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數民族音樂是我國音樂的重要組成內容。云南作為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多民族的音樂文化。本文以云南著名民族音樂《小河淌水》為例,對云南民族音樂的美學藝術審美特征進行分析,并提出分析觀點,希望對促進民族音樂的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云南民族音樂;美學藝術;審美特征
【中圖分類號】J528?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4-0042-01
【本文著錄格式】趙偉偉.云南民族音樂的美學藝術審美特征分析[J].北方音樂,2020,02(04):42,46.
一、云南省民族音樂
眾所周知,我國擁有56個民族,而云南省就擁有26個民族,稱為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當之無愧。在眾多民族的共同努力下,云南省的文化資源愈加豐富,并形成了云南地方特色的民族音樂和歌舞藝術。云南省位于我國的南部地帶,與眾多東南亞國家接壤,且地形較為復雜,故人文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云南省民族音樂類型多樣,且各具特色。云南省每個少數民族都十分擅長音樂和歌舞,據查閱資料得知,云南省的民族音樂和歌舞均處于全國前列。
民族音樂是對不同民族生活、文化和思維方式的體現。云南民族音樂在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后逐漸建立了與之相匹配的文化結構,不僅可以通過音樂抒發自身的情感,同時,音樂中蘊藏著民族信仰。云南民族音樂是對人們審美和情感的繼承和發展,人性光輝和人文精神十分濃厚,是少數民族群眾對生活和自然感悟的體現,也是傳統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云南民族音樂在民間流傳和發展,并在這個過程中對文化資源進行保留。
二、云南民族音樂的美學藝術審美特征——以《小河淌水》為例
(一)歌曲簡介
《小河淌水》是云南著名的民族音樂,最早起源于彌渡密祉鄉,是當地漢族居民的山歌,當地將這首歌稱為“調子”。在抗日戰爭結束后,著名音樂家尹宜公先生結合《放羊調》和《月亮出來亮汪汪》對其進行了重新編排,并確定了最終版。這首音樂通過刻畫和描述景色,對青年男女對愛情的追求進行表達,同時還使音樂的民族氣息得到了彰顯。這首音樂的旋律為羽調式,擁有十分舒緩和自由的節奏,節奏特點為回環起伏。此外,通過靈活運用自由綿長的音,增強了音樂的節奏變化幅度。在旋律方面,則利用基本音階構成了復樂段結構,其作用是提升音樂形象的鮮明程度。正是基于這些特點,使這首音樂備受推崇,被人們成為“東方小夜曲”,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云南民族音樂也隨之發展完善[1]。
(二)《小河淌水》民族音樂的美學藝術審美特征分析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得知,《小河淌水》這首民族音樂有兩個方面的人文內涵特征:一方面是具有滋生的土壤,究其原因,主要是這首音樂的產地擁有豐富的民歌資源;另一方面是云南省在經歷過抗日戰爭之后,點燃了民族音樂的熱情。一部優秀的音樂作品,必然蘊藏著十分深刻的人文內涵,這是民族音樂的價值觀點和靈魂。民族音樂從廣義上講就是人民群眾的音樂,這里所說的人民群眾多指勞動人民,民族音樂就如同一面鏡子,是對當時人民群眾生活情況的真實記錄和反映。《小河淌水》這首民族音樂保留了歌曲發源地的特色,比如在歌曲中存在當地的方言,且使用次數較為頻繁。方言的使用并沒有降低音樂的藝術審美價值,反而使這首音樂更具藝術價值,正所謂藝術來源于民間生活,通過對當地方言的合理使用,使音樂的情感和意境表達能力進一步提升。除此之外,《小河淌水》這首音樂的曲調起源同樣是民間,是對當地民族音樂曲調處理和總結后得到的結果,保留了民族音樂曲調的特點,賦予了這首歌曲民族音樂的美學藝術審美特征[2]。
(三)云南民族音樂的美學藝術審美特征分析
1.云南民族音樂的美學基礎
