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偉峰
[摘 要]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人才已成為我國教育的主要目標。基于此,向學生傳授知識不再是教師的唯一的教學任務,學生的心理品質教育也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內容,只有兩者并重,才能培養身心健康的綜合人才。高中階段,教育者要重視在地理教學中開展心理品質教育,尋找地理知識與心理品質教育的契合點。
[關鍵詞] 高中;地理教學;心理品質教育;開展策略
近年來,我國對學生心理品質教育日益重視,頒布了專門的法規文件,明確了心理品質教育的目標和任務,同時對其開展途徑和方法進行了指導,其中,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品質教育被認為是有效可行的教育途徑。基于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開展心理品質教育符合當前教育的發展趨勢和要求,教育者要積極尋找地理教學與心理品質教育的契合點,有效開展心理品質教育。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重視學生的情緒控制和情感培養
在當前的地理教學中,心理品質教育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很多教師和學生都認為地理學科與心理品質教育聯系不大,因此在地理教學中缺乏心理品質教育開展的意識。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先從學生在地理課堂學習中的情緒控制和情感入手來發展學生的心理品質。一方面,教師要認識到在地理教學中開展心理品質教育的必要性,認識到心理品質教育對學生學習發展的作用,積極關注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情緒變化,并采取相應的心理疏導策略,如:“氣壓帶和風帶”的學習中,很多學生在面對復雜的地理問題時容易出現煩躁心理,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多一些耐心,要控制好個人學習的積極情緒;另一方面,教師要積極培養學生學習情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例如,在學習“地球上的水”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教師除了要向學生講解相關的地理知識和水資源知識外,還要向學生滲透愛護水資源、節約用水的思想觀念,由此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素質。
二、培養學生的競爭與合作意識
高中地理教學中,教材是核心的教學資源,教材中除了地理知識外還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品質教育素材,但是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地理知識講解而忽視了這些素材的挖掘和運用,導致心理品質教育在地理教學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因此,要想有效開展心理品質教育就必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品質素材并進行科學運用,培養學生的競爭與合作意識。例如,在學習“旅游開發中的環境保護”一節時,教師除了要講解旅游開發中環境保護的原因和途徑等地理知識外,還要挖掘其中的心理品質教育素材,如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嘗試制定某一旅游項目的開發方案,這樣一方面能讓學生重視組內的合作與組間的競爭,另一方面會讓學生在競爭與合作中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樹立環境保護意識,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和旅游中做文明公民,進而實現個人思想品質的有效提升。
三、建立和諧師生關系,對學生進行示范引導
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基本上都是通過教師口頭講解來展開,教師在課堂上是絕對權威,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不突出,師生關系緊張,這不僅會導致課堂教學氛圍過于沉悶,甚至可能導致學生在學習中產生負面情緒,不利于學生心理品質的塑造。因此,教師要重視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并對學生的日常行為進行有效的引導。一方面,可以運用情境創設法或角色扮演法來凸顯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即根據教學內容設置情境,在情境中引發學生的思考,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例如:在學習“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時可以采用這一教學方法,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討論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在關鍵的學習環節,地理教師要積極參與進來,扮演好學生良師益友的角色,做學生學習的榜樣,通過教師個人的影響力來開展心理品質教育,例如,在學習“中國的自然災害”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我國曾遭受的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資料,培養學生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命的珍惜感,同時教師也要示范在災難面前我們該如何應對,進而實現對學生心理品質的有效培養。
總之,心理品質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對學生發展大有裨益,教師要重視心理品質教育,在地理教學中創新心理品質教育方法,在傳授學生地理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秀.高中地理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現代交際,2017(1):147.
[2]張玲娟.高中地理構建參與式課堂的措施探討[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6):26.
[3]吳斌.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理念滲透分析[J].吉林教育,2017(21):7.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