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山
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的縱深發展,著眼于教師本土化培養的教育培訓活動也漸成系列。初中數學教師的教育培訓,既要與時代的教育要求接軌,又要立足于本土化特色,文章從當地、本校的實際情況出發,以充足的資源加持、以“七課”為中心,結合學科特點,探討科學、合理、高效的骨干新教師個性化培養路徑,促進教師個人的專業化成長。
關鍵詞:本土化;初中教師;骨干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2-01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6-0126-01
一、邊教邊學,自我提升
初中數學教師的進修培訓多是封閉式的,即把教師群體帶入一個特定的環境,通過理論性講座、聽課參觀、信息技術學習等途徑來強化教師的專業能力,對日常教學進行查漏補缺。這樣的培訓一般設置為一周到兩周的時間,雖然提供了充足條件讓教師們抽離日常教學,全方位地審視自身的專業素養,但是不能與學生們及時接觸,準確反饋教學信息,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尤其是初中數學學科系統性強、知識點復雜,教師最好能夠與學生同進步、共成長。
九年級學生一般都面臨著中考的壓力,教師通過進一步的進修培訓來提升教學效率,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總復習當然是可取的。但是基于骨干教師這一培養目標,教師更應該把重心放到日常教學當中去,只有學生的基礎學習得到了保障,教師才能有時間和精力進行自主化的提升,如觀摩優秀課程、閱讀教學理論書籍等。如果確有必要去進行集中性的進修培訓,那么教師可以按照個人意愿在休息日參與這類活動。當然,如果教有余力,能夠邊教邊學,在教學中不斷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使得數學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也值得考慮。有時候教師培訓的項目設置得較為花哨,看似能學到許多東西,但大多數都是理論的堆砌,虛多實少,反而不利于教師吸取有益知識,畢竟每位教師所面對的教學問題也是不同的。因此,基于日常教學實踐來邊教邊學,是培養本土化骨干新教師的優勢策略。教師要結合“七課”來科學安排初中數學教學的各項進度,進而能夠達成教學時間與自主提升時間的協調,為個人成長提供更多助力。
二、外力助推,創新培養
教師的自主學習意識是其走向骨干教師的內在驅動力,但為了進一步增強這一培養模式的完善性和體系性,教師也可以聯合起來組成互助監督小組,對日常教學工作和自我提升情況進行合理化評價,定時檢查、查漏補缺。以閱讀書目為例,初中數學教研組可以組織讀書交流活動,以各學段為基本單位,閱讀不同的書目,并撰寫讀書習得或報告,在每月的初中數學教師專業化發展教研會上進行展示和評比。這種工作方式能夠進一步拉近教師之間的距離,而且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方式更利于積累經驗,在其他教師的關注和監督下,教師能更好地處理自身的教學工作。
立足本土化的培養就是要讓骨干教師能夠體現地方特色、校本特色,而新教師的培養則是要讓教師具有時代精神風貌及創新精神。因此在培養骨干教師的時候,要注重挖掘初中數學教師的自主創新性,比如,以編寫校本教材或教輔為中心,同一教研組的數學教師分別負責不同的單元或課題部分,在統一大綱的指導下允許教師一定程度的創新性發揮。教師在自主編寫的時候體現了其對課本教研的個性化思考,如是否關注課改動向,是否以課標為根本遵循,等等。這類本土化的教學實踐工作也可以納入骨干新教師的培養要求里,同時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積極的評價和考核驗收。
綜前所述,立足本土化就是要充分考慮到教學環境的實際情況,學校是否有充足資源來支撐教師繼續進修或邊教邊學,教師是否能與學生建立互動學習關系,等等。這不僅是培養初中骨干新教師的標準思考,也是初中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和自我提升過程中應當時刻回顧和思索的問題。任何一所初中的教學成果的積累都離不開一支強有力的教學隊伍的支撐。因此,培養骨干新教師要把內在驅動、外在助力作為核心路徑,聯合各方力量,為這些骨干新教師提供廣闊的成長空間。
參考文獻:
[1]王 珊.中學數學骨干教師專業化培養途徑探究[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22(7):20-22.
[2]汪愛蘭.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策略[J].學周刊,2017(2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