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瑾

歐陽琪校長首創的“印象語文”理念,給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一個非常高能的以學生為主體,可供借鑒的優質教學形態與構架。觀“印象語文”的課堂,給人一種感覺,這種課堂是師生、生生感受流動的學習場。“不是通過思維去學文字,而是通過感受去學文字,這是遠勝于用思維去學文字的辦法,也是現在逐漸流行的蒙特梭利幼兒教育法、華德福幼兒教育法等教育方法的關鍵所在。”正是因為重視學生的課堂感受,用“印象”建構動態課堂,使課堂學習更高效且活力四射。
“心理學認為人的心靈過程有三個:身體過程、情緒過程和思維過程。身體過程,就是身體對事物的感知;情緒過程,可以理解為‘我這個存在對感知到的事物的接受或抵觸;思維過程,則是用文字思考的過程。但相對而言,身體過程和情緒過程,比起思維過程來的更為根本。”心理咨詢師兼作家武志紅認為感受和體驗是本體,而思維是鏡像。“我們不能本末倒置,因為思維好辨識、好傳播,而認為思維過程比身體過程和情緒過程更根本。”而“印象語文”正是充分尊重課堂上學生對文本的“感受”,讓情緒過程參與進來,這樣的學習建構,比思維過程更加重要,且能塑造學生的思維。如果加以身體體驗,將身體過程參與進來,就真正讓學生的感受與體驗牽引著思維流動起來,豐富表達的源頭活水。
從這個角度,在習作教學中也可以通過身體過程帶動情緒過程,讓學生的思維流動起來,表達之泉涌動。為此,筆者開始“印象習作”的設計與實施。統編本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習作的主題是“那次玩得真高興”。要求學生回顧:平時喜歡玩什么?哪次玩得特別開心、印象特別深刻?然后將它寫下來。
一、 “印象習作”的初探索
(一)用身體參與過程建構習作的“初印象”
1.身體體驗初印象
筆者與體育老師合作,她上了一節游戲課,這節游戲課,讓學生再次玩學過的兩種游戲:“真假地雷”“漁夫捕魚”。在游戲開始前,我跟全班提議,今天的游戲課有些特別,你自己感受一下,你玩得最開心的是什么時候?你也去觀察一下別人玩得最開心的是什么時候。布置完就讓體育老師組織他們分組玩了起來。學生立即興奮地進入游戲情境,調動身心參與體驗。他們歡聲陣陣,臉上洋溢著純真、幸福的笑容。此時豐富、快樂的身體語言訴說著游戲的幸福,活動中筆者及時拍了短視頻與照片。
2.選材碰撞初印象
下一節課,筆者就帶學生集中到教室,回看游戲照片、短視頻,他們又興奮起來,討論開了。
師:上節課你們玩游戲玩得開心嗎?你喜歡哪個游戲?
生:我喜歡“漁夫捕魚”,前一次體育課我們玩的也是“漁夫捕魚”。
生:我喜歡“真假地雷”,他們都抓不到我。
師:看來你們都玩得很盡興。我們課本中提議“把你玩的過程像放電影一樣在腦海里回想一遍”,跟他玩同一個游戲的同學集中到一起,大家分享一下你們的“大片”吧。
依此,玩同一游戲的同學以傾聽為前提,建設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共同體”,開展同一話題的交流。大家互相傾聽,互相碰撞游戲中的感受,表達欲望被激發出來了。
(二)以彼此交流過程建構習作的“中印象”
1.情緒印象的動態建構促進學生的表達
經過一番同組討論,學生們開始匯報“玩”中的印象。
師:在游戲中,哪些地方讓你印象特別深刻?
生:我躲起來了,他們都沒抓到我。
生:我們小組玩“漁夫捕魚”,吳梓禾一直在喊“我是一條八爪魚”所以我們就專門去抓他了。
2.描述借力促進生成豐富的表達。我發現學生已經開始留意到游戲中人物的語言,馬上引導進一步深入表達自己的印象。
師:你留意到他的語言,你真是小小錄音師!你留意到他的身體在做什么動作?你們又是怎樣去抓的呢?
生:他特意張牙舞爪地揮動手臂,模仿八爪魚。我拉著張子妍和鄭喻元的手,也張開手臂去追他,他見到情況不妙,就逃了。
師:哎呀,你用特寫鏡頭捕捉了這一切,真是精彩呀!還有哪些錄音師、攝影師捕捉了新鏡頭,來匯報一下吧!
生:我們捕魚很不順利。我們是三個人手拉手做“漁網”的,結果我們都想著去捉旁邊的“魚”,三個人一撲,我們的漁網就破了。
師:你當時是怎么想的呢?
生:我想大家得齊心協力才能捕捉到魚。我們就一起規定好去捕誰,這樣我們一起行動就抓到魚了。
師:你懂得記錄想法,所以有了非常棒的游戲印象。你們交流到這里,發現我們可以怎樣去描述我們玩的過程呢?
學生根據板書小結:可以寫寫大家說的話,描寫動作,和寫寫當時的想法。
(三)以評議交流過程建構習作的“后印象”
“統編本”教材在習作設計中特別注重學生之間的分享交流,在分享交流中進行自主修改。筆者在初步批閱了學生的初稿后,將草稿本發給四人小組,由四人小組組長組織交流。大家各自讀出自己的習作,就組員的習作進行提問與評價。之后各自回看自己的習作,進行自我修改。
師:你們在小組交流中,得到哪些同學的指點,有哪些收獲?
