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涯
摘要:本文從后現代文化研究視角對現代性基礎音樂教育提出了批評,探討我國傳統音樂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缺失,并將這種現象納入后現代文化研究的審視中,倡導東西方音樂文化的平等對話,促進傳統音樂教育主體性的反思與建構。
關鍵詞:后現代;傳統音樂;音樂教育;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J62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2-0223-02
一、引言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
我國傳統音樂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與傳承價值。但在西方音樂文化的長期影響下,我們的學校音樂教育至今以西方音樂教育體系為基本模式,多以西方音樂知識為“主體”,音樂教育追求“技術性”、“系統性”和“同一性”。傳統音樂知識則成為了“客體”,被認為是“落后的”、“低級的”,較難納入學校教學之中,處于邊緣位置。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高度重視,傳統音樂在學校教育中獲得了一定空間和機遇,但其復雜性又阻礙了教學的有效開展。
在傳統文化復興的時代背景下,傳統音樂如何在現代性遭際下調試自己?學校音樂教育在現代性和后現代的語境中又如何維系傳統?中國傳統音樂如何在基礎音樂教育的主體性反思與建構里走向彼岸?本文將從后現代文化研究視角出發,為傳統音樂在基礎教育的發展提供一定的思考。
二、從一元走向多元
在現代和傳統的關系上,我們的音樂教育應避免一元論的極端。世界各個國家各個地區,特別是東方國家都面臨過一個共同的問題,即在發展現代化的同時,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在我國,傳統音樂文化與西方的現代性音樂文化存在著相矛盾、相沖突和相對立的關系,這是人所公知的。一方面,音樂現代性的快速發展破壞著傳統音樂文化固有體系,把不融合與現代社會的傳統音樂文化剝離開來;另一方面,傳統音樂文化的一些內容也阻礙了音樂文化現代化的進程。
從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實際來看,中小學音樂教材中我國傳統戲曲、民歌的比重少之又少,且學校的教育將傳統音樂靈活多變的節奏和各不相同的音色禁錮在五線譜的“監牢”之中,不同地域的語言特色及傳統音樂教育“口傳心授”的教學模式毫無體現。用西方音樂教學體系的方式去研究和教授中國音樂,會使學生對傳統音樂的認知產生嚴重的偏差。
“從富于建設性和生態的后現代主義來看,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差異性或多質性都是當今世界文化發展所倡導的,也是當今世界多元文化環境中的音樂教育所倡導的。”①不同地區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所產生的音樂之間存在著不可忽略、不可抹除的差異。而現代性音樂文化對傳統音樂教育的排斥和侵蝕,使我國的音樂教育受到“西方主義”的一元論思維的深刻影響,我們應該承認世界各地存在多樣的文化,并認同它們存在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后現代音樂教育學反對教育的一元性質,追求文化的多元性,在我國音樂教育的現代化過程中,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教育體系是基礎,應立足于本國傳統音樂發展的實際,學習并理解西方音樂或世界音樂,并以此更好的理解自身的音樂。離開自身傳統音樂文化的音樂教育,在世界音樂教育走向國際化的時代,只能在別人的身后亦步亦趨,難以獲得更長足的發展。而且我們不僅在觀念上要從一元走向多元,在教學內容的具體實施上,更應該如此。所以在學校音樂教育課程內容的選擇上,不僅要學習世界各地優秀的音樂文化,應根據不同地區不同音樂風格因地制宜的將地方民歌、地方戲曲以及舞蹈等引入課堂,要兼顧民族傳統音樂的本土性和世界性。多元音樂教育一方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學習、理解并尊重不同的音樂文化,幫助學生樹立平等的多元音樂文化價值觀。另一方面共享了世界優秀的音樂文化成果,促進世界文明的和平與發展。
三、從技術走向文化
在傳統音樂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時刻將傳統音樂放置于文化脈絡中來傳承。受西方音樂知識體系的影響,我國的專業音樂教育以及普及性的音樂教育都存在著一種嚴重的弊病,將音樂限制在理論的知識性傳授和形式的抽象分析,將音樂與文化割裂,并把音樂當作一種科學的對象用科學的方法加以對待,存在“技重論輕”的現象,在傳統音樂教學中注重音樂本體的教學、演奏技巧的追求和音樂理論的實踐。
“事實上,‘技術理性的偏向已經面臨著一系列的危機:其一,技術之上的盲目性,導致音樂中見物不見人,見知性不見情感、價值;其二,單一的尺度價值,導致音樂資源的丟棄和極度浪費,人們喪失了資源共享的可能;其三,單一的思維能力,導致在對音樂內涵的理解中其文化意義極度貧弱。”②
由于在中、西方在歷史、社會條件、思維方式等諸多方面的不同,其音樂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個性,不同的音樂呈現出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表達情感的方式,具有不同源流的音樂文化也必然會表現出個性差異,狹隘的本體論分析并不能囊括所有的音樂。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更注重的是對藝術的內心感受,技術往往居于次要地位,二音樂的風格、韻味則成為了第一追求。例如在教學民歌的時候,我們應認識到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所衍生的民間音樂文化也是各不相同的,它各自體現著該地區獨有的藝術特點和文化特質。首先讓學生去了解這些獨有的特點,包括它所植根的地域空間、文化特質及其藝術土壤。其次,地方方言可以說是我國民歌的靈魂,民間音樂的地區風格多種多樣,多達十六個,其每個音樂風格的方言色彩也不同。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們去感受和聽辨各地區的音樂風格,并根據方言與音調不可分割的聯系去教授歌曲,讓學生更好的品味到地方民歌不同的韻味。我國是一個音樂資源極其豐富的國家,在教育傳承的過程中,如脫離其文化語境,傳統音樂傳承則失去了意義,應將傳統音樂與其生存環境緊緊聯系,感受傳統音樂背后的精神文化內涵。
