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紅云
[摘 要]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奠定學習基礎的重要階段,因此必須要加強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才能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做好充足準備。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主要課程,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養成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 小學數學;獨立思考;能力;培養;策略
一、改進教學模式,開展合作學習
以往的數學課堂多是教師進行講解和示范,學生在課堂上只能聽從教師的指示參與學習活動,并沒有發揮自己個性和思想的機會,且單一的教學方法導致課堂氣氛單調沉悶,難以激發學生的激情。小學生恰好處在精力旺盛、思想活躍的階段,需要活躍的氛圍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因此,要想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必須改進教學模式,讓課堂活躍起來。首先,教師應該將學習和思考的機會留給學生,引導學生自己探索研究。教師可以根據班級中學生的特點,實行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同一小組中不同基礎的學生要能夠互幫互助,簡單的問題可以由基礎較好的同學為基礎一般的同學進行講解,既能提高效率,又能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表達能力。同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就某一數學問題展開小組討論研究,再用匯報的方式在班級中分享,這樣不僅能改變單調沉悶的課堂教學氣氛,還能改變教師講解多、學生思考少的問題。例如,在學習部編教材六年級課程“圓的面積”時,就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模式,教師分給學生一些關于圓的學習用具,讓學生自己通過分割、割補等方法研究圓的面積公式,然后進行匯報交流,在互動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相互補充,逐漸形成有條理的結論,而且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積極地互動得出結論,會更加有成就感,且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之后,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也會有所提升。
二、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趣味
數學課程是一門強調邏輯性和理性思維的學科,而小學生雖然思想活躍,探索欲望強烈,但是注意力難以長久集中,思考普遍不夠深入,因此很多小學生都認為數學學科難學,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數學是一門和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課程,因此教師要改變以往僵化單一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讓數學知識變得更加生動、接地氣。這樣能夠有效地消除學生對數學課程的畏難情緒,讓學生產生探索數學知識的欲望,在趣味中參與學習,促進自身數學素養的提升。例如:在學習部編版一年級下冊課程“元角分”時,可以在小組之間開展“售貨員”游戲,教師事先將準備好標有價格的“商品”和寫有價值的“錢幣”分發給各小組,讓學生扮演顧客和售貨員,用老師給的錢幣去購買物品,看誰能合理規劃自己的錢幣,在購買時恰好把錢花完。這一過程中,學生要根據自己對元角分的認識,對自己的錢進行計算和規劃,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學會知識,生活能力也能得到相應的發展。不僅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還提升了學生運用所學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生活技能。
三、設計有效問題,帶動學生思考
過去的小學數學課堂上,學生學到的僅僅是教師安排的知識點,并沒有形成系統的數學思維,也沒習得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數學課堂上越來越重視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發揮獨立思考能力的空間也越來越大。但與此同時,也不能忽略教師的主導性,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比較稚嫩,通過自己看書只能囫圇吞棗的學習,并不能進行全面細致的思考,甚至還會產生思考的誤區。因此在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應該根據課程內容設計好引導性的問題,并在課堂上及時地拋出設計好的問題,將學生引入正確的思考軌道,讓學生能夠進行獨立的思考。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六年級下冊“圓柱的表面積”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曾經學過其他圖形的面積公式,我們能不能嘗試將圓柱體轉化為其他學過的圖形,再求表面積呢?我們可以將圓柱進行怎樣的拆解?這樣學生通過教師的問題就可以回顧學過的知識,然后將圓柱拆分成兩個圓形和一個正方形,求出圓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再相加,就能求出圓柱的表面積。這樣,學生就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然后再逐步解決遇到的問題,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數學知識體系,并進行靈活運用。
參考文獻:
[1]史堯光.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7(20):36-37.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