生:黃邦翰說我的習作沒有把“找地雷”的動作寫出來。
師:那你現在加了什么呢?
生:我加上了“我左看右看,看到一顆停下來的‘雷我撒開腿就沖上去”師:這個“撒開腿”改得好。
在評價交流階段,筆者還通過拍圖轉文字的方式,把學生的好文章快速打印,張貼出來。這樣展示交流,形成了本單元習作的“終印象”。好的文章還拋到班級Q群,讓家長也了解孩子們寫作的情況.互為借鑒。
二、“印象習作”的再探索
“印象習作”的教學形式初步建立起來后,在期末習作復習中,筆者再次采用此形式,讓學生鞏固狀物文章的寫法,寫寫“我眼中的一種水果”。
1.結合生活談“印象”
這節課筆者先讓學生復習第五單元習作《我眼中的繽紛世界》,寫一種事物或者一處場景。
師:大家在第五單元習作中,學習“習作例文”寫了不少動物、植物。可愛的小狗、憨厚的烏龜、奇特的多肉植物等等都給老師留下了鮮明的印象。我們的復習冊中要求練習寫一種水果。說說你印象最深的水果是什么?
生:是芒果。
師:細說下。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芒果,我很喜歡吃芒果。
生:我喜歡吃榴蓮,但我爸爸不喜歡,我就和媽媽趁爸爸不在家時吃。
2.感官體驗“初印象”
聽到學生談到這里,筆者感覺他們對水果的印象只停留在味覺上,于是,筆者請他們再次回顧單元習作的觀察方法。
師:看來水果一族打動你們的只是味覺,那給大家喝這些水果的果汁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去品嘗它們了。
生:不對呀,水果也很好看,我們“植物與藝術”小組用水果做拼盤,就很好看。
師:對呀,你開始用眼睛去感知水果的果肉了。大家說說可以用哪些身體感官參與體驗,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能給人留下更繽紛的印象?
生:可以用眼睛看,耳朵聽,鼻子聞,手摸摸,口嘗嘗。
3.表格歸納“中印象”,讓學生完成—份印象習作任務單
師:觀察時,不僅可以看,可以聽,還可以用手摸去感觸,用鼻子聞,當然還可以嘗一嘗。請采用以上方法,今天回去觀察一種水果,把觀察所得記錄下來。
4.彼此交流“中印象”
學生回去完成了印象習作任務單,接著筆者讓觀察得特別仔細的同學分享交流自己的感受,他們的印象特別豐富。
子樂同學:西瓜穿著一件綠衣服,上面有著黑色的條紋,它的表皮是綠的,咬開就會看見紅色的瓜肉,輕輕咬一口,就會流出香甜的瓜汁。”
崎琳同學:菠蘿全身披著金光閃閃的外衣,全身長滿了會扎人的尖刺,頭上有著像綠噴泉一樣的大花帽,整個看起來威風凜凜,精神抖擻。
師:你們覺得他們的觀察給人留下怎樣的印象?
生:他們描寫中用了比喻句,我一聽就感受到這種水果的形態了,很美呀。
師:是啊,感官參與、傾注感情,動人的句子自然就冒出來了,這樣的習作會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
4.作后交流“后印象”
在評講習作中,大家圍繞“用了哪些感官”“哪里充分表達了喜愛之情”交流“誰把水果的印象描繪得躍然紙上”。就這樣把情緒、感受融入互動評價,學生評價中感悟,提升了思維與表達,這是一個特別的“品果會”。由情緒一感官一情感一思考刻畫,完成了“我眼中的水果”之印象習作。
三、對“印象習作”的思考
1.“印象習作”依據新課程標準為導引
新修訂的課程標準指出中年段習作要引導學生“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基于這一指導思想,“印象習作”引導學生用身體、感官去捕捉事物形象,這樣更能抓住眼中新奇有趣的印象,印象抓住了,抓實在了,就能一步步寫清楚,甚至寫出彩。
2.“印象習作”與“情境式作文教學法”之比較
“情境式作文教學法”是對李吉林老師“情境教學法”的借鑒與創新,是教師根據訓練內容或者寫作對象描繪情境,通過語言的描繪和豐富的想象構思,描繪出形象的生活畫面或生活鏡頭。一般情況下,教師要準備生動有趣的投影圖畫片,在課堂上輔之生動的文學語言,或者借助音樂的藝術感染力,再現動人的生活情境,以便讓學生走入故事中,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找到身臨其境的感覺。
“印象習作”創設情境更強調實地性、采訪性,或營造即時情境,或以“學習任務單”形式,讓學生習作前全方位投入感官、注入情感。通過身體過程帶動情緒過程,讓學生的思維流動起來,讓表達之泉涓涓流淌。
3.“印象習作”的課堂主體是學生
“印象習作”運用歐陽琪校長的“印象語文”之學生主體的觀點,在課堂上促成學生間互為激發,完善寫作形象。
基于“印象語文”理論體系,“印象習作”把“印象語文”閱讀課的策略進行移植延伸,重視分享與對話,形成表達域印象的動態建構,從事物的“初印象”,一步步升華提煉出“中印象”,在互動交流、互為評價中形成鮮明的“后印象”。整個課堂強調大面積的分享、對話,讓學生們真實地體驗有一個豐富的內在碰撞、升華的過程。發乎情,動于身,激于思,凝以文,優化學習進程,提升了習作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