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宇
【摘 要】花鳥畫在中國的歷史以及發展是源遠流長的,從傳統繪畫的角度來說,它只有作為配景的地位,而隨著其發展演變逐漸成長為一門獨立的畫科。不同時代造就的藝術風格往往有所差異,但是從發展的角度來說,必須要對精華的地方進行繼承,只有傳承了才能夠流長。從本質的角度來看,不管對于何種藝術形式來說,創新都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而對藝術形式中有一定地位的當代工筆花鳥畫來說也不例外。本文從發展創新當代工筆花鳥畫的角度入手,對傳統工筆花鳥畫精髓該如何繼承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同時站在時代的高度對工筆花鳥畫進行探索并創新,實現更好傳承并弘揚這一中國傳統繪畫形式的目的。
【關鍵詞】工筆花鳥畫;創新;審美
中圖分類號:J2?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0-0134-01
談及工筆花鳥畫,最早可以從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以及商周時代的青銅器說起,此外戰國時代的帛畫等也是十分值得研究的。但是工筆花鳥畫的逐漸獨立是在隋唐時期,而到了五代時期,工筆花鳥畫已經發展到了成熟時期;而到兩宋時期,更是盛極一時,帝王也參與到工筆花鳥畫的創作中并且大力提倡,隨之也就有了“宣和畫院”的輝煌。縱觀工筆花鳥畫的發展歷史可以發現,繪畫藝術的發展是與時代背景的演變息息相關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工筆花鳥畫也在不斷創新,它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的體現,同時也是人類渴求的審美需求,它往往表現人類高度的主觀能動性,推動了民族文化的發展。工筆花鳥畫也是中國勞動人民在實踐中逐漸創造出來的智慧,為了能夠更好地進行傳承與發揚,繼承是必須的,而進行創新則是一個根本的目的和方向。筆者一直認為,藝術家對美的追求呈現的是一個永恒的狀態,而繼承和弘揚工筆花鳥畫審美范世主要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一、題材拓寬
一般來說,傳統的花鳥畫在選擇題材方面往往取決于當時的社會背景。比如說在兩宋時期,文人士大夫大多注重抒情,而當時的工筆花鳥畫也是通過這種藝術形式來完成對于自我情感的抒發,以及對于身邊自然物象的表現,相比較而言寫實性更強。當畫家通過現實中的自然物體,比如說花鳥樹木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時,其實這就是普通意義上的“借形寄意”,這要求畫家能夠在某種意義上將實物與情感達到統一。不同時代的審美范式,往往能夠從當時花鳥畫的“題材”看出來,而研究者如果僅僅是不斷沿用傳統花鳥的題材并盲目進行模仿,其視野大多會有所欠缺。在現今的美術教學過程中,古代花鳥畫往往是通用的教學范本,時間一久就很容易讓學生對花鳥畫產生一種刻板的印象,審美疲勞自然就產生了,這直接威脅到時代審美在花鳥畫題材方面的地位。而在追求創新、追求變化的時候,藝術家不能忘了回歸自然,在自然中又可以加入工業和科技的元素,表現出這個時代的特征以及審美,而這個時代的發展無一不迫切要求對自然尊重并熱愛。
二、圖式新穎
到了南宋時期,花鳥畫逐漸開始關注構圖局勢的準確性和嚴謹性,這與北宋即興創作方法完全相悖,在構圖方面,它更加強調畫面物體外形和畫面空間之間的關系,充分利用留白藝術,即“計白當黑”。當時宋徽宗熱切追逐對于客觀物象的真實描繪,這就直接導致了當時的宮廷畫家也是如此,但這并不是說宋徽宗在限制畫家的創造力,在反對畫家追求畫面意境,相反,他是鼓勵畫家們在構圖時利用散點透或者通過布局來體現單體形象,比如說“折枝花”就是情、景、詩交融的例子,它既體現了其清澈又表明了其透明,這種源于自然界的情景交融更加完美。
三、材料豐富
對于當代的中國畫創作來說,僅僅依靠單一的筆墨與線的組合是遠遠不夠的,而是應該關注大自然,通過物質載體多元的自然界以及其所帶來的技法更新,在進行創作時,將物象的特定屬性和形式表現在自己的藝術作品中,這種藝術與自然界之間的聯系能夠得到一定的體現。而無論怎么去界分材料的種類以及掌握多么復雜的技法,傳統工筆花鳥畫其構架物體始終是在二維平面上,隨著新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誕生了許多新型綜合材料,因此工筆花鳥畫也能夠結合先進的科學技術,而不僅限于筆墨紙硯的工筆畫材料來進行創作。雖然如此,但也依然不能夠放松對于材料創造、意境創新、圖式語言更新的研究。
四、心師造化
眾所周知,傳統的中國畫是一門有關 “線”的藝術形式,無論是原始的壁畫還是兩漢帛畫,或是宋代寫實花鳥畫,都是通過線條的造型來刻畫物象的特征。但是這也意味著傳統中國畫的線與單純的線條不同,它能夠更加形象地表達人們對自然界的主觀印象以及審美感受,它是一種能夠輕易給人直觀感受并獨具魅力的載體。中國傳統繪畫通過“骨法用筆”的形式,提煉精簡出大自然物象的形神,并融合畫家的理解與感悟。心師造化,要求藝術家能夠深入生活,通過寫生的方式搜集自然界能夠適用于自己的創作素材。
五、結語
綜合以上所有的觀點,無一不表明中國工筆花鳥畫必須繼承傳統并與當代創新結合,找到一個能夠推動工筆花鳥畫發展并且發揚的點。這就要求新的工筆花鳥畫具有時代特性,這是包含了內容題材以及技法在內的,如果一直沒有新鮮血液的注入,工筆花鳥畫必定難以滿足新時代人們的審美需求。此外,畫家還要認真研究中國的歷史遺產,對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有一個獨屬于自己的理解,取中華文化之精華,不斷思考當代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觀念等,推動當代工筆花鳥畫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