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玲 陳虞雯 魏伶俐 吳魁
摘要:學科是重點實驗室開展研究和應用的基本單元,是實驗室建設的基礎。重點實驗室的實力、水平、影響力靠學科支撐,也靠學科成就來代表和體現,實驗室建設管理將促進所支撐的學科成為強勢學科,同時重點實驗室可成為相近或相關學科的結合點。本研究以江蘇省農業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為例,分析了學科建設現狀、學科建設成效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基于重點實驗室建設管理的農業科研院所學科發展策略。
關鍵詞:學科建設;重點實驗室;農業科研院所;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 G322.23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0)04-0301-04
收稿日期:2018-12-10
基金項目: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基本科研業務專項軟科學項目[編號:ZX(17)4017]。
作者簡介:許?玲(1983—),女,安徽安慶人,碩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業科技管理研究。Tel:(025)84390351;E-mail:xuling@jaas.ac.cn。
通信作者:吳?魁,碩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業科技管理研究。Tel:(025)84390301;E-mail:wk@jaas.ac.cn。
重點實驗室作為區域性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科技基礎平臺和開展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以應用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為重點,針對學科前沿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開展創新性研究,獲取原始創新成果和自主知識產權,培育產業技術源,聚集和培養重點學科領域學術帶頭人和創新團隊[1]。學科建設是科研院所科技創新工作的龍頭,學科建設需要瞄準科學前沿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問題,以需求為牽引,以成果為目標,以人才為支撐,以資源整合為抓手,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凝練學科方向、突出學科特色、匯聚學科隊伍、構筑學科基地為主要任務,從而形成與主導產業發展相匹配的學科群,建設特色優勢學科,打造新興交叉學科,提升科研院所整體學科建設發展水平。重點實驗室建設管理將促進自身的特色優勢學科成為強勢學科,同時重點實驗室可成為相近或相關學科的結合點[2],為新興學科的交叉融合創造條件、搭建平臺,有力地推動團隊建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
1?重點實驗室學科建設現狀與成效
1.1?建設現狀
江蘇省農業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是以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為依托單位,掛靠在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研究所,由江蘇省科技廳1993年批準建設,1995年通過江蘇省科技廳的驗收并投入運行。實驗室設有水稻遺傳育種、旱糧作物遺傳育種、經濟作物遺傳育種3個研究方向,主要以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大豆、油菜、花生、甘薯等8種作物為研究對象,針對全國尤其江蘇農業轉型升級對科技提出的新要求,以作物遺傳育種學研究為重點,以作物新品種培育與應用為目標,開展農作物生物學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現有人員規模共107人,其中研究生28人,博士后6人,客座人員14人,固定人員共59人。固定人員中,研究員24人,副研究員29人,助理研究員6人。博士40人,碩士15人。擁有一批國家萬人計劃、國家百千萬人才、江蘇省杰出青年等人才團隊。實驗室建有面積超過4 500 m2 的研究辦公樓及組織培養室;配有網室16 500 m2;溫室面積超過400 m2;在六合、溧水實驗基地擁有面積超過67 hm2的試驗田,配有掛藏室、考種室、水泥曬場、工作室、大型農機器具等。擁有一批較先進、配套較齊全的細胞與分子遺傳及分子生物學分析測試儀器,如DNA遺傳工作站、高通量測序、競爭性等位基因特異性PCR(KASP)平臺、液相色譜儀等。
