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爾德妮 畢重增
內容摘要:在當前社會背景下,留守兒童是一個面臨多重挑戰的群體。近年來,社會各界報道了一系列關于留守兒童的負面事件,人們對留守兒童現狀深入分析與思考,同時負面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留守兒童的成長壓力。事實上,并非所有留守兒童都是如報道般負面,更多的留守兒童堅強、樂觀。僅小部分留守兒童因成長中缺失父母關愛,自我心理疏導不夠,產生一些心理問題,同時留守兒童的學校教育也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本文針對留守兒童的學校教育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留守兒童 學校教育 心理輔導
學校教育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基地,是最重要的社會機構,幾乎與所有兒童、青少年存在聯系,它向學生布置重要的認知、社會和人際發展任務。學生在學校里接受指導,系統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社會規范、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并且在與他人相處時共同享受權利和分擔義務,獲得家庭以外的最初的生活經驗。對于家庭教育缺失的留守兒童,強化學校教育、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能夠讓留守兒童健康成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在他們成長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留守兒童的學校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教師、教學資源
教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教育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兒童步入學校后,知識、智力的開拓和發展,道德觀、人生觀、個性的形成都與教師的啟蒙和塑造密切相關,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精心培育的結果。不僅如此,教師對兒童的健康成長也有著重要作用。孩子視老師為榜樣,渴望獲得老師的關注。特別是留守兒童在缺乏父母關愛的情況下,自然就會想從老師那里獲得關心愛護。
可現實的情況是,農村地區教師趨于老齡化。如湖南省西南部新寧縣,全縣在職在崗農村中小學教師2744人,其中年齡在45歲以上者達2069人,占農村學校教師總數的75.4%[1]。這些老教師長期在條件艱苦的地區擔任教學工作,為農村教育事業奉獻了大半生,為我國的基礎教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嚴重的老齡化對未來農村教育帶來的影響卻不容小覷。教師年齡結構的老化往往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由于地區偏僻,信息閉塞,在職后又基本沒有機會參與系統培訓,導致老教師知識結構無法更新,對多媒體、計算機不能很好的使用,無法良好適應新形勢下的教育要求,教育思想滯后,教育效果不理想,嚴重影響了農村教育教學的發展。
在基礎教育的小學與初中階段,我國留守兒童的教育機會并沒有比其他兒童差,人人有飯吃,人人有書讀并不是一句口號。但留守兒童大多生活在農村偏遠地區,學校數量較少,且比較分散,這給留守兒童接受學校教育增加了空間上的困難。農村地區多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教育投入明顯不足,農村學校各種基礎設施滯后,師資力量不足,嚴重影響了教育質量,這對留守兒童的全面發展明顯不夠。
二.德育工作與心理輔導
留守兒童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但由此也帶來了一些成長的煩惱。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留守兒童的其他監護人更注重對留守兒童的物質生活和人身安全的管理,忽視對留守兒童心理、品行等問題的發現與教育。許多學校德育工作的投入明顯不足。因為家庭生活的特殊情況,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比較其他學生面臨更多的問題和困惑,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一方面由于教師沒有精力去為所有留守兒童提供全面的關心,另一方面受教師自身能力限制,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所以無法有效的為留守兒童提供關愛。
三.學業完成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農村留守兒童沒有接受或完成義務教育的人數有大約11萬。留守兒童還普遍存在上學晚的問題。由于受到農村經濟的制約,加之家庭教育環境特殊,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從小就需要承擔多于其他同齡兒童的家庭重擔,分散掉個人的一部分學習精力,導致農村社區大部分留守兒童的學業教育基本處于“放任自流”的局面,許多留守兒童不得不選擇輟學。并且,環境中傳播的信息對兒童的價值認知容易產生影響。一方面,成年人會傳達積極信息給孩子,讓其認識到學習知識的重要性。有些成年人在外打工,憑知識技能的高低決定收入,這種思想會促使留守兒童積極進步,勤奮學習。另一種情況卻是,一些成年人在城市打工的階段,從事的是體力勞動,他們認為沒有文化照樣可以掙錢,心中滋長著“讀書無用論”的思想,從而使“多讀書不如早點打工賺錢”的觀念在兒童中普遍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學習知識的重要性[2]。還有隨著青春期壓力和易感性的增加,有些學生開始遠離學校。減少輟學率可以降低與吸毒、意外懷孕和行為問題有關的風險。輟學往往不是突然發生或完全無法預測的。在輟學之前,學生往往會出現同伴關系改變,以及與學校關系疏遠等前兆。輟學的前兆還包括學業成績下降、曠課次數增加和藥物濫用等。
四.同伴交往
同伴關系對學齡青少年的發展來講是極為重要的,在學校中甚至超過了老師。同伴關系是兒童成長和走向社會的最主要的人際關系,在與同伴的日常交往中,同伴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兒童的價值觀、態度、能力。在學校里,同伴構成的環境對學生有最大、最直接的影響。
作為留守兒童交往最多、接觸最頻繁的群體,同伴群體成員最易成為兒童觀察和模仿的對象。留守兒童因父母外出而長期無法得到父母正確及時的引導,其價值觀的形成很大程度受到同伴群體內共同價值觀的影響。若留守兒童的同伴群體是積極向上的,那么他們更可能相互幫助,追求自己的理想目標。若同伴群體中傳播的是較為消極的觀念,則會對留守兒童產生負面影響。留守兒童因親子交往缺失,對同伴群體的依賴性更強,情感方面也會受到影響。因為群體中的人成長境遇相似,他們能夠相互理解。這一方面可以為留守兒童提供感情依靠,滿足兒童交往與成長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與同伴交流的經驗、技巧和父母的指導、幫助,一旦在同伴交往中遇到自身無法應對的困惑、問題或挫折,并且得不到及時解決和全面、正確的引導,積累起來就可能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形成不同種類的較為嚴重的同伴交往問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