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聲
老子思想是中國先民在“軸心時代”于人類精神領域取得的一項創造性成果,不但長期滋養著中華文明,為中國人提供了日用不覺的哲學智慧,而且還通過區域間的文化交流,成為了全人類共享的思想資源。然則在老子思想的傳承和傳播過程中,普通讀者乃至專業學者往往因為《道德經》內容與結構的晦澀而難以準確理解老子思想的豐富內涵,以至于該思想中所蘊含的許多跨越時空的智慧經常得不到充分的認識和運用。有鑒于此,德國著名漢學家漢斯-格奧爾格·梅勒(Hans-Georg Moeller) 于2006年推出了《〈道德經〉的哲學》一書,嘗試從歷史語境視角為當代讀者打開《道德經》這扇通向老子思想真諦的“眾妙之門”,以幫助人們重新思考和有效應對全球化時代面臨的眾多問題,彰顯這一思想的當代價值。
梅勒是“波恩學派”大師羅爾夫·特勞策特爾(Rolf Trauzettel)的弟子,長期致力于中國哲學和比較哲學(主要是道家思想),以及社會思想和政治思想(主要是盧曼的社會系統論)的研究,曾最早將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譯成德文,是當今國際漢學界的知名學者。《〈道德經〉的哲學》可以說是梅勒個人多年潛心研究老子思想的代表性成果。但是,這部作品同時也是德國思想界在老子思想研究方面長期積累的結果。德國學者從18世紀起就一直關注老子思想,他們一方面不停從中汲取養分,為德國的科學、哲學、文學等領域注入強大的思想活力,另一方面又不斷利用新的學術資源更新《道德經》的譯本和研究,賦予老子思想歷久彌新的生命力。據說到2013年為止,《道德經》的德譯本已累計有100多種,相應的德語研究著作更是多達700余部。所以,對于中國讀者來說,閱讀此書除了能領略德國學者為我們呈現的老子思想的真諦和價值以外,還能讓我們了解西方學界對老子思想的研究狀況,并在方法和識見上獲得有益的啟發。
梅勒的這部著作延續了“波恩學派”的一貫立場,即主張從中國本身去理解中國,反對按照西方的價值標準來認知中國。梅勒在序言中坦言,他寫這本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想從《道德經》內部接觸道家思想,并以此為現代讀者打開一條欣賞老子思想的道路,為21世紀的學者找到一條處理中國哲學的恰當路徑。在他看來,20世紀的中西方學者在處理中國古代哲學文本時,總是試圖用西方哲學體系的方法和語匯來解釋它們,忽視了這些文本自身的語境和邏輯,從而不可避免地導致了許多偏見和誤讀,以致中國哲學中一些非凡的思想變成了外在于我們、不容易理解的東西。梅勒認為,盡管《道德經》現在被我們視作哲學文本,但它起初只是一本關于“政治哲學”的語錄集,用于指導少數特權階層如何維持、建設社會秩序(甚至宇宙秩序),以口耳相授的方式在文化精英內部傳承,因而它在風格和本質上都完全不同于當代西方哲學作品,讀者不能以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去解釋它,而必須從《道德經》文本本身出發,通過歷史的、文獻的方法去理解它。
為了實現從內部闡釋道家思想的目的,梅勒在書中先就《道德經》的文本特征和核心概念做了深入剖析。梅勒指出,《道德經》作為語錄集在文本上具有三個突出的特點:沒有明確的作者、沒有清晰的主題、沒有特定的順序,非常類似于網絡時代的“超文本”,屬于是一種“網狀”結構文本。因此,他認為讀者在學習《道德經》時,不必像閱讀傳統線性文本那樣循著一條推論或情結展開,而是可以像瀏覽網絡文本一樣,通過“鏈接”從一個點跳到另一個點。在《道德經》中,發揮這種“鏈接”功能的是它的各種修辭。這些修辭包括了一系列重復出現的表述和用語、意象和象征,以及策略和箴言,它們在混亂無序的文本章節和段落之間搭起了溝通的橋梁,令繁復深奧的字句變成了清晰連貫的思想。作者隨之以《道德經》的第六章為入口,詳細探討了谷、根、水、轂等關鍵意象的結構、功能和意義,并繼而以這些有具體形象的意象為基礎,進一步梳理了陰和陽、性和氣、道和德等道家思想中更加復雜、抽象的概念,從而使原本看似“玄之又玄”的《道德經》成為了進入老子思想的“眾妙之門”。