近年來,實驗室積極推進科技自主創新,建設科技創新團隊,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優化調整學科方向,整合優化資源配置,夯實科研條件平臺,培育重大科研成果,學科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十二五”期間,實驗室承擔各類課科研課題300余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07項、國際合作項目20項,到賬總經費達1.2億元,年平均科研經費2 000余萬元。獲得科研成果獎15項,其中國家級獎3項,通過國家級或省級審定品種40個,獲得新品種保護權23個;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00余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50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00余篇,單篇最高影響因子達10.73,二區及以上期刊30余篇;出版專著2部;作物新品種轉讓轉化純收益達9 000余萬元;植物與動物科學和農業科學進入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ESI)全球排名前1%。實驗室通過國家產業技術體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融入國家科技創新圈子,借智提升實驗室學科發展水平,科研成果及產出顯著增長,推動了區域經濟和現代農業發展。
1.2?建設成效
江蘇省農業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以作物遺傳育種學研究為重點,以作物新品種培育與應用為目標,聚焦農業科學前沿和農業生產重大問題,立足現有研究基礎,凝練學科方向,規劃構建具有區域特征、江蘇特點、自身特色的學科體系。
1.2.1?通過發展優勢學科,建設重點學科,打造相關學科領域的“領跑者”和核心力量
江蘇省農業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以現代化農業發展需求為目標,以科研目標為導向,立足自身優勢和特點,統籌配置實驗室現有優勢自然資源和科研資源,通過整合依托單位相關專業所學科資源,構建上中下游相互補充、互為支撐的學科群,厚植實驗室現有的重點優勢學科,打通從“科學”到“技術”再到“產品”的發展全鏈條,致力于產出標志性重大成果,打造相關學科領域的“領跑者”和核心力量;實驗室以現有科研團隊為基礎,立足現有發展基礎,聚焦特色優勢,凝練發展定位、研究方向和核心目標,集聚項目、人才、平臺等資源,厚植學科基礎,提升學科行業地位和影響力,以實現提高農業科研院所學科號召力的目標。
1.2.2?通過發展特色學科,建設“小而特”學科,提升學科行業影響力和支撐區域產業發展能力
重點實驗室中有些學科產業規模小、科研團隊小,難以得到重大科研項目的穩定支持,但這些學科從事的科學研究與生產相結合,能在產業扶貧和農民致富中能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在學科建設過程中需要在生產實踐中尋找突破點,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特色發展方向,培育“小而特”學科,打造特色品牌。“小而特”學科建設注意將自身的特定與社會發展需求相結合,突出自身的區域特色和優勢,揚長避短,從而加強自己獨具特色的科學研究,不斷提升自身的學科行業影響力和支撐區域產業發展能力。
1.2.3?通過建設“新興交叉學科”催生“科技新貴”,培植有特色、有優勢、新的學科增長點
重點實驗室在凝練學科發展方向時,在學科交叉和邊緣學科中產生 “科技新貴”,這些領域與實驗室的優勢特色學科緊密結合,既可以豐富已有特色學科的內涵與外延,又可以對已有優勢學科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動力。在優勢特色學科內發展新興學科,進行有效培植,主動適應現代科技加速融合的發展趨勢,面對農業產業鏈延伸,一二三產業融合,適應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需求,不拘泥于現有學科目錄、研究室和研究所的限制,推進學科融合,以提升學科水平。
2?學科建設存在的問題
2.1?學科發展不平衡,核心競爭力不足
實驗室在水稻、小麥、玉米等作物育種傳統學科建設上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由于分子設計育種、生物信息學等新興學科發展起步較晚,很難在關鍵技術研發和原始創新方面有所突破,難以獲得重大科研項目資助,因此在社會上產生重大影響、在生產上發揮重要作用的重大成果較少。
2.2?學科發展缺乏戰略式、高層次的領軍人才
實驗室近幾年在青年人才培養及人才引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到專業條件等影響,目前尚未引進到“杰青”“優青”“千人”等國字號人才。實驗室現有的學科帶頭人更側重科研學術的研究,缺乏創新團隊建設和學科建設謀劃方面的能力,導致學科內部出現“單兵作戰”“個體戶”[3-4],學科發展難成體系,優勢成果難以形成。
2.3?重大科研成果少,含金量低
實驗室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的能力較強,但在主持國家重大項目上沒有突破,學術骨干的科研水平亟待提升,缺少圍繞主要研究方向上的重大科學問題開展持續深入、系統的原始創新研究,缺少重大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等標志性研究成果。
2.4?團隊結構不合理,學科結構不到位
實驗室新興學科團隊整體比較年輕,職稱結構不合理,資深高級職稱研究人員偏少,難以引進高學歷高層次人才,缺少新鮮的血液,無法獲得學科的前沿知識,科研難找突破口。新興學科尚未建立完整的學科結構,缺少學科帶頭人和專業帶頭人,難以形成穩定的學科方向。
3?重點實驗室在學科建設中的作用
3.1?夯實基礎研究,提升核心創新能力
