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雪
摘要:常言道,重大疫情的發生往往伴隨著謠言的興起,在2020年的伊始,全國爆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這句話再一次得到了驗證,網絡上有關疫情的謠言層出不窮,例如:“飲酒可以殺死病毒”、“雙黃連口服液可以預防病毒”等等,這些謠言通過微信平臺、微博平臺等方式進行傳播,在群眾之間引起了軒然大波,由此,疫情連同謠言治理成為檢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大考。然而,疫情謠言根據其復雜的產生根源,以及危害的輕重程度,不可一概而論,把握好網絡謠言的雙重認知,平衡好各自的界限,對于不同謠言需有所區分,采取科學的對策進行治理。
關鍵詞:重大疫情 謠言治理 雙重認知
一、網絡謠言的雙重性
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引發的謠言主要是網絡謠言,通過各個網絡平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規模以及影響遍及全國。謠言是指未被證實的言論,然而網絡謠言在此次疫情期間體現出了雙重性質,這種雙重性主要體現在疫情之初和疫情爆發之后這兩個階段。
(一)疫情初期
早在2019年末,李文亮等8位醫生都曾在同學群中發布了有關“華南海鮮市場確診了7例SARS”的信息,然而李文亮醫生隨后就被公安機關給予警示和訓誡,原因是他“在互聯網發布不實言論”。但事后證明,盡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并非SARS,但李文亮醫生發布的信息也并非憑空捏造的,如果在第一時間重視該事件,那么或許不會爆發此次疫情。由此可見,試圖機械地將一切未經證實的信息都視為謠言加以嚴厲的打擊,那么人類將無法前進。李文亮醫生提前預警事件提醒我們,不能簡單地將一切未經證實的信息歸結為謠言,尤其是對于涉及疫情初期的性質判定以及預測疫情未來發展趨勢等案件時,要客觀審視信息發布可能所帶來的影響,寬容看待信息發布者的動機以及目的,有助于疫情的及早發現和及時控制。
(二)疫情爆發之后:然而,在疫情徹底爆發之后,有關疫情的虛假信息便鋪天蓋地地占領了網絡,致使群眾心理恐慌,甚至嚴重擾亂社會秩序。該類虛假信息是具有極大危害性的。此次新型冠狀病毒事件期間,疫情相關的謠言主要有“鐘南山說采取一種特殊的方式漱口即可避免感染”、“服用雙黃連口服液可預防病毒”、“吸煙、喝酒可抵御病毒的入侵”等等,這些做法不但毫無效果,而且極具危害性,不僅影響了個人的健康,而且由于群眾聽信謠言盲目搶購雙黃連口服液造成社會混亂的狀況。此次疫情爆發后謠言的廣泛傳播,與2003年的非典期間的謠言有異曲同工之處,非典時期群眾也因為謠言而瘋狂搶購食鹽和板藍根。然而,隨著技術手段的不斷進步,謠言的傳播更為方便,尤其是通過微信私人平臺以及微博公開平臺進行傳播,謠言更是以幾十倍的速度迅速傳播。加之謠言以再加工的形式,即通過聳人聽聞的視頻以及圖片來博取公眾的眼球,令公眾無法辨別信息的真實性。
二、網絡謠言的傳播成因
對于網絡上的疫情謠言,我們可以將其按照人的主觀意志分為兩類,一類是無意的,一類是有意的,以下將通過這兩種不同的情況來分別對網絡謠言的傳播成因進行分析。
(一)無意傳謠:所謂無意傳謠,指造謠人主觀上并非有意造謠,無意引起群眾惶恐,且無利可圖。那么在該種情況下,又為什么要造謠?其實,群眾身處疫情環境下,不可避免地會對疫情產生恐慌心理,也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更多有關疫情的信息而提高自身對于疫情的掌控感,也因此群眾會想盡一切辦法地去探聽有關疫情的消息。正是因為群眾對于疫情的未知與恐慌,使得一些群眾被謠言迷惑,甚至將謠言加以傳播。
在疫情初期,李文亮醫生發布的信息被定義為謠言而被封殺言論是不可取的,我國憲法賦予了公民言論自由的權利,因此,應當接受以事實依據和正當理由為基礎的公民言論,理性地對信息的真實性加以衡量,妥善解決。
(二)有意傳謠:有意傳謠不同于無意傳謠,指造謠人為了一己私利而惡意傳播謠言,破壞網絡和諧,造成社會混亂。有人通過散布謠言吸引大眾目光以增加點擊量;有人是為了販賣商品而故意造謠,發國難財;有人趁此機會甚至攻擊黨和政府的治理水平等等,該類傳謠動機是惡意的,也明顯地造成客觀的危害。因此,對于這類惡意造謠傳播的行為人應該嚴格依據相關法律對其進行嚴肅處理。在疫情爆發以后,網絡謠言以新型的技術手段進行事實重塑,在網絡上,不僅可以通過文字的方式造謠,有些人甚至通過更為直觀的視頻以及圖片為謠言增加真實性,簡單的移花接木等技術手段使得群眾難以分辨信息的真偽,使得一些群眾信以為真,污染了網絡環境,造成人心惶惶的社會現實。
三、網絡謠言的治理措施
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環境,然而,網絡的暢通也使得許多無中生有的惡意謠言層出不窮,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時期,有關疫情的網絡謠言通過微信、微博、網頁等多種途徑進行廣泛的傳播,對事實加以扭曲,甚至編造虛假信息,群眾在網絡進行瀏覽時極易被這些不實謠言所煽動,制造個人的負面情緒,進而成為謠言傳播的幫手,致使謠言被大規模擴散以及發展,破壞了網絡和諧,擾亂了社會秩序,敗壞了社會風氣。疫情時期更需要對網絡謠言進行有效的治理,因此,我們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對網絡謠言進行治理。
