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莉
摘要: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由來已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范之作。本文從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廣泛的群眾基礎分析入手,從寓意之趣、意象之美、構圖之巧等多個角度分析中國民間剪紙的獨特審美價值,旨在喚起更多的人了解和學習民間剪紙,使這門藝術在新時期可以再次蓬勃發展。
關鍵詞:民間剪紙;審美價值;寓意;意象;構圖
中圖分類號:J528.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2-0135-01
一、引言
剪紙在中國的歷史已經超過千年,目前發現最早的剪紙作品,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時期(公元386-581年)五幅團花剪紙。剪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傳承千年不斷發展,是中國民間歷史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藝術形態之一。近年來隨著工業技術的不斷發展,民間剪紙藝術遭遇諸多瓶頸,雖然國家已將民間剪紙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藝人老去,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從事剪紙藝術,剪紙文化傳承依然存在很多阻力?,F簡要闡述民間剪紙的獨特審美價值,希望可以喚起更多人的注意。
二、民間剪紙獨特的寓意之趣
中國的語言文化與其他國家有很大的不同,以漢字為例,在音、形、意方面都帶有鮮明的特色。尤其是象形字中,很多文字本身就帶有簡潔的意象之美。而剪紙文化也正是在這樣一種文化氛圍當中逐步產生及并發展起來的,因此中國民間剪紙也有其獨特的寓意之趣。這種寓意之趣多體現在諧音及引申義的運用,與漢字文化的發展有相輔相成之感,而剪紙藝術的寓意之趣表現的更為直接也更為具體,千百年來廣泛流傳下來的很多剪紙作品,更將這種趣味進一步擴大,使得剪紙作品走進了千家萬戶,尤以年、慶、節等時期居多。
以剪紙當中圖案紋樣的選擇為例,不僅突出體現出中國的“和”文化,而且多種意象交織重疊,顯示出豐富多彩的寓意之趣。以“連年有余”為例,在剪紙創作的過程中,很少有人直接插入文字,而是在紋樣上選擇“蓮”亦或“荷”、“鯰魚”、“鞭炮”、“燈籠”等入圖,所以不必帶出名字,當人們看到圖樣自然就能讀出連年有余,歲歲紅火的吉祥寓意。不僅自然帶出喜悅之感,更飽含多重意趣,廣受男女老少所喜愛。
三、民間剪紙獨特的意象之美
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民間剪紙作為一種鮮活、直觀的創造藝術,在意象選擇上具有虛實相生、以形寫神、氣韻生動的獨特之美。這與中華文化蘊含的天人合一,大道至簡的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
剪紙藝術前期多在民間流傳,因此在意象選擇上帶有明顯的淳樸雅致之趣,既沒有選擇一些過于偏難的意象,同時在造型上更高度彰顯出事物的仿真外形,觀察民間剪紙的獨特意象,可以使我們更好地了解民間多元文化。如虎、獅、娃、蝶、魚、圓、鹿、雞等意象反復出現,而且神態各異,活靈活現,這說明勞動人民本身對于這些生活實物有非常細致的觀察,而且對每一樣物品都滿懷熱愛,通過這些意象的巧妙運用,寄托了對富強、富貴、多子多福、圓滿、福祿、吉祥等的美好寄托,功能與美學內涵取得完美統一。
四、民間剪紙獨特的構圖之巧
通過薄薄一張紙能夠作圖本身亦是非常巧妙,而民間剪紙則是在薄紙上構圖的典范。通過簡單一種裁剪技法,不僅呈現出來圖形,而且結合需要表現的主題,每幅剪紙作品都極富變化,在對比構成、疏密布置、重復排布、漸變銜接、空間分布以及點、線勾勒間,呈現出最美的構圖。在簡單二維平面上多數作品還呈現出來層次化的立體性效果,在剪紙人手中一種薄紙仿佛帶有活力,簡單的二折、三折,四五剪刀下去,帶給人們太多驚喜。如果能夠剪紙人手邊旁觀,更會驚嘆于他們的構圖之巧,看似無意的每一剪刀,都為下一步構圖做足了功夫,是謂真正的“胸中有溝壑”。
每一幅剪紙作品都包含多個意象,少則三五個,多則幾十個更有大幅作品可容納幾百上千個,如此多的意象不是簡單堆砌在一起,而是巧妙利用物象間的形體結構關系,整合為一幅完整的作品。其中每個意象又不是孤立存在,而是與相鄰事物相互關聯,并蒂生花,足見構圖之功。一幅優秀的剪紙作品在紋樣處理上需要做到滿、趣、妙、巧,其美學價值不可估量。
此外,民間剪紙還有很強的藝術兼容性。其獨特的構圖之巧,當前在平面設計、工業設計上也獲得了廣泛運用,如很多明信片、臺歷、室內設計作品等都從剪紙中吸取了不少精華。此外,一些文人山水、文化符合、核心價值觀等也逐步融入了剪紙作品之中,大力促進了文化交融和不斷創新。
五、結語
總之,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經歷千年,不僅沒有停止發展,而且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在新時期文化傳承方面綻放出奪目光彩。當前剪紙已經廣泛融于我們的生活,既具有其獨特的生活實用價值,又極富美學價值,傳承與發展民間剪紙藝術,可以增強人們的民族文化意識,對弘揚傳統民族文化有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朱騰芳.匠心獨運裝點生活——民間剪紙藝術的發展嬗變及功能價值研究[J].包裝世界,2018(09).
[2]魏育龍,劉穎鑫.寶雞地區民間剪紙藝術初探[J].黃河之聲,2017(15).
[3]孫芳.山東高密剪紙的當代價值[J].牡丹,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