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肖邦《B大調夜曲》op32.no.1為研究對象,對這首夜曲曲式結構進行簡要的闡述及進行和聲分析。這是一部打破傳統夜曲曲式結構的作品,集合了肖邦對音樂創新的智慧,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關鍵詞】肖邦;B大調夜曲;和聲;曲式結構
【中圖分類號】J65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4-0243-02
【本文著錄格式】戴云靜.肖邦B大調夜曲op.32 no.1的和聲與曲式分析[J].北方音樂,2020,02(04):243,245.
引言
在肖邦眾多的夜曲作品中,《B大調夜曲》(op.32 no.1)這首夜曲不為人們所知。由于歷史資料記載較少,有關研究此曲的資料也不多,整體結構又較為特殊,同時演奏這首樂曲的演奏者、鋼琴家屈指可數。所以,本文將對這首鮮為人知的樂曲做一個和聲、曲式結構和風格等大致的分析,為演奏者和研究者們提供一個簡單粗略的參考。
一、作者簡介以及創作背景
(一)作者簡介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是19世紀波蘭作曲家、鋼琴家。
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蘭,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鋼琴家的身份在歐洲巡演。后因華沙起義失敗而定居巴黎,從事教學和創作。1849年,肖邦因肺結核逝世于巴黎。
肖邦創作有200多首作品,除17首歌曲、大提琴曲、鋼琴三重奏是鋼琴與人聲或其他樂器結合外,其余全部都是鋼琴曲,包括3首奏鳴曲、4首敘事曲、4首諧謔曲、4首即興曲以及24首前奏曲、21首夜曲、27首練習曲、19首波蘭舞曲、17首圓舞曲、58首瑪祖卡、2首幻想曲等。他在這一領域達到了浪漫主義的最高成就,是歷史上最有創造力的作曲家之一。
(二)創作背景
肖邦的《B大調夜曲》(op.32 no.1)創作年代不詳,出版于1837年12月。1835年,肖邦在德國認識了一位名叫瑪利亞的小姐,他們互相傾慕對方的才華,兩個人都陷入了熱戀中,可他們的戀情不被瑪利亞的家人看好,認為肖邦食不果腹,門不當戶不對。所以,他們幾年的戀情由于家人的反對開始冷卻了,肖邦曾想再作努力等待時機,然而這個時機卻始終沒來。和瑪利亞愛情的失敗是肖邦生活和創作道路上的一個里程碑,隨即肖邦寫出了這首夜曲。
二、作品分析
肖邦的《B大調夜曲》(op.32 no.1)整首曲子都是遵循著傳統的功能進行,但是又將細微的創新一點點滲透到原有的結構當中。這個作品從某種意義上推翻了原先夜曲作為小型獨奏體裁,而增加了許多意外、阻礙、轉調甚至是義無反顧地遠離起點的寫法。
肖邦的《B大調夜曲》(op.32 no.1)是復二·三部曲式。這種曲式結構與單二部、單三部曲式的構造情形相似,當復二部曲式的B部反復,并且在反復過程中發生結構規模的改變,導致第二遍的B部必須重寫,便構成由反復演變出來的第三部。
結構圖如下:
(一)呈示部(1-20)
呈示部結構為單三部曲式分為:A-B-A
(1)A段(1-8)由兩個樂句組成,每個樂句四個小節。整個A部的材料由1-2小節的動機發展而成,運用了三連音、五連音。低聲部的由屬持續音構成持續了四個小節,調性為B大調,和聲上運用了離調和弦(DTⅢ/D7),增強了樂曲的戲劇感,終止式為s-D7-t,結束在小主和弦上,借用了b小調的主和弦。
(2)B段(9-12)由四個小節組成,引用了A段的材料,旋律發生了改變,采用了四個聲部的旋律,與A段兩個聲部的旋律形成對比,這里有一點復調的味道,借用了巴洛克風格音樂,并且運用了屬持續音,強調B大調的,調性終止式為D7-T。
(3)A段(13-20)是變化再現A段,運用了三十二分音符,增加了樂曲的動力性和積極性。終止式為S-D7-T完滿終止。
(4)整個呈示部中的單三中僅以樂句形式示人,只是兩段半結構的小單三曲式。材料上展示了優美抒情的音樂風格,右手的旋律輕快優美,左手的織體采用連續的八分音符與右手的旋律相輔相成,整個曲式結構方整,B段的結構較短,與傳統的單三部曲式相比短小了很多。
(二)展開部(21-66)
展開部的曲式結構為單二部曲式加復奏。展開部中含有A部B段材料的擴充再現,仿佛是被放大了的再現單二部曲式。
(1)C段(21-31)由11個小節組成,結構非方整。從材料上看,C段中含有A段的材料的影子但并不完全相同,左手伴奏織體是引用了A部材料,使用了連續八分音符分解和弦,右手運用較多的八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整體看來有四個聲部。演奏時應該注意力度記號的處理。調性為屬調#F調上→#g,從大調轉到了小調,這樣情感色彩發生了變化,產生“夜色中的傷感”之感。和聲上運用了D7-T兩次反復,還有阻礙終止(TSⅥ、D\DTⅢ、DTⅢ)。在第26小節,轉到了#g小調,終止式為S-D7-T。
(2)B段(32-41)有10個小節,結構非方整。這里材料運用非常考究,是[A]部B段的擴充,這里以B段材料的出現作為發展結構(新的調性布局及新結構規模)。和聲上運用#g小調的屬持續音,調性由#g小調在轉到了B大調(第15小節)上,轉到B大調后,由s-D7后運用了意外進行(D\sⅡ-DD7-D7),最后在終止式sⅡ-K46-D7-T完滿結束。整段展現出了憂郁轉向明亮的音樂性格,右手連貫的旋律與左手分解和弦織體的搭配抒發了夜色寧靜的美感。
(3)C段(42-52)這里完全再現前面的C段。
(4)B段(53-66)這是第三次B段材料的出現,在這里前七小節是完全再現B段材料的。60小節后突然轉向了主調的小調式,61小節有B大調的終止式(sⅡ-K46-D7),62小節突然轉向b小調的TSⅥ級和弦進行阻礙終止,64小節出現了同名大小調的兩個K64和弦并置,最終轉入柔板速度,堅定地停留在b小調t和弦上。
三、總結
整首樂曲都充滿了肖邦浪漫主義的風格,兩樂段的結構實際上也是為肖邦這種構思服務的。如果是傳統的三段式結構一定會產生ABA的穩固結構。肖邦用利用利都奈羅的方式取消了ABA,換成AB進一步瓦解了樂曲穩固的外框架。所以,這種復二·三部曲式并不常見,這首夜曲是不多見的典型的代表,三次B段材料的遞增發展,形成AC材料不變結構的動靜呼應關系。
參考文獻
[1]范乃信.曲式分析進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田可文.中西方音樂史[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3]肖邦.夜曲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4]斯波索賓.和聲學教程上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戴云靜(1995—),女,漢族,江西吉安人,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和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