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球
【摘 要】目的:研究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多排螺旋CT和MRI影像學表現特征,探討多排螺旋CT和MRI檢查在腹部囊性淋巴管瘤診斷中的意義。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2018年經手術病理證實的腹部囊性淋巴管瘤患者共15例,對照手術病理表現,回顧性分析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多排螺旋CT和MRI掃描表現特點。結果:MRI結果顯示,15例病灶均表現為囊實性腫塊,囊性為主,囊腔大小不一。囊性包塊T1WI呈低信號9例,4例呈稍高信號,2例高信號。而T2WI均為高信號,其中3例囊腔內可見液平面。MRI增強檢查信號顯示囊內部分無強化,實質部分及分隔在動脈期輕度強化,靜脈期及延遲強化明顯。多排螺旋CT診斷結果顯示,15例患者多排螺旋CT均診斷為腹部囊性淋巴管瘤,均行手術完整切除腫瘤,術后病理結果均證實為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結論:MRI可較準確地顯示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部位、形態以及內部結構,為臨床手術提供明確的定位與定性信息。
【關鍵詞】多排螺旋CT;MRI檢查;腹部囊性淋巴管瘤;診斷
【中圖分類號】R73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3-0-02
腹部囊性淋巴管瘤屬先天性的良性錯構瘤,常見于兒童和青少年,是胚胎發育過程中起源于淋巴系統的腫瘤樣畸形,臨床多表現為無痛性腫塊,隨年齡的增大而逐漸增大。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診斷多依賴影像學檢查,其中MRI具有較高的軟組織對比分辨力,在淋巴瘤的診斷中具有非常顯著的優勢[1]。
1 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5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6例。患者年齡2歲-38歲,平均年齡16.3歲。主要臨床表現為可觸及的逐漸增大的軟性包快。
1.2方法
全部病例進行磁共振平掃加增強檢查,設備采用GE Signa 1.5T HDXt磁共振掃描儀,采用橫斷面T2WI及矢狀面T1WI、T2WI序列掃描,必要時加冠狀位,若病灶于T1WI、T2WI上均為高信號則行STIR成像,掃描范圍根據具體情況而定。所有病例均進行了MRI增強檢查。層厚、間距分別為7mm/1mm。
采用SOMATOM Definition Flash掃描儀,管電壓100~120kV,管電流100~250mAs。重建層厚5~8mm,層間隔5~8mm,螺距為1。掃描范圍自胸廓入VI至盆腔,或根據臨床要求選取掃描范圍。增強CT掃描采用對比劑碘帕醇(含碘300mg/m1)80~100ml,以2~4ml/s流率靜脈團注,行MSCT三期增強掃描,動脈期、靜脈期和延遲期掃描延遲時間分別為25~30、50~70和120~180S。掃描后將原始數據傳至CT后處理工作站,行MPR、MIP及VR后處理重組[2]。
2 結果
2.1MRI診斷結果
腫塊均表現為囊實性腫塊,以囊性為主,密度較均勻,囊腔大小不一。囊性包塊T1WI呈低信號9例信號與肌肉信號相似,4例呈稍高信號,2例高信號。而T2WI均為高信號,4例囊壁可見斑片鈣化灶。7例瘤內可見低信號分隔,3例可見囊內液平面。繼發感染時T1WI信號升高但仍比肌肉信號低,合并出血則T1WI及T2WI均為高信號。MRI增強檢查囊內部分無強化,實質部分及分隔在動脈期輕度強化,靜脈期及延遲強化逐漸明顯。可見,MRI可清晰勾畫出整個腫塊輪廓及周圍浸潤情況,可為手術提供明確的定位和定性信息。
2.2多排螺旋CT診斷結果
15例多排螺旋CT檢查顯示均為囊性病灶,其中7例為薄而光滑的囊壁。囊內容物密度均勻一致者11例,密度不均者4例。多排螺旋CT表現為腹膜后肝腎間隙內不規則類圓形水樣密度影,CT值約6~13Hu,邊緣清晰。15例均行手術切除,且均完全切除。鏡下見囊內壁被覆扁平上皮,部分腔內見淋巴液,囊壁均為纖維脂肪及平滑肌組織,間有淋巴細胞浸潤。
3 討論
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影像學診斷方式包括超聲、CT和MRI。其中MRI是檢查軟組織腫瘤最有效的影像學檢查手段。腹部囊性淋巴管瘤診斷有賴于影像檢查,多排螺旋CT是發現及診斷的最佳影像方法[3]。腹部囊性淋巴管瘤多排螺旋CT特征性表現為:(1)病灶大小、形態:病灶范圍較小時,對周圍臟器未造成壓迫,單房者呈類圓形或卵圓形,多房者呈粗細不均的分隔,將病灶分成大小不等的囊腔,囊壁菲薄、光滑,無鈣化及軟組織結節,病灶范圍較大時,多呈不規則分葉狀,邊界尚清楚,呈現“爬行生長”或“蔓延”趨勢。本組2例病例直徑均達15cm以上,呈明顯“爬行生長”特點[4]。(2)病灶密度:依囊內容物性質而異,囊液為乳糜液時,病灶內密度較低,囊液為漿性液時,CT值約等同于水的密度,為3—35HU。增強掃描病灶無強化,或病灶分隔、囊壁有輕度強化,可能與腹部囊性淋巴管瘤內含有血管成分或感染有關。腹部囊性淋巴管瘤應與腹膜內假性黏液瘤網膜種植,單純囊腫及胰腺假性囊腫相鑒別。腹部囊性淋巴管瘤MRI表現為T1WI與肌肉相似或稍高信號,T2WI上為高于脂肪的信號,T2WI上還可見瘤內低信號分隔,3例囊狀淋巴瘤MRI檢查出現分層液面,T1WI和T2WI信號顯示,上部液面信號略高于下部液面信號,病理證實為陳舊性出血,因瘤體與靜脈相連通,部分受阻的靜脈受壓而出現自發性出血[5]。
綜上所述,MRI信號改變基本上反映了軟組織病變的組織學特點,具有很高分辨率,對良性軟組織腫瘤組織學來源的判斷準確性較高,能為臨床手術提供明確的定位與定性信息。
參考文獻
[1] 王軍.多排螺旋CT和MRI檢查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臨床價值[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7,1(15):141-142.
[2] 張明常,盛茂.多層螺旋CT在兒童頸部囊狀淋巴管瘤的應用[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12(15):152-153.
[3] 林雁捷,鄭曉林,王忠.小兒頸部淋巴管瘤的MSCT及MRI表現及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18,14(5):363-364.
[4] 陳志奎,吳宇卉,錢清富.成人原發性腹部淋巴管瘤的超聲分型與診斷分析[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9, 10(8):730-732.
[5] 李鑾,李志艷.超聲對小兒腹部囊性腫塊的診斷價值[C]//中國超聲醫學工程學會第十二屆全國腹部超聲醫學學術大會.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