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榮
內容摘要:小學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它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是學生學好各門學科的基礎,引領著學生如何正確做人。因此,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充分利用學科特點,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德育因素,在語文教學中寓德于教,真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以達到德育和智育教育的雙重目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透滲德育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師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 ?德育 ?滲透 ?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意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小學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課程,它還有培養(yǎng)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和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任務。教師在教學中注意挖掘課文中本身的思想教育因素,緊密結合課文內容,在理解的同時,或進行訓練中,把含在文字中的思想弄懂,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熏陶感染中受到思想感化和教育。
一、抓注重點字、詞、句、段,加深認識
小學語文課文中有許多思想性較強、文質兼美的文章。這些課文運用了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塑造了各種典型的人物形象,或表達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或反映文章中主人公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語文教材中,語言文字訓練與學生的思想教育是融為一體的,思想教育不能離開語言文字,缺乏了思想教育的語言文字是沒有意義的,語言文字訓練與思想教育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每篇課文都有中心的字、詞、句、段,都有作者精心設置的“文眼”,因而,在語文教學中必須抓住重點字、詞、句、段深入理解,讓活生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從而在思想感情上收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使學生能更深入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在教學課文《詹天佑》一課,可抓住以下關鍵詞句:帝國主義的阻撓、要挾、嘲笑、一路的高山深澗、國人的期望、技術條件的落后,資金的缺乏,理解詹天佑面臨的壓力。在壓力面前,他猶豫了嗎?退縮了嗎?接著出示句子讓學生齊讀:詹天佑不怕嘲笑,也不怕困難,毅然接受了任務,馬上開始勘測線路。這里我們可以運用品讀法來進行,讓學生通過讀中悟,悟中讀,理解詹天佑堅持完成任務的堅定決心和頑強的意志。
此外,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抓住課文中最能表達情感的句子進行賞讀,品讀,從這些句子中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引導學生認識自然和社會,感受生活
對于有故事情節(jié)的或描寫景物的課文要注意引導學生憑借課文描敘展開聯(lián)想,把學生帶入課文描述的情景之中,體念到喜、怒、哀、樂等種種情感,感受到大自然景物之美,培養(yǎng)學生對美好的風光、景物、道德、情感的愛。
如在教學《廬山的云霧》一課中,在分析文本第二部分內容的時候,直截了當?shù)奶岢鲞@樣的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廬山云霧有什么特點嗎?”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課文的二、三小節(jié),從中圈劃中描寫云霧特點的關鍵詞語!在這兩段文本的交流中,我引領學生著重地抓住云霧“千姿百態(tài)、瞬息萬變”的特點。此時可以利用文本中的插圖來讓孩子進一步走入文本:進一步理解它像茫茫大海、像巨大的天幕!當分析第三自然段的時候,主要抓住“瞬息萬變”這個詞語,可以小組合作學習,來了解它是如何瞬息萬變的!讓孩子通過文本的閱讀認識到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tài)、瞬息萬變的特點,體會到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以及對大自然風光的贊美之情!顯然,很多寫景的課文,都是適合對小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好教材!
三、反復朗讀,體會主題思想
作者每寫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創(chuàng)作動機。而表達強烈思想感情的課文,不應該是空洞說教,架空分析,要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喚起鮮明的形象,再現(xiàn)作者的情感活動把握作者創(chuàng)作動機。
因此,讓學生感悟文章的思想內容和接受品德教育,應當在“浸透”上下功夫,在教學中把思想教育貫穿于全過程,貫穿于學生對文章中語言文字的理解,引導學生從“讀文”開始,以便達到“悟道”的目的。如小學語文課文中,像這樣的課文很多,要使學生受到作者情感和人物高尚品質的感染和熏陶,就要在朗讀課文上下功夫,通過啟發(fā)誘導、播放錄音,指導學生朗讀重點句、重點段,從多次反復的朗讀中,激發(fā)他們的感情,使他們產(chǎn)生共鳴,幫助學生準確地把握課文蘊含著的思想感情及其起伏變化,把課文所表達的情感體會出來,受到生動而深刻的思想教育。又如指導朗讀《石灰吟》,首先喚起學生想象,然后要求學生用激昂有力的語調,有感情的朗讀,表達作者不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的思想感情。學生就能從詩篇中受到教育和鼓舞,吸取前進的力量,從而產(chǎn)生了對作者的崇敬之情。
四、落實實踐活動,推動學生德育行動
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養(yǎng)成的。課堂內外相結合,在課外結合學生的實際開展語文活動,學習課文中優(yōu)秀人物,引領學生如何正確做人,我們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研究和積累。讓德育教育與語文教育融為一體,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如學習《陽光》這篇課文后,學生知道了課文中的佳子一是因為感受到了陽光的美好,二是因為她想到奶奶腿不方便需要陽光,佳子愛奶奶,所以就用裙子包住陽光帶回去給奶奶,可惜回到家里陽光不見了。奶奶感受到了佳子的愛,心里暖融融的,就像充滿了陽光。學文后讓學生仔細想想自己周圍的人(如父母、親戚、同學、鄰居等),他們需要什么幫助,去關心他們或為他們做些事情。
通過這樣的活動,既擴大了學生的課外閱讀,又讓學生獲取了不少知識。同時也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和凈化了心靈 ,真正學會做人。做到了語文素養(yǎng)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雙豐收。
總之,德育教育就其內容或形式來說,都是多種多樣的。教學中根據(jù)不同類型的文章,采用相應的方法,把握每個思想教育的機會,充分發(fā)揮教學的特殊功能,使我們的學生時時刻刻都能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把德育滲透到學生的心靈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