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凡
摘? ? 要:本科生日益增長與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是西部地區雙一流建設高校建設一流本科教育面臨的主要矛盾。為了在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的同時為建設一流本科教育提供必要的條件,有必要突出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的多樣性,促進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的發展與繁榮。
關鍵詞: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建設;雙一流建設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0)02-0041-02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的歷史語境中,需要與之匹配的教育思想。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教育理應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志。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多次深刻指出要“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對人自我異化的揚棄,是向“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復歸”[1]。歷史經驗表明,在高等教育中,為了避免人的異化發展,人文社會科學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雖然自1979年以來,我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類學科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不僅人文社會科學類學科在西部地區高校發展得很不充分,而且隨著西部地區高校雙一流建設的統籌推進,一些本就薄弱的人文社會科學類學科和課程隨時面臨著被“優化掉”的危險。
一、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建設與發展現狀
近些年來,雖然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源進行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建設,但是不僅高等教育東西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很嚴重,西部地區高校的教育資源還不能很好地滿足人們接受高質量教育的要求,在發達地區和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同樣學習水平的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有不小的差距[2]。問題不僅如此,隨著西部地區高校雙一流建設的統籌推進,其內部不同學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
一方面,為了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X高校各種辦學的資源和政策普遍向雙一流學科傾斜。在這樣的背景下,由于人文社會科學類學科競爭力薄弱,常常為了能保住生存的底線,紛紛“改旗易幟”,只將那些能展現學校特色的研究領域作為自身轉型發展的方向。這一看似“經濟”“有效”的策略,使這些既存的人文社會科學類學科不僅成功地躲掉了被“優化”掉的風險,而且還獲得了一定的發展空間。然而,在這一轉型目標的誘導下,人文社會科學類學科師資建設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本該以課程多樣性建設為導向的人文社會科學類學科建設,變得越來越同一和單調。如果不對此問題加以有效的解決,本科生日益增長的對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需要與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發展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將會越來越突出。經過對X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的本科生的調查發現,雖然大家普遍對X高校的人文社會科學類學科感到不滿,但對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卻有很大的欲求和期待。可以說,這些本科生對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多樣性的期待遠遠高于對單一學科的欲求。這看似矛盾的調查結果其實一點都不矛盾,從常理上說,對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的期待并不等同于要主修某一人文社會科學類本科專業。
另一方面,受制于師資建設的現狀,X高校一些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授課教師的安排與課程的要求并不匹配。這主要表現在,相對非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來說,有很多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并不是由專業教師講授,而是由缺乏相關學識背景或者豐富實踐經驗支撐的教師代為講授。由此一來,不僅學生的教育獲得感變得低下,而且講授這些課程的教師,尤其是處在教學和學術能力成長期的青年教師受到了一種隱性的傷害。在如此這般的課程安排下,雖然課程的教學任務得到了落實,但是幾乎找不到“贏家”,或許可以將此稱為“人人皆輸的游戲”。俗話說,“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要上好一門課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實踐上要真正做到教學相長,首先應該做到授課教師的知識背景或者實踐能力與其所講授的課程相匹配。經過筆者的調查發現,當一些教師無法拒絕去講授自己并不善任的課程時,常常只能將上這些課視為一種教學上需要落實的任務。有些教師要么在授課的時候以“念”教材為主,要么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準備去上這些課,甚至有的教師通過課堂的翻轉,“成功”地將教學任務轉嫁到了學生身上,并自美名曰“教學改革”。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授課廣度不夠、深度不足,甚至可能使課程“降了旗”“淡了幟”,變了性質。
