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將幼兒園課程與生活融合的教學策略,結合教學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及幼兒課程生活化存在師幼關系“師”為主導、忽視幼兒情感表達的不足,提出要傾聽幼兒聲音、避免給幼兒灌輸知識、寓生活于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幼兒園 課程與生活 融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A-0155-02
幼兒教育課程的生活化,就是在設計、組織、實施幼兒教育活動時,把幼兒教育與幼兒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幼兒園的生活教育與幼兒的成長息息相關。本文主要探索幼兒園生活化課程的深入程度、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策略,以便為教師更好地開展幼兒園教學活動提供借鑒。
一、問題的提出
教育與生活息息相關。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最好使學校成為兒童真正生活的地方,并從中獲得他感到高興和有意義的生活經驗。”幼兒園課程的實施是否能夠與幼兒的生活融為一體、教育是否以幼兒為主體、幼兒與幼師之間是否為平等對話關系等,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不可否認,幼兒園教育的確能夠讓小朋友學會遵守規則、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但是在觀摩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筆者也觀察到了一些問題。
案例1:老師在教授十以內數的概念時,加入了“比較多少”的教學,僅讓幼兒通過數手指或算一算貼在黑板上的磁貼計算結果。許多幼兒上課走神,課后還是無法理解,甚至有些幼兒對于數手指頭計算5-2=3表示十分困惑,他們也不懂為什么需要數手指算出結果。
教師在開展數學課前沒有讓幼兒了解“加”或“減”的概念,雖然用手指算數的方法對于幼兒來說具有實踐操作性,但他們不明白為什么教師突然要求算數,數學課程的插入與之前的游戲活動無法銜接,他們也不知道為什么要計算“加”或“減”,而且磁貼在視覺上無法吸引幼兒。
案例2:端午節到來之際,教師給孩子們講解端午節的來源、習俗,端午節是我國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但當孩子們問到屈原是誰的時候,教師只回答了“詩人”。孩子們臉上出現疑惑的表情,他們還是不明白為什么端午節是為這個詩人誕生,更不明白端午節習俗的由來。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想要幼兒從小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教師應查找多一些關于端午節的資料,或是自制教具,用形象的故事或游戲讓幼兒了解人們在端午節開展了哪些慶祝活動,知道屈原是誰,關于他的事跡是什么以及這個節日的意義,從而激發幼兒對傳統節日產生興趣。
案例3:教師給小朋友講故事,說到“英雄”時,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英雄是什么嗎?”“是保護我們的人”“是打敗敵人的人,(他們)很偉大”……師又問:“那你們認識的英雄有誰呢?”幼兒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幼兒所知道的答案都由一些空泛的文字灌輸而來,他們無法深入理解“英雄”的含義,教師給幼兒講述故事的時候只是告訴他們一個大概,由于缺少生活實踐,不能所見、所感,他們并不了解真正的英雄是怎么樣的,也不知道現實中怎樣的人被稱為英雄。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到當地革命紀念館看一看,“百聞不如一見”,親身在肅穆的氛圍感受“英雄”的含義,對于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和道德品質十分有益。
案例4:幼兒園樓梯間貼著安全小貼士“報警請撥110”,教師問小朋友遇到危險怎么辦,大家都知道要打110,但當問到他們撥通電話后要說什么、在很危急的情況下怎么說時,他們卻一無所知。
對此,教師可以參照一些國外幼兒園的做法,如在講解安全教育時,帶領他們去警察局進行實地參觀,了解整個報警的流程,訓練他們報警時應該報清自己的姓名、情況,牢記家庭住址及父母名字、聯系電話等。
二、幼兒課程生活化的不足
目前,我國幼兒園課程實踐中,實施的基本是課程目標模式,強調幼兒教育活動要有明確、具體的目標。當前幼兒教育的關注點是能否將教育目標“復制”到幼兒身上,強調“復制”的效果。這種課程的實施把幼兒教育程式化,把幼兒的生長變成呆板的、機械的變化,幼兒完全淪為幼兒園和課程的附屬品,將幼兒園課程的實施與幼兒日常生活完全隔絕開來。幼兒在幼兒園中的一日活動都是由教師主導,教師所傳授的內容是否具體、有趣生動,對于幼兒接受教育的程度十分關鍵。但由于幼兒課程目標模式化,教師無法根據幼兒的需要調整整個幼兒課程。幼兒課程生活化在實踐中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師幼關系中“師”為主導
當前,由于教師在年齡、知識儲備存在優勢,“教師是主導”的呼聲仍不可動搖,這種不平等的師幼關系給雙方的深入交往設置了一道無形的“屏障”。師幼關系應當是生活中“我—你”的關系,只有雙方在教育活動中關系平等,幼兒才敢與教師交流,提出自己的意見,教師從中了解到幼兒的情感需求,并根據幼兒的需要調整課程,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還有助于幼兒在生活中與他人建立一種平等交往的關系。
(二)幼兒園課程呈游戲特點,忽視幼兒情感表達
教師在活動中關注幼兒的學習困難、學習方式和表達交流情感少,關注紀律規則相對較多,園內關注幼兒情感交流的繪本也較少,圖書角的設置并不能給幼兒一個舒適的環境去細細品味書中的圖畫和文字。幼兒需要情感交流與表達,但幼兒園里允許幼兒與同伴、教師之間的交流時間較少,若是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情感交流的時間會更少。這樣不利于他們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將來與別人相處也會遇到更多的困難。
(三)教師對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準備不夠充分
當教師要傳授數的概念時,沒有把數學融進生活,而是讓幼兒憑空計算。幼兒學習以興趣為出發點,無法感知“計算”,因此會造成幼兒聽課質量不高、興趣怏怏。此外,對生活常識講解不夠細化,例如介紹“撥打110”時沒有細化到每一步,沒能讓幼兒理解整個操作流程。
三、教學建議
(一)傾聽幼兒的聲音
意大利瑞吉歐的方案教學,其課程生成源于兒童,源于他們的生活、興趣、探索、談話和爭論。教師傾聽并記錄這些內容,設置一個主題,然后由教師與兒童一起制訂活動的計劃和過程,在幼兒自然生活中促進他們的發展。教師要善于觀察兒童、參與兒童,兒童和教師之間互相學習,才能稱之為“真正的教育”。
(二)避免給幼兒灌輸知識
教師要引導幼兒學會自己探索、獨立思考,生活中的科學知識要靠他們從生活經驗和親自探索中得來。教師的作用最好是作為一個領導者指明研究目標、講述研究方法,讓幼兒自主選擇。在介紹一些幼兒不常見的東西時,最好能用教具或實物來展示,這樣的知識呈現才能讓幼兒印象深刻。
(三)寓生活于教育
教師可以利用各種重要節日、紀念日開展主題慶祝活動,使兒童有機會習得不同文化的新信息,還可以組織幼兒玩小超市之類的游戲,提高他們的算數能力及學習興趣。
總之,在幼兒園教育課程生活化中,教師要立足于兒童,最大程度地滿足幼兒的好奇、好想、好問和好動的需求,與生活緊密聯系,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知識,獲得多方面的鍛煉。
作者簡介:郭秋霖(1993— ),女,壯族,廣西欽州人,大學本科學歷,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課程與教育。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