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高校音樂教育的蓬勃開展,音樂教育的許多功能也嶄露頭角,審美功能、娛樂功能、文化功能、德育功能、心理治愈功能等應有盡有。但其中最重要的當屬其“德育功能”。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源遠流長,由來已久,古代、近現代、當代的中國都可看到德育功能的影子,可見其重要性。本文從高校音樂教育的視角出發,就其德育功能展開探究,并就如何改進高校音樂教育、促進其各種德育功能全面實現給出具體的路徑。
【關鍵詞】高校;音樂教育;德育功能;改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3.3?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4-0113-02
【本文著錄格式】崔婷婷.高校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及改進路徑探究[J].北方音樂,2020,02(04):113-114.
高校音樂教育一般選取具有相當教育意義的音樂篇目或資料充當“教育素材”,這就必然意味著德育功能是其首先應實現的教育功能。音樂教育秉承了“素質教育”“生命教育”“德育美學觀”等理念,其衍生出的德育功能主要指向了凈化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為學生發展成為人格高尚、心理健康的新時期棟梁之才提供了寬而廣之平臺,搭建了穩而健的橋梁。
一、高校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
(一)“愛國情操培育”和“優秀健康人格塑造”
高校的教材所呈現的音樂篇目不是隨意、胡亂選擇的,而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將優秀的作品呈現出來,而且它們總是發人深思、令人潸然,且給人全新的啟迪教育意義。《黃河大合唱》對學生愛國情操的培育意義重大。該音樂作品在曲調上如泣如訴,既是對日本侵略者的極大控訴和憤恨,也是一種強力的愛國號召,激勵著人們不斷抗爭,不斷為國家自由、民族統一而努力。初次聽這首音樂,學生的感情僅僅停留在審美上,隨著音樂旋律和曲調的演繹,學生從單純的欣賞審美上逐漸上升到濃郁的愛國情感上。它點燃了學生澎湃的激情和昂揚的斗志,讓學生在多種復雜的情感中感受“愛國之情”的堅定;《祖國,慈祥的母親》同樣十分優秀,喚起了游子強烈的思想與愛國情感,強烈的愛國情感往往與不卑不亢、優秀健康的人格緊密相連。這些音樂作品讓學生愛國但不仇敵,憤恨但不自卑,充滿了滿滿的正能量。可見,“愛國情操培育”與“優秀健康人格塑造”的音樂功能實至名歸。
(二)“集體主義培育”和“團結協作風格樹立”
音樂是人類心靈語言的最美表達,音樂歌唱印證了歷史文明的發展,印證了民族文化的璀璨與豐富,折射了不同名族之間心連心、手牽手、共命運的決心與勇氣。如《愛我中華》便道出了民族團結一心、共同發展之意。在唱法上,不同的音樂篇目要求不同的唱法和演繹,或集體合唱或個人演唱(帶音樂伴奏)或載歌載舞。但無論是哪種音樂演繹方式,對團結協作、集體發揮等都具有一定的要求。特別是在高校的大學音樂課堂中,集體合唱演繹十分普遍。“音樂合唱”要求合唱者必須具有相對較強的音樂協調性和配合力。如果音準、音色、音量等三方面的協調度不夠,合唱就會給人一種敷衍了事、嘈雜混亂、嘰嘰喳喳的感覺,這便喪失了音樂本身的靈魂,其德育功能的實現便無從談起。因此,合唱音樂對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培育至關重要,同時在合唱中,學生們很容易樹立團結協作、共同進步的優良風格,這是毋庸置疑的。
(三)“審美情趣培育”和“各項能力全面發展”
音樂教育與其他教育一個顯著的不同點便是,它更加關注美的東西、善的東西、真的東西,并通過歌詞、曲調、旋律展現出來,對學生的審美產生強烈的震撼力,繼而循序漸進地培育學生獨特的審美情趣。音樂能蕩滌心靈污濁之物,給予心靈純正、澄澈的凈化,心靈得到凈化之后的學生,在面對假、惡、丑時便有了自身的看法,一則不去茍同,不去隨波;二則會去批判、去鞭笞、去改善。高尚的審美情操源于純凈的心靈,音樂的教育的德育功能在此方面的作用是不同忽視的;再者,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善于拿音樂來促進學生各項能力的全面發展。音樂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蘊,音樂教育便是在傳遞文化、滲透文化;音樂訓練對學生意志力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同時,對學生創新力、探究力也至關重要。在新時期,當代青年不僅要具備審美情趣,各種能力均要和諧發展,音樂的德育功能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上有著促進作用。
(四)“促進批判創新”和“培育自信健康風貌”
音樂教育的內容頗多,它不僅是單純的欣賞和學習,在欣賞中,還要做到會鑒賞、會發現、會探究、會創新。這是德育教育功能指向的一個方面,即“批判創新”的功能。首先,在音樂學習中,教師應指導學生理性看待音樂文本內容,教會學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內容與思想,形成先感性再理性的音樂學習觀;其次,去鼓勵、去引導大學生在學習中的“音樂創新”。這并不是易事,從歌詞的創新、到旋律、曲調的優化,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過程,需要有足夠的意志力和堅持力;再者,音樂表演需要學生具備不畏懼、從容不迫、落落大方的自信表演素質,怯場、自卑的人是難以勝任音樂舞臺演出任務的。在唱、演的音樂實踐學習中,很多學生逐漸樹立了自信健康的生活風貌,這對其以后人生的道路的選擇與實踐具有重要作用。音樂教育是一把鑰匙,它不僅能打開通往學校之門,也能打開通往社會之門,完善的音樂教育活動將德育功能發揮出來,學生所得到的受益將指引著其走向更廣闊的社會天地、更輝煌的奇跡人生。
