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琪
【摘 要】東北秧歌扎根于北方民間,得民間群眾的滋養,在自身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鮮明的風格韻律。在本文的研究中筆者對東北秧歌的發展歷程、文化內涵以及風格特色進行了分析,全面地呈現出東北秧歌獨特的風格韻律。
【關鍵詞】東北秧歌;風格;韻律;特點
中圖分類號:J72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4-0101-01
在發展過程中,東北秧歌不斷吸收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的表演形式,由一般的演唱秧歌發展成為如今的民間歌舞表演形式。作為東北地域獨具特色的漢族舞蹈表現形式之一,東北秧歌具有獨特的韻律特點。
一、東北秧歌韻律風格形成地理因素
昔日的東北秧歌多流傳于農村的廣大地區,亦可稱為農民的秧歌。在東北地區四季分明,春、夏、秋三季為農村的大忙季節,冬季則為農閑時期,而春節、元宵節皆在此季。人們也正是在冬季扮起秧歌會,大鬧春節和元宵節,可謂東北地區人民冬季的盛會。此時正是數九寒天、冰雪覆地、寒氣襲人之時,東北秧歌的表演形式,因其氣候的因素,在動作上就要大而火,快而熱,火爆、潑辣、歡快、熱烈就成為東北秧歌的基本特征。
東北秧歌在民間原是不知名的舞蹈形式,是20世紀50年代,遼東省文工團,到遼南地區對遼南高蹺整理挖掘后,編創出一個叫《東北大秧歌》的舞蹈劇目,另外原東北人民藝術劇院歌舞團還編出同名的秧歌節目,同年參加東北大區(當時的行政區劃)的文藝會演引起很大轟動,所以這個名稱以及這種舞蹈形式就傳播開來,由于于景新、齊懷學、劉升成、郭錫成等去東北各地傳授秧歌的知名藝人都出自遼寧,所以東北秧歌主要是以遼寧地區的秧歌為基礎,遼寧地區的秧歌又主要是以遼南地區的高蹺為代表。鑒于東北秧歌受蹺腿的限制,腿部運用較為簡單,尤其是彈跳、旋轉和大舞姿的貧乏,東北秧歌不僅吸收了遼南高蹺的精髓,也融入了地秧歌、單鼓和其他地區的高蹺秧歌等一些特定舞蹈的動作元素,用豐富東北秧歌的扭法,在吸收借鑒的同時,仍不失東北秧歌原有的風格,由簡入繁、由淺入深、點線兼顧地形成了今天的韻律特征。
二、東北秧歌韻律風格形成文化因素
東北秧歌有著古老嚴謹的程序和表演形式,具有很強的祭祀性和禮儀性,同時,又有著豐富靈活的表現內容。它注重塑造各種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善于從生活中提煉舞蹈語匯,從不同角度用逼真動人、惟妙惟肖的舞蹈語匯來表現人民生活,表現真、善、美、惡、丑。隨著社會發展,它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始終沒有變,人們對東北秧歌的喜愛為其延續傳承奠定了牢固的基礎,東北秧歌也因此經久不衰,得以繼承和發展。
東北秧歌由于特殊的地域條件和人文環境因素,形成了它原始性、自由性很強的特點,尤其在小場的表演中,演員可以充分發揮個性,釋放情感,動作表現沒有約束,即興性自由度很高。
三、東北秧歌韻律特點
東北秧歌的動態是以肢體中段為核心,在流動中產生曲線動態,在民間有“麻花腰”之說,尤其表現在女性角色上,上身的動律帶動下身步伐流動,動態又保持在一種向心與離心的變化中,在不間斷的步伐流動中產生多方位、多空間、多力點的變化,形成了流動性的顯著動態特點。
東北秧歌的風格韻律特點可以以“逗”“媚”“哏”“悄”“浪”這幾個字來概括。“逗”和“媚”主要是由遼南高蹺上、下裝男女人物角色決定的,“逗”主要講的是下裝熱情幽默的表演,而“媚”說的是上裝俊美、俏皮的表演,有“逗”有“媚”上、下裝一副架就可以舞動起來?!岸骸焙汀懊摹钡谋硌菀课璧副憩F時“哏”和“俏”來體現,當然這種舞蹈表現是和東北人的個性聯系在一起的,粗獷、親放、幽默、火爆、潑辣、熱烈的地域特色,促使舞蹈風格“哏”與“俏”的產生?!袄恕笔菛|北秧歌風格審美的核心體現,它是“逗”“媚”“哏”“俏”的集中體現,如同民間扭秧歌不說“扭”說“浪”,扭得真“浪”,也就是扭得真好。
如果東北秧歌要“浪”得好,一些技術技巧必須要完成,具體的體現就是上身的“扭”“擺”“圓”,下肢的“軟”“硬”“顫”,手巾花的“圓”“抖”“活”。“扭”指的是扭身動律,即上身前后扭動形成的動律;“擺”是上身的左右擺動動律;“圓”則是上身的劃圓動律?!败洝薄坝病薄邦潯眲t是指雙膝的各種屈伸在舞蹈步法中的具體表現,這些不同質感的步法體現了上述舞蹈風格。在手臂動作上要強調圓、抖、活,手絹是東北秧歌的主要道具。“圓”是手巾花要耍得圓;“抖”則是手巾花和手臂舞得要有抖勁;“活”自然就是要求手巾花耍得活,手臂活、上身活。當然,上身和腳下一板一眼的配合也很重要。
東北秧歌要突出它的動律特征、節奏特點、氣息運用和起承轉合的連接規律,要解放肢體,強化動勢,明確肢體空間,流動的構圖線型。加強力點、力感的要求,強調東北秧歌“一動俱動”的動態綜合性特征,強化自我意識的展示,努力做到盡情盡舞。
四、結語
東北秧歌集舞蹈、戲劇、雜技、武術于一體,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觀賞性,鮮明的韻律特征,賦予了其更為深刻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薛丞妍.東北秧歌的藝術風格及發展[J].黃河之聲,2019(04).
[2]王小燕,毛渝婷.東北秧歌舞蹈文化與表演風格探索[J].北方文學,20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