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陶陶
摘 要:中國關于養生文化歷史悠久,除了堅實的醫學理論,在幾千年的實踐中更出現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食療文化。“食療”一詞最早出現于孫思邈的《千金要方》,《黃帝內經》中也有“食養”的概念。本文通過對食療養生文化的起源進行探討,更好的了解這一中國傳統文化。
關鍵詞:食療;養生文化;中醫;藥食同源
1 何謂“食療”?
1.1 “食療”一詞的由來
“六谷之飯曰食。”(《說文·食部》)“謂尋常飲食”(《禮記·月令》),或特指米、谷物的子實。食療中“食”指的是飲食。“療,治也。從疒樂聲。”(《說文·疒部》)南朝·謝靈運的《君子有所思行》寫道: “寂寥曲肱子,瓢飲療朝饑。”食療中“療”當理解為治的意思。
最早提出“食療”理念的是孫思邈。“安身之本,必資于食;救疾之速,必憑于藥。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藥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斯之二事,有靈之所要也。”(《千金要方·食治》)“安身之本必須于食。”(《千金翼方·養老食療》)孫思邈認為,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用食療來治慢性病,緩解病人情緒調理病人體質,是非常好的一個方法,也是一種養生之術。作為醫者,應當先弄清楚病人生病的原因,知道為什么會身體不適,然后用食療的方法先進行治療,若是食療沒有效果病不能好,之后再用藥物來治療。
1.2 “食療”一詞的內涵
食療,另一種說法是食治。指利用食物的不同特性來搭配飲食,使其對人的身體的不同器官進行調理產生積極地作用,來調整不同身體情況的人的身體機能,治療一些疾病(《中醫名詞術語精華辭典》)。有些人原本的身體狀況需要緩慢調養,有些人對于苦澀的藥物難以下咽,食療也是在這樣的需求中不斷發展并受到歡迎的。食療不僅僅用于治療疾病,還可以應用于疾病的防治,增強身體機能,提高人的免疫能力。
2 食療的原理
中國古代《養生錄》中談到養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緩些、食宜軟些。人們進行飲食的目的是為了延年益壽保養身體,即養生,然而若是不加克制,愛吃多少就吃多少,就會過猶不及,哪怕是原本對人們身體有益處的食物,也會傷害身體。更何況一些原本就不利于身體的食物,若是多吃,則帶來的危害更加難以估算。“厚味傷人無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師,三千功行從此始,天鑒行藏信有之”(《尊生八箋》)。
2.1 飲食是后天之本
中國古代醫學的養生觀講究四時陰陽,順應大自然的規律;不同時節,不同地點,不同的人適用的養生方法也有所區別。比如有些人注重對身體表層的保養,使用各種珍貴的藥物來滋養皮膚,但卻作息顛倒,睡眠不足,常常失眠,需要注重為其養神,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保障充足的睡眠;有些人一年四季皆衣著飄逸,嫌棄棉服臃腫,雖然身子窈窕卻四肢血脈不暢,可以在注重保暖的同時增強運動,多服用養氣血的食物。當一個人身體達到平衡狀態了,身體的各個器官都協調運行,這時候的狀態也是最健康的。
中醫養生學在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思想指導下,認為人與自然界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將遵循自然法則,順應自然界春、夏、秋、冬四時氣候的變化,適應其變化的客觀規律。這樣就會避免疾病的發生,達到健康長壽。我國古老的中醫典藉《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篇第六》指出:“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溫,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避邪不至,長生久視。”智者即有知識,而追索其自然規律奧妙、欲求其生命長壽健康的人。
2.2 飲食失當,損害健康
藥食同源,藥食同理。藥(食)性是指寒、熱、溫、涼、平等性質,若是加以細分,還可以分出微溫、微寒等不同。雖然藥物與食物都具有以上特性,但是食物的性一般就分“寒涼”、“溫熱”以及“平”這三種性,藥物的性分起來更細。屬于“平”性的食物種類所占分量較大,大多數為谷類,我們的主食大多屬于谷類,長期食用對身體沒有太大影響。
