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姍姍

【摘 要】目的:評價在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應用舒適護理的效果并分析應用價值。方法:隨機選取在我院實施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療的患兒,58例入院時間均在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之間,以入院先后順序的區別將58例患兒均分為實驗組及常規組,分別將舒適護理及常規護理應用于其中,然后比較疾病治療效果,以及護理滿意度等數據。結果:將疾病治療有效率及護理總滿意度數據進行組間對比,可知實驗組優于常規組,同時P<0.05,統計學含義存在顯著性參考價值。結論:在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予以舒適護理可提高其舒適度及護理滿意度,促進患兒癥狀的改善,具有廣泛的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舒適護理;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3-0-01
作為臨床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由細菌,病毒等微生物引發,并且在抵抗力低下人群中發病率較高,該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噴嚏,流涕以及咳嗽等[1],雖不屬于急危重癥,但若治療不及時導致病情加重,有可能引發肺炎等呼吸道感染。對于兒童來說,因抵抗力較差所以常會發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該疾病可通過飛沫傳播,傳染性較強,極易出現群體感染現象[2]。為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效果有所提高,本文對舒適護理在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相應的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基礎資料
隨機選取符合疾病診斷標準的患兒共58例進行研究,上述患兒均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之間入院治療,以入院時間為依據將58例患兒均分為實驗組29例及常規組29例。在實驗組中男性患兒18例,女性患兒11例,年齡最高者9歲,最低者3歲,均值為(6.35±3.7)歲,病程均值為(1.5±2.8)d;在常規組中男性患兒16例,女性患兒13例,年齡最高者10歲,最低者4歲,均值為(6.41±3.4)歲,病程均值為(1.7±2.9)d。在對基礎資料進行統計評估后可知P>0.05,統計學含義及參考價值不存在。
1.2研究方法
治療方法
所有患兒治療方法相同,包括應用抗炎類藥物,并予以物理或藥物退燒,若存在驚厥癥狀或高燒嚴重,可實施靜脈給藥治療。
護理方法
生命體征監測以及用藥護理等常規護理模式均于兩組患兒中實施,另外實驗組患兒同時進行舒適護理。
1.3觀察指標
治療效果:若患兒癥狀消失,體溫等指標恢復正常視為顯效;若患兒癥狀及體溫有顯著改善視為有效;若高燒不退,癥狀無變化或病情加重視為無效[3]。
滿意度對比: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60分以上為滿意,60分以下為不滿意,分析組間滿意度數據。
1.4統計學分析
以[n(%)]的形式表示本次研究所得計數數據,并錄入及檢驗于SPSS 17.0統計學軟件中,根據P<0.05與否對數據的統計學意義是否存在進行判斷。
2 結果
2.1評估治療有效率數據
29例實驗組患兒15例治療顯效,13例治療有效,1例治療無效,總有效率為96.55%;29例常規組患兒12例治療顯效,11例治療有效,6例治療無效,總有效率為79.31%。與常規組患兒相比實驗組患兒治療有效率數據更具有優勢,數據差異的統計學意義在評估后顯示為P<0.05,參考價值明顯。
2.2分析護理滿意度
29例實驗組患兒家屬均對護理滿意,總滿意度為100%,而常規組患兒家屬中對護理不滿意的人數為5例,對護理滿意的人數為24例,總滿意度為82.76%,實驗組患兒家屬對護理的滿意度更高,統計評估結果認為統計學意義顯著(P<0.05)。
3 討論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種常見疾病,患病季節及年齡均不具有特殊性,但患者多數為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該疾病常規治療方法為藥物治療,并可產生良好治療效果,但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年齡低下,不具有較高的治療配合度及依從性,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可輔以舒適護理提高其舒適度,促進癥狀的改善。
癥狀護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會出現高熱,咳嗽以及咳痰等癥狀,護理人員應定時對其體溫進行檢測,并準確記錄,分析其癥狀改善程度,若有體溫38℃以上的表現,可將冰袋置入患兒腋下或頸部,或對其身體使用乙醇擦拭來達到降溫的目的[4]。若患兒高熱情況嚴重會體溫持續不退,可適當使用退燒類藥物予以口服或者靜脈輸注。對于喉嚨疼痛或咳痰患兒,應給予小兒含片進行癥狀改善,囑咐家屬訓練其正確咳痰的方法,通過輕撫背部確保痰液順利排出,若咳痰情況嚴重可根據醫生囑咐適當進行吸痰。飲食護理:因疾病癥狀會降低患兒食欲,或引發其體內水分大量流失,護理人員應囑咐家屬為其提高飲水量,食物要易于消化,盡量避免生冷,辛辣以及刺激性食物;家屬可根據患兒喜好,選擇維生素,纖維素以及蛋白質等含量豐富的食物種類,以提高患兒抵抗力,促進其癥狀的改善;在進食過程中要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并定期更換食物種類以提高患兒食欲。若患兒厭食情況嚴重,可通過靜脈輸注的方式使水分及營養物質得到補充。心理干預:受疾病影響患兒可能會出現哭鬧現象,此時護理人員可囑咐家屬多通過語言及肢體安撫患兒情緒,護理人員也可通過與患兒交流來提高其熟悉度及信任感,使患兒能夠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另外醫學治療及檢查可能涉及到靜脈穿刺的情況,大多數患兒會產生恐懼或者抗拒心理,此時家屬應與護理人員相互配合,轉移患兒注意力,通過語言的鼓勵及夸獎使其主動接受治療,若情緒較為激烈不可盲目實施穿刺,以防穿刺失誤[5]。舒適度護理:為使治療環境更加舒適,護理人員需定期消毒清潔病房,保證通風及適宜的溫度和濕度,禁止大聲喧嘩,使治療環境更加安靜;其次對患兒鼻腔進行定期清潔,使其呼吸處于順暢狀態,囑咐患兒家屬在外出歸來后實施手部清潔,防止細菌傳播擴散。出院前告知相關注意事項,提醒家長在外出時為患兒佩戴口罩,根據溫度變化適當增減衣物降低疾病再次發生的概率。
參考文獻
[1] 余丹.舒適護理在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效果[J].母嬰世界,2017(15):215.
[2] 陶葉.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護理中舒適護理的臨床應用效果[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7(23):143.
[3] 趙群娣,朱毅紅.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護理中舒適護理的應用效果[J].母嬰世界,2016(19):129.
[4] 鐘麗嫦,凌敏,凌莉等.舒適護理應用在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9,40(14):1827-1829.
[5] 陳靜芳.舒適護理應用在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心電圖雜志(電子版),2019,8(2):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