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柯達伊音樂教學法因其先進的教育理念在當前的音樂教育中應用廣泛,事實證明,柯達伊音樂教學法對于鍛煉人的基礎音樂能力有著良好的效果。節奏是音樂學習者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能力,如何在小學低年級的音樂基礎教學中借鑒柯達伊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節奏能力值得音樂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的進行思考。
【關鍵詞】柯達伊;節奏;音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13.3?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5-0143-01
【本文著錄格式】蔡麗珺.節奏能力在低年級音樂教學中的培養——運用柯達伊音樂教學法的實踐與研究[J].北方音樂,2020,03(05):143,147.
在音樂作品中,旋律與節奏缺一不可,如果說旋律是音樂的血肉,那么節奏就是音樂的骨架,節奏混亂的音樂無法表達出音樂家真正的思想和情感。在低年級音樂教學中,相比起旋律,音樂節奏更能吸引孩子們的興趣。柯達伊音樂教學法指出,兒童音樂教育中,節奏是主要方面,教育者要注重音樂節奏教學并強化學生的感知、記憶、多聲部的協調配合等能力。
一、利用游戲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基礎節奏感
柯達伊音樂教育理念弱化了音樂教育的教育性,主張讓孩子將學習音樂的過程視為一種樂趣和享受,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主觀能動性。在低年級音樂教學活動中,老師設計一系列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們參與到游戲過程中,感受音樂的樂趣,通過游戲感受音樂的節奏,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欲望,使音樂成為學生終身的興趣。
(一)建立穩定的節拍感
兒童的節奏感培養,首先是穩定節拍的訓練。通過游戲活動,能夠刺激兒童建立穩定的節拍體驗,并在這種規律的節拍中逐漸掌握節奏感。在教學中可以以踏步、走路、拍手、拍腿、演奏打擊樂器等做穩定節拍,讓兒童知道規律的運動的感覺。練習可以先從最簡單的踏步開始,配合聽覺上的感受,建立穩定的節拍感后再滲透休止符、停頓等。在教學《玩具兵進行曲》時,可以結合具體的情境進行啟發性教學,用踏步在音樂主題中培養孩子穩定的節拍感,模仿神奇的玩具兵巡邏場景,當號角聲響起,原地停頓聆聽集結號的聲音。有趣的情景結合節拍的聆聽,培養學生的基本的節拍感受,為理解、掌握休止符奠定了基礎。
(二)感知節拍與節奏
當低年級學生能夠獨立伴隨歌曲、歌謠表演穩定的節拍之后,就可以逐漸地意識到節奏。
通過簡單、直觀的圖片,表現出不同的節奏時值,使節奏因素具有視覺形象,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節奏之間的關系。例如設計爸爸的大靴子和寶寶的小靴子表現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孩子們都知道大人和小孩一起走路時,大人的腳大鞋大,走路相對慢。孩子的腳小鞋小,走路相對較快,這就更好地理解了慢的步子是爸爸的,小的步子是寶寶的,孩子走兩步才能趕上爸爸的一大步。在穩定節拍下,通過跺腳與拍手的不同聲響,表現不同的節奏。
利用象聲詞和動作幫助學生感受節奏的不同與疊加。在低年級用不同的節奏疊加是培養學生合聲感受的重要部分。例如在《火車來啦》中,教學可以設計蹲的動作,用力拉繩子,表現二分音符“wu-”;模擬車輪律動,表現四分音符“hong long”;雙手胸前交替滾動,表現八分音符“ka? cha? ?ka? cha”,在教學中,通過火車游戲培養學生愉快的體驗,通過層層的疊加,也使學生從自己的活動中理解感受節拍與節奏的區別,逐漸建立節奏感覺。
二、利用熟悉的童謠、樂器進行節奏訓練,初步建立合唱、合奏意識