四、從靜態走向動態
在音樂文化變遷的現實情況下,關注傳統音樂的動態發展。“音樂人類學認同后現代主義的觀念,認為傳統是一條河,一種文化常常和其他文化交流、交融,其中的文化物事是不斷變化的,‘音樂也是不斷變異的。”③雖然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過程是十分復雜的,但其過程離不開創造與再創造。“所謂創造,就是建立前所未有的新質文化的過程。它包括具有起始意義的創造和在一定文化基礎上的再創造。”④
就我國而言,傳統音樂的發展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既不是純粹獨立創造,也不是完全由外來音樂和文化傳播所致,是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兼收并蓄的具體體現。它是一條流淌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河流,它先于我們存在,我們也深受傳統的影響,同時我們也參與著創造傳統。
簡單的樂器和樂舞在我國初期氏族社會就已經出現,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為了協調勞動動作,減輕疲勞以及為交流感情而發出的各種各樣的勞動呼聲,因此產生了不同的語言和歌謠。
由此可見,音樂文化的形成首先經過創造性的勞動。在發展過程中,音樂文化仍然需要創造,即在一定的文化基礎上的再創造,不斷吸收、融合各民族文化的優秀內容而發展。以安徽廬劇為例,早期廬劇伴奏樂器僅僅只有堂鼓、大鑼、小鑼、鈸,隨著社會的變遷發展,廬劇的伴奏相繼增加了高胡、揚琴等,現代廬劇團的成立后,還加入了西洋樂器小提琴。在唱腔方面,廬劇的傳統唱腔多吸收了當地門歌、大別山民歌、花鼓燈舞蹈、鑼鼓書曲藝等各種不同種類的民間藝術形式而逐漸發展形成。而在專業劇團成立后,廬劇音樂開始有了專門的作曲家,其唱腔的來源也隨著專業作曲家的進入發生了新的變化,作曲家在吸收傳統唱腔的基礎上開始大膽的運用西方作曲技法,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新編唱腔,因此我們的傳統不斷的開始變化。傳統音樂隨著時代的發展時時刻刻都在變化,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造就了新的傳統,這樣的現實問題不應該被我們忽略。不少學者承認并強調傳統音樂教育存在必要性和延續的可能性,但是傳統音樂教育體系的建構卻處在一定的困境之中。人們往往將傳統音樂看成是一種靜態的存在,而忽略其動態的發展、變遷的一面。
因此,我們在音樂教育改革時,要根據傳統音樂的發展變化,積極地賦予傳統音樂教育以新的內容和形式,使之煥發出新的生機。在傳統音樂的教育中,應以動態的眼光看待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尋求兩者之間有效整合的路徑。
五、結語
無論如何,中國的音樂教育,首先是中華民族的音樂教育,在民族性與國際性的層面上,它首先是民族的,中國的音樂教育應植根于自身的文化傳統。管建華老師也曾寫道“民間的、傳統的音樂文化不被認為是知識的話,我們培養的未來人才將逐漸離開民間、離開傳統,民間與學院之間,傳統與未來之間將不能展開對話”⑤。這告訴我們應改變被禁錮的觀念,傳統的音樂文化是知識,而且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知識。
既然說中國的音樂教育要植根自身的文化傳統又要現代化,首要解決的要務就是對我們的傳統音樂文化做出深入的研究,并在音樂教育現代化的基礎上,選擇好民族音樂文化,開發傳統音樂相關課程資源,建立起協調傳統與現代的新的基礎音樂教育體系,扎根在中華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真正的形成有我們自己特色的東西。
其次如何讓傳統音樂通過音樂教育走向未來,我們應正確引導學生尊重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從一元走向多元,培養學生多元文化意識。在教育教學中,不僅教授學生音樂理論技術知識,更重要的是關注音樂的文化內涵,從技術走向文化,還原音樂發生的現實語境,讓學生對傳統音樂有更深刻的認識。
在音樂發展的變遷過程中,關注傳統音樂的歷史與現狀,從靜態走向動態,為傳統音樂在基礎教育中的實施獲得真實性和有效性。我國的基礎音樂教育的課程與教學面臨著艱難的挑戰,我們應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
注釋:
①蘇冰葉.中國民族音樂的人文關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12).
②李方元.現行民族音樂課程能給我們提供什么——現行民族音樂課程批判[J].中國音樂學,2000(03):72-87.
③宋瑾.后現代思想與音樂人類學(上)[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1(02):1-7+177.
④顧明遠.民族文化傳統與教育現代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⑤管建華.后現代音樂人類學的思考與寫作[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1(01):109-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