界對于黨內政治生活的研究集中于政策解讀、思想內容的梳理、內涵解釋等方面,對于黨內政治生活“四性”的研究較少。
以“基層黨組織”為研究主題。該主題涉及“鄉村振興”“政治功能”“組織力”等關鍵詞。一方面,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建設的目的在于,“確保農村基層黨組織在新時代農村工作中發揮堅強的戰斗堡壘作用” 田莉.為何要把政治建設擺在農村基層黨建首位[J].人民論壇,2018(12):68.。農村基層黨組織要發揮力量,帶頭人隊伍的建設與優化就至關重要,就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的政治領導力” 聶繼紅,吳春梅.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J].江淮論壇,2018(05):39.。另一方面,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提出,“為基層黨組織在新時代加強自身建設指明了新的目標和方向” 徐丙祥.新時代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8(04):25.。同時,為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政治引領力和凝聚力,增強民意匯集力和回應力” 曹勝.以基層組織力提升推進社區治理發展——新時代基礎性政治建設的角度[J].新視野,2018(06):14.明確了前提。當前,對黨的基層組織的政治建設研究是前沿與熱點。但總體呈現出研究量少、略顯薄弱的特點。另外,研究多集中于農村基層黨組織,對城市基層黨組織的研究較少,特別是對非公有企業基層黨組織研究較少,今后學界應加強該領域研究。
(二)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研究前沿
為了形象地展現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研究領域的發展趨勢,在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關鍵詞共現聚類圖譜的基礎上,選擇“Timeline View”,自動生成熱點關鍵詞時間線視圖(圖4)。
根據圖4,我們將2012年以來黨的政治建設領域的研究熱點進行劃分,通過熱點關鍵詞時間線視圖和關鍵詞突變探測來闡釋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的研究前沿情況。關鍵詞和引文突變提供了特定關鍵詞、引文與出現頻率激增相關聯的證據,關鍵詞的爆發表明一個潛在的話題已經或正在引起研究人員在特定時期不同尋常的關注,引文的爆發表明學界已經或正在特別關注該文章潛在貢獻的可能性。 LIX,WUP,SHEN.GQ,etal.Mapping the knowledge domains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a bibliometric approach[J].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17,84:195-206.因此,突變性檢測被認為是高度活躍研究領域的指示器,它可以探索新興的趨勢和轉瞬即逝的潮流。POLLACKJ,ADLERD.Emergent trends and passing fads in project management research:a scientometric analysis of changes in the fiel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15,33(1):236-248.
根據圖4、表5并結合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的研究聚類,可知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研究的幾大主要前沿是圍繞“政治體制改革”“協商民主”“政治生態”這三個方面依次展開的,且這三個關鍵詞的突變強度最高,因此,我們可以將其視為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研究領域的重要學術前沿問題。
2012年—2013年是學界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研究的高潮時段。根據圖4,這一時期的研究主題為“廉潔政治”與“科學發展觀”,圍繞“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政治發展”“黨的十八大”“政治協商制度”展開。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對黨的政治體制改革進行了詳細闡釋,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指出黨的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就在于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新境界,發揮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當前學界對于政治體制改革的研究多集中于對改革開放以來政治體制改革的脈絡梳理、經驗總結,如何玉芳、王春璽、周前程、韓瑞波、房寧等的研究成果,關于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的研究,如王春璽、李國城,張寧等的研究成果。還有圍繞政治體制改革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系論證,如程竹汝、白海琦等的研究成果。政治體制改革作為社會主義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最終目標是更好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解決新形勢下的新矛盾,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進入新時代,政治體制改革也開啟了新征程,學界研究的熱點集中在政治體制改革和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政治體制改革對中國道路的探索等。
2013年—2016年是學界關于“協商民主”研究的高潮階段。“民主政治建設”“政治發展”“群眾路線”“黨內民主”“人民民主”“多黨合作”是研究熱點。黨的十八大將協商民主提高到更加突出和重要的地位,指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我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協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機制,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91.。因此,這一時期,對協商民主的政治價值、制度建構、制度化思考,對協商民主的概念溯源、生成邏輯的梳理和分析都有所論述,但是總體上研究還不夠深入、覆蓋的面還不夠廣,仍然是當前和今后研究需要加強的理論重點與熱點。
2015年—2017年是學界關于“政治生態”研究的高潮階段。“政治清明”“從嚴治黨”“政治規矩”“政治紀律”等是這一階段的研究重點。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凈化政治生態同修復自然生態一樣,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綜合施策、協同推進” 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要“著重完善黨內政治生活等各方面制度,壓縮消極腐敗現象生存空間和滋生土壤,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和制度創新促進政治生態不斷改善” 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這一時期,政治生態研究主要圍繞價值、路徑選擇、制度優化等幾個方面展開,缺少對于這一新熱點的生成邏輯、發展機制、表現特點及演進歷程的分析,偏重于政策宣傳與解讀。同時,對于黨的政治建設與政治生態二者所呈現的關系如何,也缺乏充分的比較分析。因此,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無論在廣度還是深度上都有待進一步加強。