(一)利用兒歌進行合唱節奏能力的培養
輪唱。在教學中,讓學生有節奏的朗誦兒歌是輪唱訓練的基礎。比如在學習《兩只老虎》時,可以先讓學生跟著穩定節拍,朗誦兒歌,鞏固節奏以后進行分組,進行輪唱活動。
合唱。學生學會了輪唱的方式以后,可以提高教學難度,進入合唱的節奏鋪墊。例如利用《兩只老虎》的結束音“d? s? ?d”,八分音符與四分音符的結合,做為穩定的節拍,進行頑固伴奏的訓練。將學生為成三個小組,一組做頑固伴奏,一組演唱第一聲部,另一組進行第二聲部的輪唱。利用學生熟悉的兒歌,建立學生的節奏感,通過頑固伴奏和輪唱,節奏的重復、變化、重疊,為以后的合唱能力做好鋪墊。
(二)通過節奏記憶培養學生的節奏能力。
節奏記憶是柯達伊音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方面,節奏記憶不僅能建立學生穩定的節拍感,同時能培養學生對節奏的記憶,在此基礎上還可以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在教學《可愛的小象》中,四個樂句的節奏,可以通過符干標記法展示,,學生用節奏音節朗讀“ta ta │ta? ta │ ti lili ti ti│ ta ta‖”,完整的掌握歌曲節奏后,代入歌詞進行節奏朗讀,從擦除一小節的節奏入手,要求學生能根據記憶中的節奏,準確地讀出歌詞的節奏,擦除更多的小節,培養學生的節奏記憶能力。也可以根據學生自己的喜好,再擦除的小節處,編創不同的節奏,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三)結合樂器表現不同的節奏。
通過樂器的不用音色,能幫助學生從聽覺上分辨不同的節奏。例如重音變換的練習。教師寫下一個八分音符的節奏,“ti ti ti ti”這個節奏看似簡單,但是單一的節奏型極大的考驗學生節拍的穩定性和準確性,因為學生在集體拍擊時,容易出現速度越來越快的現象,在拍擊時可用另一種樂器在第一拍突出節拍的重音ti ti ti ti,從而穩定和統一學生的節奏。用統一的樂器重音,能幫助學生穩定節拍。在此基礎上可以進行變換重音的趣味練習,挑戰學生的節奏能力,將重音進行變化ti ti ti ti或ti ti ti ti,經過練習以后,分小組同時表現這兩種不同重音的節奏,使練習更豐富,更有趣味性,挑戰學生的節奏能力。
三、創作節奏,培養興編創能力
通過啟發教學鼓勵學生進行簡單的節奏創作,這能夠讓學生更深入的掌握音樂的節奏規律,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但是節奏創作要考慮到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創作要求要符合學生的能力,使學生保持音樂創作的熱情。在低年級可以運用幾種節奏創作方式。
節奏模仿。老師提前準備好一段節奏,在課堂上展示出來,然后讓學生通過拍手的方式模仿這段節奏,讓幾個節奏感好的學生即興表演一組節奏,之后讓其他學生進行模仿,在模仿過程中要顯示出重音或強弱變化。
節奏型換位創編。使用節奏卡展示節奏型,讓學生根據節奏一邊讀一邊拍,進行簡單的節奏換位創編,并任意組合拍奏,比比誰的更有創意。
節奏卡農。安排一個穩定的節拍,師自由創作節奏,生空一小節進行卡農。對于學生來說這是具有相當難度的練習,練習過程中學生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培養學生的音樂記憶能力、節奏感受力。
即興伴奏。在學生有了一定的節奏編創能力后,在歌曲教學中,可以給學生更多的空間,自由即興編創,為歌曲配上伴奏。
正如柯達伊的教育理念所表達的“小孩子從他們的經驗中理解是最好的,因此,想要學好音樂,就要讓孩子們參與音樂中,所以在教學中,音樂老師要通過豐富多樣的形式培養學生的音樂能力,尤其是音樂學習能力。在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同時,讓學生逐步樹立集體觀念,培養人與人之間的默契配合培養,使學生能夠更順利地參與到合唱、合奏活動中。
參考文獻
[1]洛伊斯.喬克西[加].柯達伊教學法[M].北京:中央音樂出版社,2008.
[2]楊立梅,柯達伊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