在以歷史語境的方法還原老子思想真諦的過程中,梅勒還借助比較哲學的視野去觀察老子思想和西方哲學之間的相似之處和不同特點,希望以此來揭示老子思想中的獨特理念和卓越智慧,及其在全球化時代的積極意義。作者在闡述《道德經》里的性、德、天等核心概念時,大量援引蘇格拉底、柏拉圖、弗洛伊德等西方哲人的思想進行對比,并在此基礎上將比較分析的范圍擴大到政治、戰爭、時間、生死等人類文明共同關切的重大問題。通過這些對比,作者發現老子思想與西方哲學在“形而上學”和人類的價值這兩個問題上存在著巨大的分野。首先,老子思想認為世界是一個自我生產、生成的過程,而西方哲學則相信自然世界和人類世界是由“造物主者”或神秘力量創造的。其次,老子思想認為人類只是宇宙的一個因素和環節,人類世界是內嵌于整個自然和宇宙框架中的,因而它無特別的“人”的價值。而西方哲學則在創造論的影響下,相信人類位于世界的中心,本身就具有終極價值,是萬物的尺度,可憑借其自由意志創造一個人文的社會和世界。作者指出,老子思想中的這些獨具特色的見解挑戰了流行于當今世界的許多西方人文主義價值觀,為我們反省和破解現代人類文明在發展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梅勒認為現代西方人文主義價值觀過于關注和強調人類自我的利益和力量,因而給人類和自然界帶來了破壞性的結果。比如,“自由”“民主”“人權”等現代人文主義觀念使人們普遍相信“民眾”是政治的唯一權威與受益者,“民眾”的欲望應當始終得到關注和滿足,建立在“民眾”欲望之上的資本主義經濟和民主政治代表了人類社會進步的方向。在這些觀念的指引下,人們不僅大肆破壞自然界以滿足自己在資本主義經濟中不斷釋放和膨脹的欲望,而且還試圖鞭策那些“尚未實現民主的國家和社會”進行“人文主義的”體制變革,以致整個世界頻繁地陷入災害、沖突等危機。為此,作者建議人們應當借鑒《道德經》中的智慧來重新界定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政府和政治的功能。作者分析說,從《道德經》的觀點來看,我們不應當把政治視作是為人類利益服務的工具,而應當把它作為控制人類利益的機制,尤其是使人類利益與“天地”之“利益”相一致。所以,一個好的政府在制定決策時,不應該只關心當下的或者有選舉權的“民眾”的利益,還應當把那些不能說話的或者不能選舉的人考慮在內:例如,兒童和子孫后代,以及所有人類以外的生命。作者驚嘆地指出,《道德經》中的這種“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理念與20世紀興起于歐洲的“深生態學”和“后現代主義”等理論何其相似,充分證明老子思想的恒久魅力和生命力。
作為一名德國學者,梅勒能夠站在超越西方中心主義的立場上,以開闊的視野和縝密的思維寫成這部學識豐富、見地透辟的著作,幫助當代讀者消除與《道德經》之間的隔膜,其價值應該得到充分的肯定。對于今天的中國而言,《〈道德經〉的哲學》一書不僅為我們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樹立了典范,而且還為我們踐行新的發展理念給予了啟迪。長期以來,我國許多地方為了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增長,不斷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滿足部分人群在口腹、財富等方面無限膨脹的欲望,從而引發空氣污染、水質惡化、動物滅絕、疫病傳播等問題,威脅到人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我們目前正在經歷的這場“新冠肺炎”事件,歸根結底也是因為人類過度追求口腹之欲,以致嚴重擠壓和破壞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而引起的。因此,中華文明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應當更加注重傳承和吸收老子思想中的“道法自然”“無為”等智慧,不去做人不應該做的或者做不到的事,從而把人類從許多危機當中解救出來。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