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運用 胡忠浪
摘要:在新課標“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基本理念的指引下,我深深地感受到音樂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們學會歌曲、認識樂譜,更主要的是要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音樂教學環境中學習和感知音樂。所以,我作為一名音樂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我會根據音樂主題,用舞蹈的肢體語言向學生闡述音樂內容,將音樂與舞蹈有機融合起來,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知、體驗與理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表現力和創造力。下面,我就舞蹈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談幾點個人體會。
關鍵詞:舞蹈律動;音樂課堂;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 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3-0251-01
一、用簡單的舞蹈律動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小學生活潑好動,熱情開朗,他們喜歡聚群而樂。音樂課中,只是單純的唱歌教學會令他們覺得乏味,舞蹈就是用肢體語言在音樂的情感和意境的啟迪下,用身體演繹出它的節拍、韻律。在每一節音樂課的組織教學中,我都要和學生做一些簡單的舞蹈律動。讓學生伸臂展腿、扭頭擺臀,營造愉快活潑、生動,有趣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音樂。如以“去郊游”、“走進動物園”等為主題讓學生們自由的用簡單的舞蹈動作來表達,這時,不僅課堂氣氛活躍,而且也消除了孩子恐懼的心理,拉近了我與孩子們之間的距離,調動了他們的興趣。
二、用各類的舞蹈律動學習歌曲
在傳統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通過播放音樂作品音頻或者示范演唱的方式學習歌曲,單 的教學方式難以吸引學生注意力,學生在被動學習狀態下思維發展受到了局限,對音樂作品理解不夠深刻,教學缺乏對學生創造力與創新力的培養影響了教學質量。基于這種情況,我在課堂教學中,根據作品內容,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圍繞學生學習需求添加舞蹈律動環節,讓學生能夠盡情發散思維,在
如《金孔雀輕輕跳>這首歌。我們就可以結合傣族舞蹈來進行教學,教授他們孔雀舞的基本動作,同時創設大孔雀(老師)和小孔雀(學生)的互動情境。在教學中,第一步先由教師師范動作,學生跟著模仿。第二步要學生仔細觀察動作,進行探究的學習方式。減少老師教,學生學的程式化教學。第三步學生與老師的合作進行練習。學生做著小孔雀動作來尋找大孔雀,讓學生完全融入美的意境中,產生出美的畫面。第四步完全掌握好動作后,要求學生與學生合作,在整齊有序的隊形上表演。這個過程既培養了孩子們的合作能力,又進一步加深師生感情,對作品的展現也體現了他們對歌曲情感的理解與情緒的表現。這樣一首歌就在學生們做游戲的過程中學會了,一節課的教學任務也順利完成了。孩子們在游戲的快樂中學習了音樂,加強了對音樂的興趣。
三、用形象的舞蹈動作幫助學生記憶歌詞?
在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年齡段低,歌曲的旋律非常簡單,能反復哼唱都無音準問題。但學習歌詞內容時卻屢屢犯錯。因為低段小朋友識字范圍有限,有好多生字不認識,更別說去理解歌曲大意,唱出歌曲的味道了。根據這種情況,我改變教學方法,律動就是一種很好的幫助學生記住歌詞內容的方式。在學唱歌曲時加入生動形象的舞蹈動作。歌詞的記憶就變得輕而易舉了。
例如:在教唱《我們把祖國愛在心窩》這首歌時1,它的歌詞中的幾個動詞特別難記。于是我就根據歌詞的內容編了幾個簡單的舞蹈動作.利用肢體語言協助學生記憶。如“大海把浪花捧在心窩”、“藍天把白云貼在心窩”,我設計了兩個不同的動作,學生很快就理解并記住了歌詞,而且還知道了“捧”和“托”兩個動作的肢體語言,學生當時興趣很濃,歌詞的記憶就在愉快的跳動中輕松搞定。
四、用即興的舞蹈培養學生創作能力
“學生的創造力是無限的!”在音樂教學中,我總愿意讓學生利用即興創作的舞蹈來感受、表現音樂,表現自己感受到的音樂形象、表達自己對音樂獨特的理解和感受。
在創編表演《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課時,為了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首先我播放了一段《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動畫視頻,接著,我問學生:洋娃娃是怎樣跳舞的?小熊又是怎樣跳的呢?洋娃娃和小熊在跳什么舞呢?孩子們討論后紛紛舉手,有的說在跳拍手舞,有的說跳拉丁舞,有的說在跳街舞,還有的說在跳健身操、廣場舞。我請了幾個女生和男生上臺展示,學生們的表演超出了我的想象,舞會上他們創編出了活潑多樣的舞蹈動作,跳出了自己的個性舞蹈,表現了他們的獨特感受。在后來的教學中,讓我更堅信,即興的舞蹈動作也能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
通過實踐,我們真切地感覺到在小學音樂課堂中,適時地融入舞蹈律動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的文化涵養,熏陶學生的個人魅力。有利于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創造力與欣賞審美。在今后的音樂教學中,還需要我們廣大音樂教師不斷學習充電,積極探索音樂課程與舞蹈教學的有機結合,真正有效地提高音樂教學質量,讓孩子們在音樂課堂中“手舞足蹈”、“不亦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