云南民族音樂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深受傳統美學思想的影響,是對云南社會形態和文化特征的體現。云南擁有眾多的藝術形式,云南民族音樂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找到了一條實現不同藝術風格融合且在創造、鑒賞和審美中發展的路徑,從而使民族音樂這種藝術形式更具魅力色彩,繼而創造了眾多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比如《小河淌水》《蝴蝶泉邊》等。通過分析和觀察云南民族音樂得知,其在發展過程中還吸收和借鑒了儒家藝術思想,并在音樂作品中實現了儒家藝術思想與美學思想的交流融合,最終成為了獨具云南多民族特色的民族音樂美學,為此,本文認為云南民族音樂藝術審美具有以下幾個特征:(1)云南民族音樂會受到禮儀宗教的約束,以和為貴、以禮待人是我國自古至今奉行的思想,故云南音樂也具有這種思想,借助音樂這個載體,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進行了重申;(2)基于哲學和倫理角度欣賞云南民族音樂,以《小河淌水》為例,這首歌曲借景抒情,表達了男女之間對愛情的渴望和追求,而歌曲產生的年代正值戰爭期間,人們會為了信仰和自由而戰,作者希望通過這首音樂作品,抒發自身對平等、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故站在哲學和理論角度欣賞云南民族音樂,可以產生不同的藝術審美理解[3]。
2.云南民族音樂在詞、曲和聲上的情感美學特征
詩歌的藝術性是大多數民族音樂都具備的特點,云南民族音樂也不例外,這一特點最明顯的表現就是音樂中所蘊藏的藝術情感,一般情況下,藝術情感會蘊藏在音樂作品中的曲和詞上。演唱者可以在演唱歌曲時將自身的情感與音樂作品相融合,推動情感因素朝著觀眾藝術感受方面發展。音樂之所以具有魅力,與其聲音和情感是分不開的,究其原因,主要是藝術魅力需要依靠聲音來傳達,對演唱者的唱功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唱功差的人可能不會在演唱流行歌曲和網絡歌曲時暴露缺點,但是在演唱民族歌曲時一定會出現問題。只有掌握正確的發聲技巧,才能更好地展現出民族音樂的魅力。而音樂內涵表現需要依靠情感,要求演唱者通過情感表現出民族音樂的情感內涵。云南現代民族音樂思想與古代對比而言,對西方美學的融入是最為顯著的特點。云南民族音樂在受到西方美學影響后,歌曲各個部分所蘊藏的情感美學,逐漸與世界審美標準保持一致,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1)詞情。民族音樂想要表達的情感目標就是詞情,音樂創作者對客觀事物的認知,是其主要的來源。音樂創造者會將自身的情感蘊藏在音樂作品之中,主要表現為用句方式和高低音的變化;(2)曲情。曲情屬于一種輔助手段,其作用為輔助情感的表達,比如和聲、節奏。創作者會在創作過程中,將情感變化融入其中,故歌曲節奏的變化也代表著情感的變化;(3)曲樂。這是少數民族表達表達情感的另一種方式,作曲者可以通過音符表達自身的情感,這樣的音樂才更具藝術審美價值并富有活力。民族音樂在創作過程中,需要結合音調和語言,才能使民族音樂作品的情感價值得以實現;(4)聲情。聲情是指借助人的聲音,曲情和詞情方能實現的一種情感表達形式,通過這種方式,促使音樂文本更好地轉化為情感力量。表演者應該對歌曲中的情感進行把握,只有這樣,才能完整演繹出歌曲中的情感。同時,還要基于美學繼續對民族音樂內容進行創作和完善,以實現最大化的藝術價值。
三、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云南民族音樂的美學藝術審美特征進行分析,認為云南民族音樂具有濃厚的美學藝術特征和地方民族特色,是我國民族聲樂的代表,體現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與此同時,還以云南著名民族歌曲《小河淌水》為例,研究了云南民族音樂的發展歷史和基礎,認為云南民族音樂是對當地人民群眾現實生活的寫照,源自于生活卻高于生活,具有較高的藝術審美價值,有助于促進現代音樂藝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錢康寧,邱健.歌潮樂浪匯交響——改革開放40年云南音樂發展回望[J].民族藝術研究,2019,32(3):58-70.
[2]石明燈.民族音樂教育與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實踐探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9(7):206-207.
[3]馬寶琳.云南高校音樂學專業的本土音樂文化傳承路徑[J].藝術評鑒,2019(7):89-92,68.
作者簡介:趙偉偉(1980—),女,漢族,山東省煙臺市,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