2017年—2018年學界研究和關注的前沿熱點為“政治文化”“黨的建設質量”“基層組織組織力建設”“黨員發展問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其中尤以“黨的建設質量”與“基層組織組織力建設”為前沿熱點。
當前學界關于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研究情況大致如下:首先,學界核心研究者發文數量遠低于普賴斯定律規定的50%標準量,尚未形成成熟穩定的研究團隊。同時,研究者呈現“散”而“少”的特征,合作不密切。其次,核心研究者的職稱以教授為主,新興研究力量薄弱。再次,研究機構以高校為主,地域分布則主要聚集在北京、上海兩地。最后,研究時間分布集中,主要以黨的十八大、黨的十九大、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三個時間節點為研究的密集時期。
黨的政治建設研究圍繞“新時代”“改革開放”“全面從嚴治黨”“民主政治建設”“政治體制改革”“黨建思想”“黨內政治生活”“基層黨組織”八個核心主題展開,涉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建設”“全面從嚴治黨”“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政治生態”“黨的政治建設”“黨員發展問題”“反腐敗斗爭”“改革開放”“黨內政治生活”等學界的研究熱點。從十八大到十九大,黨的政治建設理論覆蓋面逐漸擴大,學界對于黨的政治建設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協商民主”“政治生態”是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的核心前沿,其中以“政治文化”“黨的建設質量”“基層組織組織力建設”“黨員發展問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為當前學術前沿領域的熱點。同時,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呈現出熱點即前沿、前沿即熱點的鮮明特點,表明當前理論研究是緊緊結合新時代以來變化著的世情、國情、黨情而展開的。
四 結論
綜上所述,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研究是伴隨著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面臨新的世情、國情、黨情的實踐要求而不斷完善和發展的。學界研究者基于各自的學術背景及研究志趣,以新時代背景下黨的建設作為研究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以黨的政治建設作為研究視角并進行縱深分析,其目的在于通過對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研究來理解闡釋黨的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推動黨的建設的新思路、新方法的形成,做到守正創新,突出重點。
學界關于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的研究熱點集中于“新時代”“改革開放”“全面從嚴治黨”“基層黨組織”等主題,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政治體制改革”“民主政治”“政治生態”等方面,這體現了學界對于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的緊密關注,彰顯出學界理論研究關照現實的學術自覺,為今后黨的政治建設研究的理論創新與發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學術支持。然而,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研究方興未艾,黨的政治建設研究中仍然存在諸多不足與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這為學界開展下一步研究保留了理論空間。
第一,強化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研究的持續性和系統性研究,避免研究的碎片化、即興化。學界必須清醒認識到,黨的政治建設事關黨和國家生死存亡,是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任務,對其研究也必然是一個長期化、系統化的過程,要盡快形成成熟穩定、密切配合的核心研究團隊和清晰明確的研究體系,否則將不利于黨的政治建設理論價值的生成,跟風的、碎片化的、淺嘗輒止的研究對黨的政治建設實踐是難以產生實質意義的。
第二,強化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的歷史邏輯與理論邏輯的論證,避免“自說自話”式的研究窘境。歷史邏輯與理論邏輯的統一,是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研究理論深度與厚度,學理性與科學性兼備的前提。由此,在黨的政治建設研究過程中,要立足史料,理清邏輯演進的發展脈絡,從豐富的歷史史料中把握黨的政治建設的發展規律,從而為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研究提供理論借鑒,增強其歷史深度與厚度,豐富其現實觀瞻的能力與強度。
第三,強化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的中國話語與中國邏輯研究,避免沉迷或陷入西方式的政治話語范式與研究邏輯。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史無前例的嶄新道路,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也沒有現成經驗可以照搬,任何“教條主義”和“拿來主義”的做法必將走入死胡同。因而,在開展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研究的過程中,必須始終立足中國國情,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去探索中國話語,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黨的政治建設的方法、理論,為構建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的中國話語與中國邏輯夯實基礎。
第四,推進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的學科交叉研究,豐富黨的政治建設的理論內涵。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的內涵十分廣泛,從單一學科的視角注定無法總覽其全貌。因而,要運用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知識,從不同維度以及不同視野分析研究黨的政治建設問題,從而增強黨的政治建設的理論生命力、豐富其理論內涵。同時,還要善于學習和使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如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等科學方法,這對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研究的思路拓展和理論創新具有獨特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