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立軍
摘 要:高校學生在學習英語時,需要把握中國文化在英語教育中的影響力,充分激活文化育人的因子,讓學生克服中西方文化差異所導致的壁壘,這樣將有利于學生把握英語學習的方向,同時掌握正確的學習之道,更為關鍵的是可以重新認識中華文化,并傳播發揚中華文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這也將是我國高等教育文化輸出、軟實力競爭的一大體現?;诖?,本文探討了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如何傳播中國文化。
關鍵詞:高校英語;中國文化;教學策略
一、引言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高校在學習英語知識時,通過合理區分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間的差異,對于學生學習英語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可以加快學生對于英語知識的理解,還能鎖定學習目標,消除因文化差異而出現的障礙。不過在實際教學中,高校英語教師還要創新教學理念,豐富英語課程教學內容,只有這樣中國文化才可以在英語課堂得到有效傳播,而學生也將能清晰認識到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微妙聯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高校英語教學中國文化不足的影響因素
現代高等教育越發關注學生的自主性選擇,而在英語教育中同樣重視,學生有更多的關注權去學習英語的內容,而教師在其中的作用更傾向于價值引導與知識傳播。在當前高校英語教育中,越來越多的教師更加關注學生對英語的應用能力,尤其是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而對于英語中涉及的文化內容,并沒有過多關注,因此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并沒有在英語教育中深入人心,不僅導致英語教學難度加大,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發展。英語教學不僅要關注知識體系、語言結構的差異,同時還要關注文化層次上的差異,一旦教學脫離文化教育,學生將無法親身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間的關聯,不利于學生更好地去學習英語。
(一)當前高校英語長期西方化
目前,高校英語教育更加注重傳播西方文化,而較少關注中國文化。其主要因素在于:英語課程編排、英語設計以及教學等規劃上更加貼近西方文化思想,而在這種教育思想下,高等英語教材的重心更加偏向對西方文化的認知。從目前來看,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很多高校更喜歡強調學習西方文化,而并沒有將重心放在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以及中西文化的互動交流上[1-3]。在很多高等英語教材中就可以發現,英語教育的內容更加注重研究西方文化背景,包括西方的歷史、地理、文化、習俗以及思維模式,甚至是價值觀念,而對于中國文化、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交融等內容少之又少。就連英語考核標準都將重心放在測試西方文化知識上,從而導致學生在與外國人交流、在跨文化交際中涉及中國文化話題時,總是無從下手,難以發揮主動性。
目前,國內常見的英語教材、英文輔導書籍同樣如此,現代英語教育一致性強調西方文化思想,更關注西方人的思維,而這也導致當前英語教材對中國文化和中西方文化的交互作用內容偏少。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生希望在英語教材中注重傳播中國文化,而這也是當前大多數英語教師的心愿。
(二)英語教學理念不完善
當前高等英語教育更加關注應試性考試制度,很多教師或者高校都將英語教學的重心放在英語四六級等級測試中,而這也導致對于英語教學的編排難以發揮文化傳播目的。例如,在實際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學的實用性與理論性往往不能有效結合,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常常忽略融合文化場景,不能從學生的實際要求出發進行有效培養。目前,高等教育受到應試思想的影響,英語課堂重心放在了對英語語法、英語元素的教學上。因此,“中國失語癥”現象應該是當前英語教學中的現實性問題。這與當前英語教育思想、英語教學制度以及教師關注度等因素有關。很多高校某些專業甚至已經取消高等語文教育等內容,這也導致學生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關注下降,學生難以在英語教學中體現中國文化思想,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三、在高校英語教育促進中國文化傳播的對策
(一)從英語教材入手,融入中國文化內容
