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是小學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學科,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除了要讓學生掌握音樂旋律,還要加強節奏訓練。節奏是音樂的骨架,節奏教學是小學音樂教學的核心。文章主要分析了節奏訓練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節奏訓練方法的探討,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節奏感,使學生放飛想象,抒發內心情感,提升音樂素養。
【關鍵詞】小學音樂;節奏訓練;重要性;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3-0188-01
【本文著錄格式】李麗佳.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訓練的重要性與方法探討[J].北方音樂,2020,02(03):188,190.
音樂是一門藝術,能給人們帶來視聽享受。節奏是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聲音長短強弱表達音樂情感。小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處于懵懂狀態,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音樂節奏感,通過節奏訓練加強對音樂的把握,以激發學生參與音樂學習的興趣,提高音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一、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訓練的重要性
(一)提高學生音樂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提高小學音樂教學效果,教師要先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通過鐘表的滴答聲、泉水的叮咚聲、學生自己的心跳聲等讓學生體驗不同的節奏。這種與學生生活相關的節奏聲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了解了節奏的內涵,激起音樂學習的興趣。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用教室中的筆、書本等進行節奏創造,讓學生根據節奏進行演唱,目的是使學生學會用身邊的物品進行節奏設計的同時活躍課堂氛圍,提升學生的興趣。
(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節奏訓練能使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快速感受音樂的魅力,同時激發想象力對音樂進行再創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利用身體、手、腳等進行節奏訓練,全身心參與到音樂學習過程,在使自己身心得到愉悅的同時激發創新思維能力。節奏音樂學習的核心,是音樂學習的主要支撐。掌握節奏后,學生能快速建立音樂知識體系,并促進自身想象力的豐富,以實現對音樂的良好感知,與音樂產生共鳴,領悟音樂的情感和真諦。
(三)為學生的日后音樂學習奠定基礎
音樂的種類非常多,加強學生的節奏訓練可以使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感受到音樂的模擬特征,通過節奏輕重認知感受音樂的獨特魅力。合理開展節奏訓練可以使學生掌握簡單的音符及休止符等理論知識,并對節奏的強弱規律形成認知,使音樂知識儲備更加豐富。如在《搖啊搖》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為學生播放音樂的同時,要求學生結合節奏進行劃船動作的律動。學生在伴隨節奏做動作時能感受到6/8的強弱,從而為后期哼唱曲目奠定基礎。
二、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訓練對策
(一)利用游戲方法進行節奏訓練
相關調研顯示,學生只有全身心投入學習過程中,通過自身體驗,才能提高學習效果。小學生受年齡影響,愛動、好奇、愛表現,游戲是小學生最喜愛的學習方式,也能促進小學生全身心投入。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的這個特點為學生創設游戲,使學生在游戲過程中進行節奏訓練。
如在教學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時,教師可以先通過樂器進行演示,之后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節奏模仿。游戲開始時,教師說“二分音符”,學生要用手掌打出拍子“×—”;教師說“四分音符”,學生要用手掌打出拍子“×”。通過模仿游戲,能促進所有學生的參與,使學生在輕松課堂氛圍中學習枯燥的音符知識,并有效掌握音符知識。
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想象力,通過身體活動帶領學生進行節奏訓練。身體帶動節奏訓練的方法不受時間、場地等限制,既簡單,趣味性又強。如在教學《歡樂頌》時,教師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粉筆畫不同形狀,每種形狀又代表身體的不同位置。如三角形代表拍手,圓形代表拍腿。教師先為學生做示范,帶領學生邊唱邊做動作,以感受節奏。之后教師指揮,學生根據游戲規則做相關動作,速度由慢到快。最后,教師播放《歡樂頌》音樂,學生跟著節奏進行表演。
(二)利用音樂導入節奏訓練
小學生從小就接觸各種音樂,如搖籃曲、動畫歌曲等。教師要了解學生的音樂素養,根據學生喜愛的音樂進行節奏訓練的導入。如小學生都非常熟悉《小兔子乖乖》這首童謠,當歌曲旋律出現后,學生都知道如何演唱。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小兔子乖乖》的第一句“小兔子乖乖,把門兒開開”進行節奏訓練導入,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后續的節奏訓練奠定基礎。之后,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學生常聽流水聲,火車的鳴笛聲等,讓學生進行節奏模仿,以使學生通過實踐感受節奏的魅力,以提高學習效果。
節奏訓練是以日常經驗為基礎進行理解的。教師在進行節奏訓練教學時,可以讓學生通過想象,進行肢體的律動。小學生基本都感受過大海的浪花起伏的場景,那么在教授《大海啊,故鄉》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想象一下自己看過的大海中浪花翻滾的景象,在音樂背景下進行身體肢體的律動,想象自己在大海中,自己是大海中的水。在這種導入過程中,學生能感受音樂作品所描述的情境,感受音樂節奏,在音樂停止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記憶對節奏進行重現,以加深對節奏的感知,對作品的理解。
(三)利用生活進行節奏訓練
小學生的生活中到處充滿著音樂節奏,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感知音樂節奏。教師要多為學生創設感受生活音樂節奏的活動,如引導學生傾聽雨天的雷雨聲、風聲,小鳥的啼叫聲等,讓學生通過生活理解音樂節奏,體驗音樂來源于生活。
在實際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對生活中的節奏形成更形象的認知,加強學生對節奏的理解和記憶,教師可以對生活的音樂節奏進行模仿,如借助動物走路情境讓學生模仿公雞“咔咔”走路,馬匹“嗒嗒”走路。教師根據學生的模仿進行樂器演奏,以讓學生通過聽和實踐對節奏形成更深的認知。教師也可以利用節奏模仿生活中的象聲詞,如用咚咚、咚咚(× ×|× ×||)模仿人的心跳聲,用嘀嗒(× ×)模仿鐘表的走針聲,用咚咚咚(× × ×)模仿敲門聲,目的是強化學生對節奏的理解,以提升學生對音樂的整體感知。
(四)通過學生自行創作進行節奏訓練
在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節奏訓練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音樂創作能力。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在課堂上預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根據所學內容,根據音樂作品的傾聽后進行節奏創作。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進行自行創作,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有重要促進作用。音樂知識的學習是基礎,創作出獨一無二的節拍是學生學習音樂的目的。
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制樂器,使學生將生活中可用的素材,在發揮想象力的基礎上變成樂器,使學生體驗音樂學習的樂趣。如利用空礦泉水瓶,裝上沙子,制作成打擊樂器,模仿沙錘的聲音。不同的樂器演奏出來的聲音不同,學生在制作樂器的實踐中可以加強對節奏的感知,提高音樂學習效果。
小學音樂教學對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有重要作用。節奏訓練是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要重視節奏訓練的設計,利用音樂導入、游戲、生活、自制樂器等不同方式加強學生的音樂節奏訓練。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通過良好的師生互動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節奏訓練中,都能有所提高。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和總結,鼓勵學生多進行創編,以使學生體驗音樂學習的樂趣,通過音樂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董明珠.淺談兒童音樂才能的啟蒙培養:音樂世家巴赫家族音樂啟蒙教育之點滴啟示[J].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11).
[2]任祖蘭.小學音樂中的節奏教學探析[J].音樂時空, 2015(3).
作者簡介:李麗佳(1981—),女,吉林省吉林市人,漢族,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