(一)提高群眾的甄別能力:在網絡上疫情謠言滿天飛的現實情況下,我們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學會甄別信息,固定幾個值得信賴的官方平臺,以官方平臺發布的信息為準,從五花八門的網絡信息中識別出虛假信息,以免被大量的網絡謠言轟炸。其次,群眾需要對自己的心理狀態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恐慌以及緊張是每一個人在面對疫情時都會產生的正常情緒,合理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不要被一時的情緒沖昏頭腦,學會理性判斷。最后,群眾要加強自身道德素質,注意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識,做到不信謠,不傳謠,以及培養自身的責任意識與社會擔當。
(二)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發布信息滯后,信息披露不準確等失當行為必然導致政府公信力弱化這一結果,在此次疫情下,湖北省政府前幾次召開的發布會上,官員在采訪過程中不戴口罩、念錯口罩的生產數字等等細節都會被群眾放大解讀,從而導致負面的社會輿論。尤其是在疫情爆發伊始,政府在關鍵時刻缺位,而僅僅憑借群眾自己的能力去甄別信息是不夠的,甚至會造成公眾的惶恐,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下,群眾更傾向于聽信網絡謠言。因此,政府在面對重大疫情時,要做到信息透明公開,并且將最新情況做到及時準確的發布,不漏報瞞報。同時,對于疫情初始階段出現的未經證實的信息,不要輕易將其視為造謠而對信息發布者進行處理,等到后期的辟謠消息一發布,必然會有損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政府要積極引導群眾進行信息的甄別,提高群眾對政府的信賴感。
(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在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網絡謠言的猖獗態勢說明了與此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亟待完善。網絡并非法外之地,網絡更需要受到法律的管轄,然而因為網絡具有虛擬性的特征,有些網絡謠言正是利用了網絡虛擬性這一特征得以產生和傳播,破壞網絡和諧,影響社會穩定。在互聯網大時代之下,更加需要制定以及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通過法律約束控制謠言的制造及擴散。在提倡言論自由的同時,更要以法律保障網絡的安全,運用法律手段對惡意造謠者嚴懲不貸。
(四)加強網絡平臺的管理:此次疫情謠言主要通過網絡進行傳播,盡管SARS時期就有謠言在網絡上進行傳播,但是現如今網民的數量早已今非昔比,官方力量對于謠言的管控勢在必行,而網絡平臺的管理也亟需重視。勒龐在他的著作《烏合之眾》中以“羊群效應”說明人類的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在此次疫情之中明顯體現于群眾容易被網絡輿論煽動,人云亦云,無形中刺激了謠言的擴散與傳播。因此無論是以群圈文化為主的微信平臺、還是以傳播價值觀為主的微博公開平臺,都應嚴格把控關口,對于信息的發布加強管理,依法管理網絡平臺,不讓惡意的網絡謠言有可乘之機。
結語:重大疫情之下,網絡謠言肆虐,在這種情況之下,對于網絡謠言的管理顯得尤為重要,針對網絡謠言的雙重性,一方面要注意在管理的過程中要避免寒蟬效應。所謂寒蟬效應,指的是在過于嚴苛的管理制度之下,群眾因畏懼受到制度懲罰而不敢發表意見,不敢參與公共事務,寧可做一個邊緣人,以免惹禍上身。因此,需要對網絡上的言論進行科學合理的規范和導向,指引群眾有序討論公共話題。然而,另一方面,對于一些惡意傳播的網絡謠言,需要通過群眾自身甄別、政府提高自身公信力、法律規范以及加強網絡平臺管理多個主體共同參與網絡謠言的治理,并對散播謠言者予以懲戒,才能徹底規制網絡謠言。
參考文獻
[1]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呂小康.面對疫情謠言 提高“免疫力”[N]. 天津日報,2020-02-12(009).
[2]中共蘭州市委黨校(蘭州市行政學院)教務部副主任、講師安佳.阻擊網絡疫情謠言信息 提高自身“戰斗力”與“免疫力”[N].蘭州日報,2020-02-27(007).
[3]黃永鵬. 依法驅逐疫情中的謠言[N]. 經濟日報,2020-02-18(003).
[4]郭旭光. 抗擊疫情,莫忘增強對謠言的免疫力[N]. 朔州日報,2020-01-31(002).
[5]凌保康. 散播疫情謠言必受嚴懲[N]. 惠州日報,2020-02-1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