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豐 韓冰 楊宇
摘?要:服務社會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職能,高職教育其功能定位于服務和促進所屬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對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服務方式和服務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職院校應立足于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通過人才培養、科研成果轉化、對口幫扶等多種方式,開展社會服務。在開展社會服務的同時,提升教師的素質、推動教學質量的發展,實現社會服務與教學育人相互促進。
關鍵詞:高職教育;社會服務;舉措;發展思考
一、提升服務發展水平的必要性
服務社會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功能的延伸。從19世紀末誕生之初,我國的高等教育就肩負著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使命。特別開展職業教育以來,高職院校為社會培養了大量高技能人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但也要看到,高職院校不同于企業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的定位就是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社會的功能主要通過培養人才,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撐和開展科學研究、技術成果轉化來實現。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服務社會的形式豐富、效果明顯,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高職院校要重點服務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技術創新能力是高職學校核心競爭力,但是,目前高職學校技術創新能力普遍較弱。怎樣充分發揮學校的人才、技術優勢,多措并舉開展各種社會服務活動,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教職成〔2019〕5號),對高等職業教育提升服務發展水平提出了培養人才服務產業、技術推廣、服務生產、脫貧攻堅、服務鄉村、技能培訓和社區服務等七方面的要求。高職院校應承擔起時代賦予的為區域經濟發展和地方支柱產業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歷史使命,通過培養高技能專業人才提供人才支撐、開展科研提供技術咨詢服務、建設開放實訓基地開展培訓服務和對口支援幫扶、服務脫貧攻堅等方式開展社會服務。
二、提升服務發展水平具體舉措
(一)優化專業結構對接區域產業,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圍繞國家發展戰略和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求,立足學校專業建設優勢,適時調整專業結構。鼓勵教師組建科研團隊參與企業核心科技創新研發,打破制約企業轉型發展的技術瓶頸。面向區域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以技術技能積累平臺為抓手,以企業科技研發為載體,聯合相關企業開展技術攻關,切實解決企業生產技術瓶頸、提高產品質量。
(二)校企共建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助推產業升級
院校根據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升級轉型的需要,聯合行業協會、企業、科研院所,校企共建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實現資源共建共享,以企業提出的高新技術項目需求、研究課題為切入點,支持和參與企業技術創新、承接企業技術開發項目,組建科研團隊進行自主研究開發,解決企業技術難題的同時,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究成果,并開發出具有實用價值的新產品,再服務于企業促進研究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通過創新研發工作,組建知識結構合理、業務能力強的教學團隊,將企業研發項目融入到教學過程,實現“專業與產業對接、學校與企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培養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畢業生,為企業發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撐。
(三)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提升專業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
人才是進行社會服務的主體,提高專業教師的科研水平和實踐教學能力,才能提高教師的社會服務水平。選派青年教師必須下企業(或實訓基地)鍛煉,利用寒暑假分期、分批選派青年教師到校內外實訓基地(實驗室)、工廠企業頂崗工作和掛職鍛煉,參加企業生產實踐與產品開發,主持或參與生產、服務和管理中的應用技術研究、先進技術推廣、科技攻關、技術改造以及新產品、新工藝研發等工作。選送專業教師到行業企業、同類高職院校兼任或掛職,擔任與本專業相關的生產、服務、管理及科研第一線的職務,同時選聘企業優秀技術人員來校掛職。
(四)開展技術技能培訓,助力人力資源智力、技能升級
依托學校的師資隊伍、實習實訓設備和課程資源為企業培訓緊缺的高技能人才。開發標準化、模塊化、多樣化、個性化的培訓菜單,充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行業和企事業單位員工技能培訓的需要,為產業轉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人才素質與技能提升服務。開發適應退伍軍人、下崗職工和進城農民工培訓項目,開展技術技能培訓;利用院校創新創業培訓基地開展創新創業培訓,引導退伍軍人、下崗職工和進城農民工就業、創業。
三、對提升服務發展水平的幾點思考
高職院校以提高質量、創新體制和辦出特色為重點,不斷優化結構,強化內涵,在開展社會服務的同時,也能提升教師的素質、推動教學質量的發展,實現了社會服務與教學育人相互促進。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對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服務方式和服務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職院校需立足于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優化調整管理模式、搭建社會服務平臺和提升社會服務意識上下功夫,方能提升社會服務水平。
首先,要優化調整管理模式,以專業為核心以具體項目和任務為驅動,打破院系的壁壘、跨學科或聯合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組建高精尖科研團隊,實現專業優勢互補、形成合力,積極開展科研攻關,促進產品更新換代,助力企業轉型升級。
其次,要本著開放、共享的原則搭建社會服務平臺。與社會資源合作建設實訓基地,合作開展人才培訓,開放學院教育資源,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拓展服務功能,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和服務能力;緊跟行業技術技能需求和發展方向,研究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融入教育和培訓,制定培養體系,研究定向培養機制并推進實施,為中小微企業和高端企業輸送人才。
最后,充分發揮高職院校的人才和設備優勢,通過口幫扶、為建設鄉村工廠和科學種田提供技術支持,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助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同時,我國城鎮化的迅速發展,使得社區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強,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社區教育活動,滿足社區居民的精神和技能教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