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定倫 林于廉 田秀美
摘 要:文章對本校工程地質授課對象學情進行了分析,并對課程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探索。改革的總體思路是教師少講、學生多做,讓學生講課、讓學生思考、讓學生動手。工程地質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改善了學生學習狀態,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鍛煉了學生學習、思考與動手能力,教學效果明顯提高,并能培養學生的多方面素質,具有推廣意義。
關鍵詞:工程地質;教學模式;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0-18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6-0118-02
一、引言
工程地質課程是高職土建類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程,該課程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能夠掌握工程地質的基本知識,學會運用工程的方向解決地質的問題,進而確保工程結構的穩定與安全、做到防災減災。對如何上好工程地質課程,許多學者都進行了研究:王濤等人對“同伴教學”[1]在工程地質課程教學過程中的運用進行了研究和探索。胡坤、夏雄提出工程地質教學改革的思路和舉措:優選課程教材,精選教學內容,充實教學方法,改進考核方式。[2]
為了提升工程地質課程教學質量,筆者參考相關學者研究成果、依據本校實際、結合自身工程與教學實踐經驗,對工程地質課程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和探索。
二、工程地質學情分析
(一)生源
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校”)作為非著名高職院校,最大的問題就是生源欠佳。高考過后,本科院校把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錄取了;具有地理位置優勢、辦學條件優勢,且實力更強的高職院校,把本科院校選剩的學生當中較好的學生也選走了;最后剩下的學生才來到我校。通過對2017級72名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入學成績達到本科錄取線的學生只有2人,比例不足3%。
(二)學習興趣
學生進校后,對學習感興趣的很少。大部分學生最大的興趣就是玩手機、玩游戲,而學習對他們來說是一件痛苦的事。每個班對學習還有一定興趣的學生,僅占學生總數的15%左右。
(三)課堂表現
很多學生進了課堂,有一種被迫來學的心理,并未全身心投入課堂學習,出工不出力。上課打瞌睡的學生比較多,這些學生一方面本來就沒有學習的欲望,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就寢時間玩游戲、聊天和相互影響等而導致睡眠不足、課堂表現欠佳。
(四)動手能力
常有人說:“高職學生的動手能力比本科學生強。”其實這是一個誤解,高職學生的動手能力只是比他們自己的理論學習能力強,即相對于理論學習,高職學生更愿意參加實踐的學習,這一點在工程地質教學改革時應充分注意和利用。
(五)學習無緊迫感
當代大學生,很多家庭經濟條件較好,讀書學習已不是他們改變命運的途徑,他們認為學習成績的好壞對生活沒有什么影響,所以學習起來無緊迫感,學習過程中無動力。
三、教學模式改革探索
(一)讓學生講課
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分組,分組教學可促進大家共同學習、共同進步,起到“同伴教學”和“團隊法”教學的效果。[1]
講課時,從每組學生中選取一名學生來主講。實行主講制度,可以形成組內競爭,讓準備充分、知識掌握得更好的學生獲得表現自己的機會,而每個學生要想爭得表現自己的機會,就必須在講課前多準備、多學習,從而達到大家學習、共同進步的目的。
學生講完課后,進入答辯環節,教師和其他小組的成員可以針對學生所講內容進行提問和探討,而講課小組的每一個學生都必須準備接受提問、進行答辯。答辯一方面可以考查講課小組的所有學生是否熟悉所講知識點,另一方面也可根據未講課小組成員的提問情況了解未講課小組成員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學生講課完成后,教師根據講課內容進行點評。先點評準備工作和講課的質量,然后對學生講課的知識點進行查漏補缺、強調、總結、提升和拓展,使學生更全面、更牢固地掌握知識點。
(二)讓學生思考
在講解不良地質作用時,為了豐富教學知識、結合工程實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教師講課時采用了大量的案例與圖片,并參考了“議題法”對教學進行了改革探索。當教師給學生們介紹一張圖片時,不是直接把涉及的知識點講出來,而是先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去尋找圖片當中的有用信息,聯系工程地質學的基本原理,思考圖片當中存在的不良地質問題和解決相關問題的方法與原理。
例如,在對滑坡這一真實地質災害現象進行案例分析的時候,筆者首先采用頭腦風暴法,讓學生自己從圖中提取有用信息。給學生5分鐘時間觀察后,學生們從圖中發現滑坡體主要是土體、滑坡形成了堰塞湖、滑坡體上有房屋建筑、滑坡形成了土巖分離的滑坡壁、河道漲水且水比較渾濁等信息,估計滑坡前曾有降雨。學生們觀察圖片后,得到很多有用信息。這時,教師順勢講解滑坡的各組成部分名稱,這把枯燥的命名與實際形態結合起來,學生們有了直觀的認識,更牢固地掌握滑坡組成的相關知識。然后,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滑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學生根據千將坪滑坡實景圖提供的信息,可以發現滑坡形成的條件主要包括:地形較陡、降雨較大和巖土交界面容易形成滑坡。