二、改進高校音樂教育,促進德育功能實現的可行路徑
(一)優化音樂教育教學理念,重點凸顯音樂德育功能
“理念”是“行為”的有效指導,正所謂“行為尚止,理念先行”。對于高校而言,音樂教育同樣如此。何種的音樂教育理念,才能推動各種德育功能一一登場并巧妙實現呢?這值得關注,也值得高校以及其所對應音樂教師的思考與研究。音樂教育是知識傳播的主要路徑,能傳播關于音樂領域的理論與技能知識,但它的功能不僅限于此,還包括其他,其中,德育功能便是其一,它在課堂上雖十分內隱,但在教育理念上應尤為凸顯。因此,教師的音樂教學理念應打破常規,不再思維定式,而是將以“重愛國、塑身心、提審美、促發展、強能力、健情操、駐自信”等諸多德育功能為代表的德育理念置于教學的首位,使音樂教育理念與時俱進,凸顯德育功能的特色。有了理念的指導,教學實踐的開展便有了指導、有了方向、有了目標。誠然,國內的教育理念雖用起來“得心應手”,但音樂教育也應走出國門去呼吸新鮮空氣,借鑒外國先進理念,讓德育功能更好體現,如“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便值得借鑒。
(二)創新音樂課程教學設計,設置中巧滲透德育功能
要想凸顯德育功能,音樂課程在設置與設計上也應有所傾斜,將始終重視“音樂知識”“音樂技巧”的課程向重視“德育功能滲透”方面轉變,做到“三管齊下,協同發展”。音樂教育理應提升音樂素養,但不僅僅如此,隨著音樂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各種教育目標相繼出現,這對教學課程設置來說是一大挑戰。而為了迎合德育功能的實現,課程教學設置應如何鋪設呢?要遵循“理論”“實踐”“德育”的原則,將音樂實踐課的比重相應地增大。在課堂上,理論課的比重總是占據絕對的優勢,而實踐課少之又少,德育功能的凸顯除了在理論上細細地滲透、說教,更重要的是為學生開辟獲取多元德育素養的實踐平臺,讓學生有更多的平臺去培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健康人格、自信風格等。說到實踐課,最有效的實踐便是“音樂舞臺合唱”,這是有條件、有必要的。這種音樂實踐對學生各項能力、素養是一個綜合的培養、綜合的鍛煉。高校應重視課程設置,并配合教師提供給學生機會。
(三)內容與方法要與時俱進,促進音樂德育功能實現
在德育功能的指引下,對于高校而言,音樂教育的內容也要推陳出新,不能再陳舊無味。如何做到與時俱進,呈現給學生更多優秀的音樂作品,滌蕩心靈、陶冶情操呢?應注意以下方面:一是音樂內容慎重選擇。要依據當代青年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習需求、個性發展、文化層次、音樂修養、生活經驗等,選擇適合他們的作品,讓他們樂于接觸,甘愿去學;二是,音樂內容要積極向上、樂觀自信,有蓬勃朝氣;三是音樂內容要具有啟迪教育性,能讓學生從中獲取社會責任感、義務感和科學價值觀。在教學方法上,也要做到與時俱進。要巧用多種方法活躍課堂氛圍,如各種音樂演出、音樂互動游戲、音樂話劇表演等。除此之外,還可引入“音樂健康療法”的教學法,即讓學生們在一起傾聽美妙的音樂,讓學生感情更為細膩,讓污濁一掃而空,接著呈現美的情、美的意蘊。再者,對學生進行器樂的訓練也是“健康療法”的途徑之一。器樂能發出美妙的旋律,有象征意義,對德育功能的實現十分重要。
(四)音樂教師應提升自身能力,促進德育功能巧實現
“音樂教師”在整個音樂教育中的作用是無人能及的,其角色也是不可替代的。對學生進行音樂德育滲透,如果缺失了教師的作用,便失去了方向,失去了指導,失去了智慧性與高效性。那么,音樂德育滲透便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低效性可想而知。當然,優秀的教師之于“德育滲透,功能展示”事半功倍,但素質較低的教師會讓德育止步不前,更甚至適得其反。鑒于此,音樂教師提升德育素質,并強化與之相關的教學技巧、能力顯得勢在必行。首先,高校應創造機會,讓教師去培訓、去進修。該培訓哪些內容呢?德育意識要喚醒,德育能力要提升,這是最基本的目標。具體而言,就是教師的情感、職業道德、思想政治、德育理論、德育教學技能等。這些內容龐大復雜,不可在短時間內習得,高校要注重引導,并將培訓納入教師考核之中,進行適當鼓勵;其次,教師自身應主動自學、主動吸取新知識、獲得新能力,以迎合時代發展對音樂教師的“德育”要求;要秉承孜孜以求、不懈努力、艱苦奮斗之心,誓要全面提升自我。
綜上所述,在高中音樂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實現是猶如一張緩慢展開的畫卷,一切美景盡收眼底,但展開的過程是往往是困難而值得期待的。對于高校以及高校音樂教師來說,要明確,音樂教育中各式各樣的德育功能璀璨綻放,外顯或內隱于音樂教育中,不能忽視也不能忽略。要改建教學理念、方法、內容,也要提升音樂教師能力與素質,使其在組織與展現音樂課堂中游刃有余、得心應手,將德育的功能體現得淋漓盡致,才能讓學生大受裨益。
參考文獻
[1]廉明.高校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及改進路徑[D].西北大學,2012.
[2]詹芳.高中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其實現路徑[D].湖南師范大學,2012.
[3]徐端倪.音樂藝術在高校學生中的德育功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6.
[4]趙若希.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發揮德育功能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4.
[5]王怡.普通高校藝術教育效率問題及其改善路徑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14.
作者簡介:崔婷婷(1981—),女,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理論研究,中國傳統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