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巨川
摘?要:科技創新活動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以輕化工程專業染整方向為例,針對本專業學生的特點,依托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探索了“1234”創新人才培養管理模式。
關鍵詞:科技創新活動;人才培養;輕化工程;管理模式
一、 緒論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中旗幟鮮明地指出:“鼓勵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在創新實踐中培養他們的探索興趣和科學精神。”[1]基于這一重要指導思想,全國各大高校對大學生科技競賽的重視程度和參與程度越來越高,科技競賽的種類和數目也在逐年增加。全國開設輕化工程專業染整方向的學校較少,學生人數也較少,因此開展的專業類國家競賽也較少,目前只有全國大學生綠色染整科技創新競賽和中國紡織類高校大學生創意創新創業大賽。
本文通過研究“1234”創新人才培養管理模式,旨在尋找一條提高輕化工程專業染整方向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
二、“1234”創新人才培養管理模式
(一)一個中心
一個中心指以培養輕化工程專業創新型應用人才為中心。十三五期間,我國紡織業受到了發展中國家推進工業化和發達國家推進“再工業化”的雙重影響,為了更好的發展我國紡織業,盡快實現“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的跨越,相關企業和科研院所應該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加快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發展,以及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的應用。輕化工程專業染整方向大學生作為從事染整加工的不可或缺的人才,應該加強創新能力的培養,為紡織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二)兩個平臺
兩個平臺指的是線上和線下平臺。在大力開展科技創新活動中常常遇到科技活動宣傳不到位、師生間缺乏溝通橋梁、比賽成果宣傳和經驗分享受益面小等問題。將o2o的商業模式應用到科技活動中,搭建線上和線下兩個平臺。線上平臺包括科技活動網站平臺、MOOC平臺、QQ群交流平臺、手機客戶端信息推送平臺以及數字圖書館資源平臺;線下平臺包括創新創業中心平臺、開放實驗室平臺、實訓基地平臺、合作企業平臺以及圖書館平臺等。將適合輕化工程專業學生參加的科技競賽資源,如競賽介紹、歷年獲獎名單、獲獎作品展以及獲獎學生的經驗分享等資料傳到線上平臺,供學生隨時隨地的學習,還可以通過線上平臺分享自己的“金點子”、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線下平臺為學生提供了科研項目、場地以及各類學術講座和培訓,指導教師在科研室、實驗室對學生參加的具體比賽或項目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使學生得到更快的成長。
(三)實現三個結合
課程教學與科技創新活動相結合。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推動知識向能力的轉變,在課程教學中有意識的將科技創新活動成果融入課堂,同時通過小組作業的方式,給學生布置一些課程設計項目,為參加科技競賽活動做準備。例如在講授《纖維化學與物理》中的滌綸纖維時,可以根據滌綸纖維存在染色性差、吸濕性差、易起毛起球、易起靜電等缺點,開展頭腦風暴活動,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并尋求解決方法。
實踐教學與科技創新活動相結合。目前,實驗類課程多以驗證性和演示性試驗為主,認識實習、畢業實習多以參觀為主,這種方式限制了學生思維,影響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2]。將實踐教學與科技創新活動相結合,通過設計一些綜合性實驗、打破單班集中實驗教學限制、帶著項目去企業實踐等改革,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綜合能力。
畢業設計(論文)與科技創新活動相結合。目前,畢業設計(論文)主要存在選題缺乏創新性、學生參與的主動性不足、論文研究與寫作能力有待提高等問題。為了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將畢業設計(論文)貫穿于整個大學階段,并與科技活動相結合,通過早育苗、早定題、早培養來提高大學生畢業設計(論文)質量。
(四)建立四個梯隊
構建分階段分層次的全程育人模式,針對大學4學年不同階段的教學特點和學生知識儲備不同,依托社會調研、創新創業計劃項目、開放實驗、各類科技競賽活動、科研項目以及畢業設計(論文)等環節,將學生分成四個梯隊,逐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大一學生剛入校園,還沒有接觸專業課程學習,可以參加一些調研類實踐活動,培養大學生認識和觀察社會的能力、文字撰寫能力等,同時通過講座、報告等方式對新生進行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培養,激發其創新愿望。大二學生已完成了大部分基礎課學習,具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可參加一些專業性不強的科技競賽,例如,數學建模競賽、英語競賽等。學生也可以加入教師項目團隊,做些資料收集、整理方面的基礎工作。大三學生基本掌握了所學專業的技能,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專業性較強的項目參加科技競賽活動。在參賽的過程中,學生通過選題、方案制定、實驗實施、數據分析、參賽資料撰寫等環節的鍛煉,提升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學生還可以在導師的指導下提前開始畢業論文研究,為高水平畢業論文打基礎。大四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進一步開展課題研究,把畢業論文研究內容進一步深入,使學生對畢業論文研究領域有更高層次的認識,這對學生以后的工作或讀研深造都有幫助。
三、結語
依托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實行“1234”創新人才培養管理模式,通過線上線下交互式平臺為學生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機會;通過課程、實踐和畢業設計(論文)與科技創新活動的結合,使學生更有學習的目標性和方向性;通過分階段分層次的管理和培養,使育人全程化。
參考文獻:
[1]楊振海.大學生科技創新意識與能力培養的長效機制構建——基于浙江省高校的調查[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06):81-84.
[2]董金梅.高等院校工科專業課程多元化考核模式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9(11):142-144.
[3]張麗麗.提高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探索與實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3,29(02):6-8.
基金項目: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編號:2017BKJGLX090;全國紡織服裝信息化教學研究課題,編號:ZWH-17043;河北科技大學教改項目,編號:114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