英語教材是英語教學的重要載體。因此在當前英語教育中應該進一步優化英語教材,在其中做有效的擴充與豐富,并基于英語教材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進行研究與設計,從而既可以使學生更了解中國文化,還可以激發學生更加關注中國文化并傳播中華文化。
具體思路如下。首先,加強英語教材編制。按一定比例在英語教材中融入中華文化知識,強化學生對于母語文化的認知,并加上對于英語教學的親和感。其次,豐富和拓展高校英語教材。英語教材應該基于中外文化的實際應用場景進行編制,因此在英語教材拓展部分,增加中外英語模擬文化交際場景內容,將有利于學生融入真實英語對話環境,并在其中提供豐富的微視頻教學素材,滿足學生全方位的英語自學需求,學生將更進一步區分中外文化的差異,提高英語教學效果。最后,提供豐富的學習輔助材料。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英語教學還應該基于互聯網為學生提供豐富、優質的英語教學資源,這樣既可以保障學生學習的完整性,同時基于互聯網資源學生將更進一步了解中外文化之間的差異,通過視頻、音樂、圖片、場景模擬等手段,為學生提供更加專業性、文化性、實用性的英語輔導資源,促進學生綜合性發展,并強化學生對于本國文化的了解。
(二)優化英語課程設置
在英語教學中增加中國文化內容,可以強化學生對于本國文化的認識,同時通過對比中外文化,也有利于學生對英語教學的把握,促進其更好地學習。因此基于此思想,為了提高英語教學的整體質量,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中國文化,就需要對英語課程做進一步優化設置,并基于中西方文化差異做針對性的課程內容設置,提高英語教學的科學性與實用性。例如,在英語課程安排中加入英語背景課程教學,突出其人文性思想,而人文性內容既可以涉及中國文化,也可以涉及西方文化,也可以兩者交融,相互對比教學,提高學生對于英語的認識。此外,英語課程應當從域外視角引導學生反思,并且在此過程中還應該對當前高等教育的英語體制進行進一步優化,如當前英語等級考試應該增加中華文化內容,并強化學生對母語內容的關注與學習,進而促進學生更主動地關注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并幫助學生從微觀角度分析對比不同文化與中國文化之間的差別,幫助學生掌握語言學習要素。平時在英語課程設置優化中,可以增加慕課、微課等內容,并在其中加入中英、中美文化的模擬交流場景,并根據兩國多元文化進行探討,或者設置相應的語言訓練場景,提高學生對于不同語言體系的認識,同時也可以強化學生對于本國母語文化的認識,提高其文化屬性的認同感,促進學生綜合性發展。
(三)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增強學生的文化主體意識
在高校英語教學中,需要注重吸收中國文化,并在教學內容、課程考核等層面進行豐富。高校的文化內容應該具備對比性,這樣學生可以有效區分文化上的差異,幫助學生更快地掌握英語知識。此外,英語教師應當構建跨文化交際的教學場景,這樣將有利于學生了解中英、中美文化上的差異,并有效突破學生在英語聽說讀寫等方面的束縛。而在實際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不忘了解本國文化,這樣將引導學生以客觀的眼光看待英語和母語,并保障學生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在學習英語的同時傳播中華文化。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發揮其引導功能,不斷讓學生關注中國文化,突出母語的作用與地位,并在跨文化交流中善于運用東方人的思維去提高語言天賦,幫主學生更好地適應英語,提高學生對于英語的感知力,推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促進其更好地發展。為了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了解中國文化,學校在英語講座、研討會等場合可以針對中外文化進行探討,這樣可以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高自身對于本國文化的了解。此外,還可以在學校開設專門的文化研討交流會,深化學生對本國文化的了解,并利用自我語言天賦開展相應的文化思想辯論會,提高學生對本國文化的了解。
四、結語
高校英語課堂是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因此在當前高校英語教育中,應當突出文化教育的功能,幫助學生了解中外文化間的差異,激發學生對于本國文化的興趣,并不斷優化教育內容,提高學生的教學體驗,促進其綜合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魏春泉.談高校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傳播[J].傳播力研究,2019,3(27):249.
[2]郭寶申.淺談高校英語教育中國文化的缺失現象[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30(7):150-151.
[3]劉懋瓊.淺談高校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傳播[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15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