重點實驗室是開展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基礎性工作的試驗基地和重要平臺。實驗室遵循學科發展規律,瞄準前沿技術領域,著眼長遠發展,有針對性地開展基礎科學研究,以基礎研究帶動學科建設。實驗室利用運行補助經費和基礎研究經費,圍繞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任務,每年設立4個自主研究課題,供實驗室固定成員開展探索性的自主選題研究,給新進青年科技人員提供一定的科研啟動資金支持,有針對性地鼓勵新進青年科技人員獨立承擔自主研究課題,鼓勵實驗方法創新研究,對自主課題的檢查和驗收堅持“鼓勵創新、穩定支持、定性評價、寬容失敗”的原則[5]。鼓勵青年科技人員在自主課題的研究基礎上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基金項目帶動創新性基礎研究,同時不斷提高科研人員的學術水平,為學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源泉。
3.2?加強人才培養,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創新團隊
近年來,實驗室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不斷加大智力引進[6-7],通過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擔任客座教授、學術委員會委員等形式,發揮高層次人才在學科方向凝練、重大科研項目攻關上的指導作用。在實驗室倡導和弘揚尊重創造、尊重人才、寬容失敗、保護權益的價值觀,不斷優化科研軟環境,在科學知識應用、科學方法和科學手段上不斷尋求創新,突出“人才為本”的戰略思維,對于在生產上發揮重要作用的成果利用成果轉讓收入重獎成果主要完成人,充分發揮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培養提攜青年科研骨干,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等多種形式,鼓勵拔尖人才脫穎而出,堅持任人唯賢、任人唯能,鼓勵青年人員承擔重要科研課題,獨立開展科研工作,在課題申報、出國進修、職稱評定等方面有所傾斜,創造一切可提供的條件為青年科技人員快速成長提供良好的契機。
3.3?推動資源開放共享,促進學術合作與交流
實驗室本著“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圍繞重點研究方向和江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設置了各種類型的開放基金課題,面向全國資助有志于開展作物遺傳育種研究的各類科研人員。通過開放基金項目吸納省內外相關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的研究人員承擔相關研究課題,積極創造條件擴大對外開放,通過采取靈活多樣的開放合作關系,促進各學科開展協作研究。實驗室利用已有的技術平臺建立學科交叉創新平臺,所有大型精密儀器設備均為在研科技人員提供科研實驗服務,面對全社會公開開放,使實驗室成為開展作物遺傳育種研究的創新基地,瞄準國家目標,承擔并完成國家重大科研任務,促進學科學術合作與交流。
4?基于重點實驗室建設管理的農業科研院所學科發展建議
4.?調整優化學科布局
實驗室圍繞江蘇農業科技發展需求、農業生產中的重大科技問題以及依托單位自身的實際條件合理規劃學科發展,使學科專業結構更加緊密地與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相銜接,強化優勢學科,培育重點學科,扶持新興學科,圍繞帶動性強的發展方向,搶占農業科技制高點。實驗室根據學科發展需要建立合理的學科梯隊,建設學科背景多樣、年齡結構合理、科技人員穩定的高質量學科團隊,通過培訓、交流學習不斷提升學科帶頭人學術水平,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在人員整合、資源調整、方向凝練、學術引領等方面的作用,構建合理的學科發展框架,形成引領支撐江蘇現代農業發展的科研工作新格局。
4.2?凝練學科建設方向
選擇正確的學科方向是學科建設的基礎。實驗室根據江蘇經濟發展的需求與自身實際,突出實驗室學科優勢和特點,瞄準學科發展前沿,圍繞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問題進行學科方向凝練。通過凝練學科方向,對實驗室的科研課題進行戰略思考與系統規劃,形成聯合攻關的態勢。一個學科的發展是通過若干重大項目系統、可持續的集中攻關來實現的,加強科研課題與學科方向的緊密度,把科研與學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促進學科建設的良性循環和互動。通過凝練學科方向,優化團隊構成,將實驗室各自為戰的研究人員集中到具有戰略性的研究方向上,同時依托實驗室的創新平臺聘請國內外高水平研究人員,以課題為紐帶,打造特色鮮明的優勢團隊。通過凝練學科方向,按照研究方向定向拓展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渠道,暢通實驗室研究的國際通道,擴大實驗室影響,獲得有效的國際資源。通過凝練學科方向,促進實驗室建設的實效性,優化實驗室資源配置,按照研究方向的需要進行儀器等資源組合開發,有針對性地為科研人員按照研究方向開展研究提供良好的實驗平臺。
4.3?促進成果培育與轉化
從培育重大科技成果角度謀劃學科建設工作,通過遴選具有引領性、前瞻性、帶動性的重大科研選題,形成項目族群,爭取國家主體科技計劃的支持,不斷提高項目占位水平和份額[8]。重點實驗室擁有各層次科技人才,具有合理的學科知識結構和組織重大攻關、成果轉化、成果推廣等項目的能力,所以重點實驗室既是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溝通科研成果向產業轉化的重要通道,展示科技水平的標志和實施對外科技合作的窗口。學科建設需適應生產需求,科研選題應緊跟科技前沿,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強化科研功能,形成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族群。因此,重點實驗室在學科建設過程中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為最終目標,通過加強與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科技示范戶等開展科技合作,加大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從而有力促進江蘇現代高效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4.4?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鼓勵創新的科研環境