以上問題表明,西部地區高校的雙一流建設與一流本科教育建設之間存在非常明顯的張力。對教育資源本就不豐富的西部雙一流建設高校來說,由于始終要在各種資源受到約束的條件下進行決策和選擇,有的高校在建設一流學科時,常常是以壓迫和剝削其他絕大多數非一流建設學科為代價的。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金耀基當年對香港通識教育發展現狀的評價正是當下西部雙一流建設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真實寫照。改用他的原話來說,即“我們不難發現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在當代大學教育中正出現一種矛盾與困境:一方面,在教育理念上,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重要性不斷得到肯定;而另一方面,在實行中,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又不斷地被淡化,甚至忽視”[3]。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回歸高等教育的本質,濃描高等教育的初心,有必要認真對待西部地區雙一流建設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的建設問題。
二、提升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建設質量的策略
如欲提升西部地區雙一流建設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的建設質量,首先應該對其面對的客觀條件加以科學的研判,要認識到我國東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和西部地區雙一流建設高校內部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狀仍將長期存在。在這樣的情境中,就需要跳出傳統主要以建設發展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和平衡東西部地區教育資源的辦法來提升西部地區雙一流建設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質量的思路,從課程建設和共享的角度出發,為西部地區雙一流建設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質量的提升提供切實可行和更具針對性的策略支持。
(一)以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建設為主,推進一流本科教育工作
對西部地區雙一流建設高校來說,可以通過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的建設,來化解人文社會科學類學科被邊緣化所帶來的不利后果。雖然X高校近些年來也試圖進行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的相關建設,但取得的效果并不令人滿意。這主要是因為教師選聘環節和教學改革環節難以符合以課程建設為中心來促進一流本科教育建設的本質要求。通過對X高校的相關調查發現:一方面,從其近5年以來人文社會科學類學科的教師選聘環節來看,常常只是以科研為中心和導向,忽視了教學工作的重要性,這進一步加劇了該校建設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面臨的問題;另一方面,從其近5年以來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教學改革項目的申報、立項情況和教學發展中心所開展的系列活動來看,絕大多數項目都側重于研究課程的教學方法,甚至試圖以教學方法培育為主來進行課程建設和教師能力培養。
X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不是個案,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西部地區雙一流建設高校建設一流本科教育中均面臨的問題。為了有效解決以上的問題,有必要從課程師資建設上入手,通過將教師選聘事務下沉到相關課程建設上,首先切實保障課程與授課教師的匹配性,其次再通過教學方法的培育和改進來加強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的建設。
(二)充分利用慕課等共享平臺,實施慕課學分認定制度
由于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地區間發展不平衡,人文社會科學類人才更多集中于發達地區高校,欠發達的西部地區高校在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的建設上非常滯后。隨著“互聯網+高等教育”和共享時代的到來,與其努力從占有的角度追求教育資源分配的均等化,不如轉變思路,從共享的角度出發,通過共享課程的開發和建設來破解西部地區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建設和發展的難題。
不難發現,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發達地區高校陸續將優質的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共享到了慕課等課程共享平臺上。這些共享課程資源的平臺,為西部地區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的建設開辟了新的平臺和可能。對這些課程資源的有效、充分利用,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由東西部高等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引發的問題,而且能使人們跳出傳統占有式的思維模式,從共享式的思維模式出發,來思考西部地區雙一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建設的相關問題。
對西部地區高校來說,在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的同時,不能忽視高等教育“以本為本”的初心,在實踐操作上,與其刻意追求與自身辦學定位相匹配的特色人文社會學科類學科的研究方向,不如將重心放在促進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多樣、充分、平衡發展上。只有后者,才能與新時代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相匹配。當然,這絕不意味著每個高校都應該有同樣的人文社會科學類學科的設置,而只是意味著,應該從傳統以學科和科研平臺進人為主的教師選聘,轉向以課程為平臺進行師資建設。這種轉向不僅能有效避免西部地區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類學科在研究導向上同質化的趨向,而且能以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的多樣性彌補人文社會科學類學科被邊緣化后可能造成的損失。唯有如此,雙一流建設與一流本科教育建設才能齊頭并進、走得更遠,才能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相匹配。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收稿[M].劉丕坤,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3.
[2]吳普特.評價應考慮高校區位和戰略使命[N].中國科學報,2019-03-06.
[3]金耀基.大學之理念[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144.
[責任編輯? 李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