但是,當食物特性不一樣的情況下,則需要注意不同特性的食物能否一起食用。不同的人身體狀況不一樣,所能接受的食物特性也不相同,同樣是寒涼的食物有些人吃了沒什么不好的反應,但有些本就身體較弱的人則容易出現不適。元代養生家賈銘著有一部專門論述飲食宜忌的《飲食需知》,對360種食物的性味、相忌、相宜等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其中的“宜”適合在一起食用的食物,而“忌”是不適合一起食用的食物,民間常有人說吃了某些食物會身體不適,為了減少不適會避免食用這些食物,即“忌口”。
3 食療養生文化對當今生活的借鑒意義
中醫學歷來十分重視飲食調養與健康長壽的辨證關系,從漢唐時期食療理論的初步形成,再經歷了宋元明清時期的深入發展,積累了豐富的食療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據統計,歷代文獻中的食療論著約三百余部。
中醫認為,人體陰陽應保持相對的平衡協調。陰陽失調是早衰、患疾病的重要原因。“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所以,古人在藥膳中有針對性地運用了扶正祛邪、調整陰陽的藥物,主要以養肝益腎,補氣助陽、養陰補血、活血化瘀、滲濕利尿、祛濕消食的藥物為主。補氣助陽、養陰補血、活血等都是扶陽或益陰之法,扶正的目的是使正氣加強,有助于機體抗御和祛除病邪;散寒、化瘀、祛濕、消食這些都是“損其偏盛”的祛邪之法,其目的是使邪去正安、有利正氣的保護和恢復。食療藥膳的功效主要在于養生與提高抵抗力,民間食用甚廣,自古就被醫家所關注并對其進行研究分析,發現應用時同樣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3.1 季節飲食禁忌
“天人相應”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思想,進而演化為對不同時節飲食變化的重視,在不同的季節、氣候甚至時辰,服用不同特性的食物,幫助人體更好的保養與適應環境。
天人相應,四季各有不同的主氣,六氣作用于人體會產生不同的生理病理變化,于飲食方面須注意對六淫的致病的影響。比如,夏季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節,人們容易中暑,中暑的癥狀又多為嘔吐腹瀉、本人或渾身發熱或頭疼難忍或內心煩躁感到口渴,嚴重的甚至可能昏倒在地不省人事。假如遇上中暑,千萬不可以喝冷水,可以讓其躺臥在陰涼的地方,喂一些熱水,等到人蘇醒之后再喂一些祛暑的藥。若是有人不加節制的食用瓜果,平時又喜歡喝酸梅湯之類的涼性飲品,飲用水也多是泉水等沒有煮開的生水,到了秋天往往多見為腸胃問題或者霍亂等,古人稱為痢疾脾寒等癥。
3.2 食療不宜過度
飲食雖是氣血化生之源,但個體的飲食攝入是有限的,過度的飲食對脾胃功能有損傷,甚至發生嚴重的機體傷害。自古提倡飲食有所節制,平時吃的食物最好能做到按時適量,口味清淡為佳。如飲食過量,可致暈厥,此為“食厥”,過食可傷脾氣,中焦運化無力,胃氣閉塞,氣機上逆,導致暈厥(《壽世保元》)。
3.3 注重飲食方法
《內經》認為飲食宜根據臟腑虛實而有所禁忌。如:
病在肝,“禁當風”,此時風氣主令,風氣通于肝,故禁當風。因此能令人動風的食物,此時應在禁食之列,如雞肉等。
病在心,“禁溫食熱衣”,這是因為熱則擾動心神,故禁之。
病在脾,“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飽食則耗脾氣,增其負擔;濕地濡衣,礙脾氣升發,故禁之。
病在肺,“禁寒飲食寒衣”,寒則阻礙肺衛運行,《靈樞》:“形寒寒飲則傷肺”。
病在腎,“禁犯焠(火矣)熱食溫炙衣”,此因腎性惡燥,不欲溫燥。
現代醫學認為,人體抗體的產生,強弱、多少,與免疫功能是否正常有關。所以人體衰老時,易患腫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加速了衰老,而引起多種疾病,甚致夭折。食療養生主要在于扶正祛邪,幫助人增強免疫力,從而能產生抗體,能夠抵制細菌病毒的侵襲。我國的食療養生歷史悠久,時至今日依然對指導我們科學飲食和健康生活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郭茂倩.樂府詩集[M].聶世美,倉陽卿,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孫思邈.千金翼方[M].彭建中,魏嵩有,點校.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3]李經緯.中醫名詞術語精華辭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4]楊玉輝著.中華養生學[M].重慶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