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星
摘 要:空間認知能力是個體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基礎,科學地把握其發展的關鍵期并順勢培養意義重大。本文在梳理以往相關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分析并總結了幼兒空間認知發展的年齡特點與規律。同時,為家長與教師提供兼具創新性與可行性的教育建議,促進其思維、語言等各方面能力的協同發展。
關鍵詞:幼兒;空間認知;方位概念;培養方法
空間認知能力是一個較為廣泛的系統,既包括個體對大小、形狀、序列等概念的理解和運用,也包括對物體位置關系的識別和判斷。《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提出幼兒應該積累空間方位識別的經驗以及運用空間方位經驗解決問題等發展目標。因此,正確、客觀地了解幼兒空間認知能力的發展趨勢與特點,科學、有效地加以引導和培養是學前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1 幼兒空間認知發展的影響因素
1.1 思維發展階段
空間認知作為智力的組成部分,與個體的思維發展緊密相關。起初,心理學家認為思維起源于動作。嬰兒從出生開始依靠自身動作探索外部世界,在主體與客體的互動之中發展思維。幼兒在早期形成的動作圖式的基礎上通過語言、模仿、想象等過程發展出符號化的表征圖式,但這些表征仍然需要借助具體表象。隨著語言能力的發展,幼兒開始將表征與語言聯結,但尚不能達到概括事物本質特征的水平,也無法形成抽象的空間概念。同時,前運算階段的幼兒思維具有不可逆性,只能從一個角度或方面認識事物。例如,幼兒只能單向地認識正方形與長方形,不能理解正方形可以被拉長轉變為長方形。因此,幼兒的空間認知能力會隨其思維發展呈現階段性的年齡特征。
1.2 自我意識分化水平
在個體認知發展的歷程中,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先主體,后客體,再到兩者相互協調。具體而言,嬰兒最初是以自我為中心來觀察這個世界的,只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不能理解自己看到的事物可能與他人存在不同。例如,幼兒在捉迷藏時將自己的頭蒙住,以為自己看不到了別人就一樣看不到自己了。因此,個體空間方位認知的發展與幼兒的自我意識分化水平關聯緊密。幼兒方位認知的基本發展趨勢:3歲能初步辨認上下;4歲幼兒辨認前后;5-6歲開始意識到自己視角與他人視角可能存在差異但仍然具有明顯的自我中性性;6-7歲對自我中心與客體中心的協調能力尚未發展完善;8-9歲以后才能比較準確地區分自己視角與他人視角下物體方位的差異。隨著后續實驗范式的改進可以發現幼兒在空間認知中主客體分化的發生年齡有明顯的提前。這提示家長和教師要意識到幼兒期是個體空間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需要更加科學、有效地訓練和培養。
1.3 參考框架的選擇
物體的空間方位時總要借助一定的參考框架來確定。參考框架通常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否以認知主體作為參照物分為自我中心參照系和客體中心參照系;二是“參考框架理論”所提出的內在參照系、相對參照系和絕對參照系,分別利用周圍環境固定的地標物(建筑物等)、觀察者自身、經緯坐標系中“東、南、西、北”作為參照物。由此便可以解釋幼兒對于 “前后”、“左右”的理解總是晚于“上下”,因為方位本身默認依賴的參照系是不同的:“上下”通常以極點為參照物,這種標準具有固定性;而“前后”和“左右”的參照物都具有相對性,會受到幼兒自身移動的影響。
2 創新性培養方法
2.1 創設高效教學情境
心理學研究者曾就不同類型的學習情境對幼兒空間認知能力的促進作用展開實驗研究。結果發現,同伴學習效果明顯優于兒童-成人之間的空間學習。因此,教師可以創設同伴匹配的教學情境,即讓小朋友們兩兩結對,互相演示,充分發揮觀察學習的作用,有助于幼兒更加真實、深刻地感受到自己與對面小伙伴的方位差異,促進其理解空間方位的相對性。
2.2 重點講授易混內容
在幼兒空間認知能力的培養過程中,還需要重視幼兒所學材料本身的特點,對容易混淆的內容要有所側重。研究曾發現幼兒的對不同學習材料的空間認知過程有明顯差異,幼兒對互為對稱或鏡像關系的材料成績更差,并且年齡越低的幼兒越容易出現識別錯誤。例如,在學習漢語拼音時,幼兒對b、d、p的識記與使用相較于其他字母掌握得更慢。因此,對于此類幼兒容易混淆的學習內容,家長與老師要更加細致、耐心地講解,重點強調差異性,增強訓練,加深記憶。
2.3 巧妙選擇教學用具
年齡越低的幼兒注意力維持時間越短、言語理解水平越低,因此,要盡量選擇顏色鮮艷、具體形象、便于幼兒操作和體驗的教具。立體模型相較于平面圖形更有利于促進幼兒對于運動物體的空間認知能力的發。除了常用的幾何積木等,繪本也能有效促進幼兒空間方位認知的發展。建議家長和教師挑選空間認知題材的繪本,利用繪本故事中的人物視角讓幼兒理解參照系的重要作用,促進幼兒空間認知中的主客分離。
2.4 家園合作協同助力
日常生活中,家長應注重幼兒的自我體驗,利用穿衣服、穿鞋子的過程,訓練幼兒區分自己的左右手、左右腳。在幼兒每次能夠做出正確判斷后,及時給予強化,如口頭表揚、代幣獎勵等,幫助其將具體的事物與抽象的空間方位概念形成聯結。同時,在幼兒園內,團體操表演是空間方位教學的有效途徑。在團體操表演過程中通常涉及動作或隊形變化,可以很好地鍛煉幼兒確定位置、辨別方向的空間能力。
幼兒空間認知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緩慢積累的過程。因此,家長和教師不能以成人標準要求幼兒,要正確看待幼兒自身發展的獨特性和階段性。同時,家長與幼兒教師應就幼兒的行為表現、發展水平等問題及時溝通,共同促進幼兒空間認知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Piaget,Jean.The Psychology of Intelligence and Education[J].Childhood Education,42(9):528-528.
[2]劉長城,張向東.皮亞杰兒童認知發展理論及對當代教育的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03,(1):45-46.
[3]侯巖,葉平枝.學前兒童空間認識能力發展的實驗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2.(02):3-9.
[4]田學紅,方格,方富熹.4-6歲幼對有關方位介詞的認知發展研究[J].心理科學,2001,24(1):114-115.
[5]Frick A ,Newcombe N S.Young Children's Perception of Diagrammatic Representations[J].Spatial cognition and computation,2015,15(4):227-245.
[6]Levinson S C ,Kita S ,Haun D B M ,et al.Returning the tables: language affects spatial reasoning[J].2002,84(2):155-188.
[7]None.Frames‐of‐reference update: unifying the cross‐disciplinary study of space (levinsons spa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Current Anthropology[J].2004,45(4):561-562.
[8]徐彩華,李輝.社會認知沖突在五歲兒童左右概念發展中作用的實驗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2,8(1):17-23.
[9]Twohig B T.Letter Directionality Test,Word Directionality Test,and Sentence Directionality Test.[J].Educational Research,1972:12.
[10]張靜.運用繪本促進大班幼兒空間方位認知發展的實驗研究[D].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