回答了滑坡形成的原因后,又讓學生歸納總結滑坡的危害有哪些。學習工程地質的目的是解決工程地質問題,待學生回答了滑坡的危害有哪些之后,再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滑坡如何防治呢?學生在教師不斷引導下思考,較完美地回答了這兩個問題。
這樣,通過對滑坡典型案例的觀察、思考、歸納和總結,學生對滑坡的組成、滑坡的危害和滑坡的防治等相關知識點就有了清晰的認識。
(三)讓學生動手
工程地質課程針對巖石礦物的鑒別、節理玫瑰花圖的繪制和巖層產狀等知識點,設置了課內實訓。課內實訓要求學生把工程地質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同時要求學生動手實操、解決問題。
比如,教授巖層的產狀時,要求學生掌握巖層產狀的三要素的概念、相互關系和測量方法等,故應先進行室內教學,再開展課內校外實訓。
測量巖層產狀的常用儀器是地質羅盤,但我們在進行巖層產狀實訓時,先用手機下載的“三維地質羅盤”App代替地質羅盤進行巖層產狀測量。通過動手操作,學生對測量巖層產狀產生了興趣。動手操作實訓結束后,學生既掌握了相關的理論知識,又掌握了相關的動手操作要領;還發現手機不僅能拿來打游戲,還能拿來進行地質研學。
讓學生動手,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效果,也讓學生明白了動手的意義。
四、工程地質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成果
對工程地質課程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后,教學效果良好,教學質量得到了提升,主要效果體現在以下六大方面。
(一)學習狀態明顯改善
改革工程地質課程教學模式,讓學生的手、眼和腦都動起來,豐富了教學期間學生的動作,而且,不動起來完不成任務,也迫使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動起手、腦。因此,相比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教學改革使學生的學習精力更集中了,學習狀態也明顯改善。
(二)學生有了參與感
工程地質課程教學改革是讓學生講課、讓學生思考和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許多教學過程需要學生自己去做、去體驗,需要學生主動去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學生自己參與,便可對相關知識點有更深的認識、理解。
(三)學習興趣的提升
在講課、思考和動手的過程中,學生逐漸理解了相關知識、掌握了相關技能,完成了相關任務,獲得了成就感。同時,學生還發現了理論學習中的樂趣、動手實踐的樂趣。這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提升,學習效果也相應提高。
(四)學會學習、學會思考
在新的教學模式下,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不斷地自我學習、獨立思考,這培養了學生的學習習慣、思考意識,鍛煉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的能力,并且還將有利于培養學生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學生其他能力的提升
工程地質教學模式改革,在有效完成相關知識的教學工作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繪圖能力和野外工作能力等。
(六)課程考核成績評定更科學
工程地質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索過程中,學生講課、學生思考、學生動手的參與情況和完成質量均構成工程地質課程過程考核成績的一部分,約占課程最終成績的25%。教師通過強調過程的考核方式,獎勵先進、激勵后進,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提升教學的質量,使課程考核成績評定的過程更科學。
五、結語
針對學情對工程地質課程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改革要點是教師少講,學生多做,讓學生講課、讓學生思考、讓學生動手。在工程地質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探索中,真正實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學生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更好地掌握了相關知識點,滿足了教學要求,提高了教學質量,實現了課程標準要求的目標,提升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這一教學模式具有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
[1]王 濤,榮 冠,何 遠,等.同伴教學( Peer-Instruction)模式下水利工程地質教學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4):116-121.
[2]胡 坤,夏 雄.土木工程專業工程地質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8):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