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山
[摘 要] 數學課堂上,學生的疑問往往會讓數學課堂精彩紛呈。關于小學數學除法中的“余數”問題,筆者從一道錯題入手,啟發學生探究,把握除法與余數的學習真諦。
[關鍵詞] 小學數學;“余數”探秘;指引“真學”
解答小學數學問題時需要把握邏輯關系,引領學生探究,逐步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在學習“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時,筆者因一道錯題而引發學生疑惑,以此為教學突破口,從問題探究中挖掘學生的數學潛能。
一、以不同的“余數”為辨析起點,引出除法意義的反思
對于108÷28,其正確的解法是108÷28=3……24。但有學生提出質疑,認為108÷28與108÷4÷7應該相等的,但兩者的結果卻不同。前者的余數為“24”,而后者的余數為“6”。為什么?對于上述問題,學生運用“a÷b=a÷c÷d”(b=c×d)的公式進行解答。顯然,“28”與“4×7”是相等的。但兩者的結果卻迥然不同。先看108÷28,其結果為3,余數為24,整個計算過程沒有錯誤。同樣,對于108÷4÷7,其結果為“3”,余數為“6”,計算過程也是沒有錯的。但兩者的“余數”為何不同?很多學生都將目光聚焦到“余數”上,認為一定是“余數”出問題了。有問題,就要反思算理。在108÷28中,其結果與算理沒有異議。但在108÷4÷7中,其算理與前者是不同的。為了讓學生能夠清晰、準確、明白的辨析兩種不同算理的差異性,我們先給學生自主思考、討論的空間,學生通過探究有了不同的發現。以108÷28為例,該題為三位數除以兩位數,既然是除法,就是要進行平均分。對于108,我們平分108顆米粒,每份分28粒,最后分成了3份,還剩下24粒不夠分,所以余數為“24”。同樣,以108÷4÷7為例,重取108粒米,先分成4份,每份得到27粒,再將“27”分成7份,每份為3粒,還有“6”粒不夠分,所以余數為“6”。對比這兩種分法,很顯然,第一種分法,是將“108”看作“被除數”,得到的余數為“24”。而第二種分法,是將“27”作為“被除數”,得到的余數為“6”。所以,因為“被除數”的變化,“余數”也發生了變化。
二、圍繞“余數”問題,展開“真學”探究
從前面所討論的除法結果與余數問題思考中,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了拓展,但為了更好地厘清數學思路,我們結合“余數”問題展開深入探究。前面的余數問題,我們暫且稱之為“大余數”與“小余數”。學生通過實踐認識到數學除法的算理變化。與之相關的其他數學除法還有很多。如252÷32=7……28與252÷4÷8=7……7;570÷35=16……10與570÷5÷7=16……2。觀察并分析這些除法算式,“大余數”是原來的被除數除以除數得到的?!靶∮鄶怠眲t是對平分后的數再進行第二次除法運算得到的。以999÷12=83……3對照999÷3÷4=333÷4=83……1為例。“大余數”為3,被除數是“999”,除數是“12”;“小除數”是將“333”作為被除數,余數為“1”。有學生提出質疑,對于428÷63與428÷7÷9,在428÷7時,就產生了余數,這種情況還能繼續計算嗎?這種情形顯然是新問題。我們重新結合分米實驗,讓學生嘗試將“428”粒米先分成7份,得到每份為61,余數為1。接下來,對7個“61”按每“9”個一份進行平分,得到“6”個9,余數為“7”。最后商為“6”,余數為“7×7+1=50”,這樣的答案,與428÷63的結果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對于被除數與除數之間,分次除法,所用的“被除數”是第一次得到的“商”,余數可以放一邊,等到計算“大余數”時,一定要加上這個“小余數”。
三、鼓勵學生對照算法,發展數學運算能力
通過前面對“大余數”“小余數”問題的探究,學生可以對兩種不同的算法比較優劣與差異,增強學生的數學觀察力、思維力、運算力。數學課堂上,對問題的探究更有助于學生激活數學思維,深化對數學問題的理解。接著,請同學們思考,哪種算法更簡便?為什么?有學生認為,列豎式計算比較好;有學生認為,分開計算更簡便。結合對相關例題的解法對比,雖然學生都能夠理解兩種算法,但如何讓兩種計算結果轉化為同樣的形式?如對于“108÷28”,可以直接寫成3……24;也有學生認為可以寫成3……6×4。通過討論,同學們一致認為,利用小數來表示最為合理。對于108÷28與108÷4÷7,在利用計算器計算后,結果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對于不能分下去的“余數”,還可以繼續平分為“小數”。
總之,在本次課堂探究中,學生從一道錯題認識了數學運算的本質,獲得了真學,提升了數學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吳祝高.小學數學“真”課堂的應然追求[J].基礎教育研究,2018(6):20-22.
[2]徐燕.打造學生主動參與的小學數學真學課堂[J].數學教學通訊,2016(1):63-64.
[3]張學明.“真學課堂”模式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淺析[J].華夏教師,2015(6):72.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