良好的文化氛圍是學科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是提升科技創新水平的重要保障。(1)建設“奉獻農業”的精神文化,以“奉獻農業”為實驗室精神核心,將思想工作與實驗室精神文化建設和學科建設結合起來,以實驗室典型人物和優秀團隊的精神為榜樣,潛心研究、拓展思路、攜手超越;(2)建設“以人為本”的創新文化,突出“人才為本”的戰略思維,引導和弘揚尊重創造、尊重人才、寬容失敗、保護權益價值觀,獎勵成績突出的人員,發揮創新積極性,注重創新人才培養,積極向有關部門推薦,成為各類人才;(3)建設“科學激勵”的學科文化,注重融入現代管理理念,力求做好科學和激勵相結合,發揮學科帶頭人作用,堅持公平競爭、重點獎勵的原則,鼓勵創新,鼓勵爭先;(4)建設“建流程化”的管理文化,制定明確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細化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跟蹤與監管,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作用,促進學科發展,提升實驗室對外的展示度。
5?結語
學科建設不僅是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更是科研院所建設的軸線,建立科學合理的學科結構,對于農業科研院所和重點實驗室明確研究方向、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創新能力具有重要促進作用[9-10]。學科是重點實驗室開展研究和應用的基本單元,重點實驗室是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一個好的實驗室是學科發展的一個關鍵,學科建設推動了實驗平臺的建設,實驗平臺建設又促進了學科的建設,一流的學科需要有一流的實驗平臺[11]”,持續推進實驗室建設及管理是學科建設的重要方面。本研究有針對性地分析了江蘇省農業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學科建設現狀、學科建設成效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基于重點實驗室建設管理的農業科研院所學科發展策略,希望對提高農業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的學科推動作用提供一定的借鑒,促進實驗室全面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娟,王?峰. 省級重點實驗室動態管理方法研究[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12):266-270.
[2]龐金玲,王會君,張君璽,等. 重點實驗室在學科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05(11):136-137.
[3]劉?欽,羅兵前,周明月. 農業科研單位學科建設的實踐與思考——以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為例[J]. 農業科技管理,2014,33(3):13-16.
[4]陳?璐,周建濤,俞明亮,等.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果樹學科創新發展研究——以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為例[J]. 江蘇農業科學,2018,46(12):356-358.
[5]尹艷麗,周克兵,于鶴龍,等. 加強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建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J]. 科技與創新,2018(10):23-25.
[6]劉惠文. 重點實驗室建設淺談[J]. 現代科學儀器,2006,16(1):131-133.
[7]侯仰海. 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工作探索[J]. 世界華商經濟年鑒·高校教育研究,2008(12):67,69.
[8]蘇國東,張?鋒,鄒?軼,等. 新形勢下我國地方農業科研機構學科建設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11):626-628.
[9]王小虎,陸建中. 農業科研院所學科特點與學科建設研究[J]. 農業科技管理,2013(1):5-8.
[10]劉?剛,陸天華,王建明,等. 農業科研院所學科建設與發展路徑思考[J]. 上海農業學報,2012,28(4):106-109.
[11]朱?靜. 學科建設離不開實驗平臺建設[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4,2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