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懷遠,廖躍華,楊麗英,丁立軍,張東衡
(上海健康醫學院醫療器械學院,上海,201318)
工程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的研究和探索一直是高等教育普遍關注的主題,也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之一。[1-2]而課程建設是高校人才技術應用能力培養過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環節,其對教學質量會產生直接影響。[3]“醫療產品導論”課程建設正是基于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以符合中國特色工程教育的“新體系”目標和新工科“交叉+融合”的內涵。[4]
醫療產品與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密切相關。醫療產品管理專業是上海健康醫學院(以下簡稱“我校”)于2018年新開設的本科專業,也是全國第一所高校創立的、為醫療產品整個行業培養和輸送具有技術基礎的管理人才的專業,其課程體系包括通識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及集中實踐課程,覆蓋醫學、工學、管理學、法學等學科。其中,“醫療產品導論”是醫療產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以技術應用為教學目標的醫工結合型通識核心課程,是針對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培養開設的。由于醫療產品管理專業是全國首創專業,“醫療產品導論”課程無論是標準、大綱還是教材上均處于空白狀態,因此,該課程建設刻不容緩,是為社會和行業培養醫療產品監管人才打好堅實基礎的必需課題。
針對課程在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現狀,“醫療產品導論”通識核心課程建設目標如下。
第一,以服務醫療產品行業為宗旨,基于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技能培養,摒棄重“學”輕“術”的課程設計思維,將理論、實踐有機融合,實現重知識、實基礎、寬視野的教學目標,為醫療產品行業培養醫工結合型、具有通識基礎的技術應用型人才打好基礎。
第二,通過課程建設與教學,使醫療產品管理專業學生具備醫療器械、藥品、康復器械等方面的知識和相關技術技能,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有助于完善學生的“技術+管理”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并形成醫療產品整體觀。
第三,根據應用型本科和崗位(群)任職要求的職業性、實踐性、開放性及遷移性的特點,以醫療產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切入點,結合“醫療產品導論”課程的教學目標,精心組織教學內容、注重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探索,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探究性、參與性與創造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科學精神和學習新技術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第四,使本課程具有完善的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圖文并茂的教材、理實一體的課程教學資料,并能以簡要的方式介紹醫療產品的定義、特點、技術、發展等內容,使其成為全國醫療產品管理專業具有引領作用的標桿課程。
我校在把握通識核心課程建設原則的基礎上,依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醫療產品行業相關企業建立了廣泛的聯系與合作,采取“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對課程建設思路和方案進行設計,精準定位課程教學目標,明確課程在專業相應崗位職業能力培養中的作用與任務,并將其提煉內化為課程在培養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方面的目標,共同構建理實結合的課程內容體系。
醫療產品是通過醫學手段治療疾病和挽救人們生命的相關物品,而“醫療產品導論”課程的內容主體就是醫療產品。基于醫療產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特色和“醫療產品導論”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課程應在醫學、工學、管理學和法學的復合知識結構培養方案框架下,以通俗簡要的方式(實例、圖片等)介紹醫療器械、藥品、康復器械三個模塊的相關內容。學生通過學習本課程,應具備完善的“技術+管理”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在形成醫療產品整體觀的前提下,充分理解現代醫療產品的技術特點與應用,為今后學習醫療產品管理等有關專業知識打好技術基礎,并成為醫療產品行業所需要的醫工結合型、具有醫療產品通識基礎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醫療產品導論”的課程目標是培養醫療產品管理專業學生的技術能力,其教學內容的組織原則是通識性、技術性、實用性。其中,通識性是指教學內容須覆蓋醫療產品,即包括醫療器械、藥品、康復器械等;技術性是指教學內容應使學生基本掌握醫療產品的相關技術;實用性是指教學內容無須追求深奧的理論和復雜的結構,而在于追求常用醫療產品的應用。
在上述原則下,教學內容必須讓學生掌握醫療產品的基本概念、類別、應用,熟悉常用醫療器械的技術特點、常見藥物的應用、康復器械的輔助技術等,了解醫療產品的相關原理、現狀與發展趨勢;學生的能力目標是具備常用醫療產品的選型與應用、自我學習與更新、技術資料獲取與處理的方法能力;學生的素質目標是形成現代醫藥的理念,加深理解醫療產品對我國醫學工程發展的重要作用,增強為人民健康服務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根據醫療產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及本課程教學內容的組織原則,“醫療產品導論”課程教學內容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醫療產品導論”課程內容安排
本課程教學隊伍由學校專職教師(4人)和企業兼職教師(2人)共同組成,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講師3名,校內外教師組成了本課程理實融合、專兼結合、教研并舉的教學隊伍。為了使課程教學緊跟行業技術發展,同時將“醫療產品導論”建設成理實一體、全國醫療產品管理專業的標桿課程,本課程教師團隊將進一步進行以下針對性建設。
第一,深刻領會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建設的精髓,在完善課程教學大綱、制訂課程標準中,貫徹通識教育理念,使整個教學隊伍堅定不移地堅持“新工科”建設意識。
第二,教授領銜與統籌課程建設項目,組建跨學院、跨學科、教齡有梯度的教學團隊,在編寫“醫療產品導論”教材、撰寫課程教案和具有不同層次的課程實踐教學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中積極溝通交流、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第三,努力培養中青年教師,通過理論結合實踐,利用課余時間,使中青年教師進入企業后能進一步熟悉醫療產品,為實施課程教學目標打好堅實基礎;通過集體備課、單元試講等手段,使中年教師盡快成長為課程組棟梁、青年教師成長為掌握教學技能的主體力量;通過“老—中—青”“傳、幫、帶”的形式鍛煉中青年教師,使他們掌握課程的內涵和精髓,熟知課程在專業中的地位,提升教學與技術研究能力。
總之,我校將通過教學隊伍建設,使本課程擁有一支有教學經驗、有教學水平、有實踐技能以及有研究能力的教師團隊,從而進一步提高課程團隊整體水平,確保“醫療產品導論”課程教學目標有效、高質地實現。
教學方法與手段關系到教學過程實施的成敗和教學效果的好壞。針對“醫療產品導論”課程的性質和目前學生的特點,我校利用數字化的學習環境,為學生的自主學習、開放式學習、實際情境下的學習提供良好的學習平臺,并通過虛擬型學習、資源型學習、交互式學習、共享式學習等多種方式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積極思考、開發學生潛力,實現了多元化教學、醫工結合的綜合能力培養模式。課程具體教學方法與手段建設如表2所示。

表2 “醫療產品導論”課程教學方法與手段
為了實現上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我校教師將應用如下現代教學技術。
(1)多媒體教學。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平臺,通過圖片、視頻、動畫等資料,實現聲情和圖文并茂、多感官刺激的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
(2)虛擬教學。教師利用數字化技術和虛擬技術,將概念性、過程性等理論知識轉化為動畫、虛擬場景等,實現更直觀、印象更深刻的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式和開放式學習的平臺。
(3)網絡教學。教師在教學時利用互聯網,不僅可以使學生能隨時隨地學習專業知識,實現師生相互溝通、答疑解惑、網上作業、課程評價、在線交流,還能了解行業發展動態和技術前沿,從而為學生提供不受時空限制的開放性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學生主動學習和自我學習的能動性。
課程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為提高學生學習“醫療產品導論”課程的興趣和學習效果,我校將在前期建設基礎上,不斷探索和推進課程改革,整合教學內容、優化理實教學資源、加強教材與教學環境建設、進一步改進完善教學方法與手段、強化素質教育,以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爭取將“醫療產品導論”通識核心課程打造成全國示范性標桿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