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期,教育部將《道德與法治》納入中小學課程。現階段,初中階段學生的法治意識較薄弱,為了提高中小學生的法律意識,教師要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對學生開展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認真貫徹落實素質教育對人才的全面發展之要求,促進學習整體人文和道德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觀念;法治意識
中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學習、模仿能力強,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同時也是法律意識培養的重要時期,自身缺乏自制力也很容易受到不法行為的誘惑,走上違法的道路。所以培養中學生良好的法律意識,打下良好的法律基礎,對他們自身今后的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他們的素質直接關系到祖國的未來,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振興。
這個階段錯誤或者產生誤導,將會對他們今后的人生造成很大的隱患。另一個角度來看,普法、用法是法治社會的必需條件,學生懂法,社會的法律氛圍和法律的威懾力都會逐漸提高。但是中學生的優點也是他們的薄弱之處,初中生認識水平、能力都比較低,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其實問題的發生都是有長期隱患的,等待問題造成重大負面影響后就為時已晚了。這與中學生法律意的培養沒有受到學校、家庭、社會的重視有著直接關系。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必須加強對中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使中學生樹立良好的法律意識,得到全面的發展。
一、 當前在課程中出現的法治意識問題
(一)時代性不強
我國中學教育中關于法律方面的知識都是穿插在《道德與法治》的課本當中的,由于升學壓力沒有專門的法治教育課,專職的法律老師也沒有,學生、學校對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就決定著法律知識的傳授效果。一系列因素導致中學生法治意識薄弱,學法氛圍不夠濃厚等現狀,還好目前新更改的教材已經在教學內容上進行了改進,許多法律知識不僅明確而且實用。只是教師的教授方式還有待改進,目前來看許多教師并沒有真正讓學生感受對法律的需求,更沒有了解什么樣的形式才是當前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形式。這就要求教師要跟上時代的變化,跟進教材的變化,設身處地地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才能讓法治意識培育有明顯的效果。
(二)過于單一的培育途徑
傳統的教育方式導致對于法律知識的傳授還是停留在理論灌輸為主,形式化的東西過多,法律意識的培養不能只是簡單的普法教育,不能停留在單純的告訴學生有哪些法、哪種法,沒有辦法讓學生參與或模擬參與到某種法的運用。真正的了解到法律的作用,法律的知識。學校的應試考試使得《道德與法治》中法律知識的傳授比較零碎,缺乏實踐的檢驗途徑,學生單純的背會某個法律條例,并不會在乎他有沒有深入理解并且知道在哪可以運用的到,內心有沒有形成對法律的信仰。
(三)應試化教育影響嚴重
新課程改革后,《道德與法治》課程要求在教學的關系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引導者,一切的理論知識要讓學生能夠切身體驗到,感受到。教學應當回歸學生生活,從學生身心發展出發,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然而當今學校教育教學深受應試教育的消極影響,一味地關注升學率,忽略了學生這個主體,忽略了學生是否需要法律常識,忽略了學生是否需要掌握法律運用能力,忽略了中學生的法律修養。法治教育本身在應試教育中的地位不高,有些法律常識不是必考點就被忽略。許多學校不管這些內容是否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多么的重要,完全毫無道理的放松了對學生法治觀念方面的培養,認為學生當前在學校學習,法律的應用、法律意識的培養都是大學之后的事情,目前還顧不上這些知識的學習。
另一個客觀存在的問題就是《道德與法治》的教師大部分不是法學專業出身。入職之前的專業把控不嚴格,沒有特殊專業要求,許多初中教師從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法學教育,只是憑借自己對法律的理解進行授課所以對中學生進行法律概念、原則、制度等基本知識的解讀就會略顯淺薄。這樣有著很大的風險,如果教師本人法律知識豐富,那還可以彌補,如果教師自身就對初中學生法律意識培養沒有重視起來,教學效果一定會很差。教育教學實踐中就會發現雖然有些教師意識到了法治教育不容小覷,但自身水平有限,在進行法律案例分析教學時,品德課教師描述案件本身浪費太多時間,反而將違法者所承擔的法律懲罰以及對社會造成的損害一帶而過,教師自己對法律知識卻是一知半解,更無法對學生引起深刻的自我反省。
二、 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建議
(一)大力弘揚法治精神,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在全面建設法治社會的浪潮下,教師的責任也越來越重要,學校在招聘教師時應適當選擇法學專業,一方面彌補法律人才的確實,另一方面可以培訓之前不是法學專業的教師,一舉兩得。對于法律意識的培養,教師是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的重要承擔者,是第一責任人和直接推動者。只有緊跟時代要求,對于在職教師進行法律教學進修,從教師內心重視法律的作用,讓教師認識到法律意識對于中學生的重要性。提升師生共同的法治文化意識努力創造為校園中每位教職員工學習法律規章制度的機會并貫穿教師學習培訓始終,幫助教師知法、懂法,樹立高尚的師德與法治意識相結合。每年的新晉教師中一定要有法學專業方面的畢業生,使學校教師隊伍更專業化。
(二)建設高素質的法治教師隊伍
法治意識培育是一項集理論與實踐以及必要的政治、法律學知識于一體的涵蓋范圍廣且具有一定綜合性的工程。所以從教學承擔者上下功夫是關鍵。第一,實行嚴格準入制度。在教師招聘入職環節就應當從源頭上做好把關,適當加入一些有關法治意識考核的內容;第二,加強培訓。不同學校應該根據自身情況,擁有一支規模相匹配的以法學為主體的教師隊伍,在能夠教學的同時還可以了解外界相應的法律規定變化和案例情況,對于其他教師和學生學習都有促進作用。第三,強化持續學習。教師應充分利用好課余時間不斷學習法律知識,研究對初中生進行法治意識培育的有效策略,加強自身法學素養,從而更好地將已有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的實際中去。
三、 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作為一項重點教學工作,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整體人文素養,對其今后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道德建設,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盡可能創設條件提供實踐平臺,在親身體驗中讓學生感受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不斷深化自身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朱天龍.青少年法治意識的培養路徑:基于網絡社會角度分析[J].法制博覽,2017(24).
[2]朱全中.思想政治教學應更加注重法治意識的培養[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16(Z5).
作者簡介:
李萬芳,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青海省格爾木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