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花英
摘 ?要:小學是我國教育的基礎階段,也是培養學生素質的起點,因此小學語文教育更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素質的重要環節。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則承擔著啟蒙學生的思想情感和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重要責任,因此語文學科的教師應對學生更加關注,為其他學科奠定良好的基礎。真正提高小學一年級課堂語文教學的總體質量,要求教師能夠良好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習慣和學習能力,最終才能使學生既取得好成績,又能成為一名全面發展的小學生。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質量;興趣;習慣;能力
引言:
眾所周知,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語文既是人們交流之間的重要工具,也是人們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小學語文教學是學生學習的根基所在。隨著新課改不斷發展,越來越多小學開始注重在小學階段就將學生的語文基礎打好,從而讓學生能夠在日后進入中學和大學,走入社會時受益終生。
一、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機械化
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現在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普遍過于機械化,單純的由教師的單方面教學。教師要求學生機械的背誦語文課本知識,機械的練習聽讀導培養學生的相關能力。而學生在此的學習過程中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能力的提升,并且還可能使學生失去對語文學習的最初興趣,失去了學習動機,語文學習就會變得平淡無味,語文教學也會舉步維艱。
(二)教學方式簡單化
除教學模式過于機械化的問題,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還有一個較為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一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采用一些過于簡單機械化的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教師只是通過課堂的口述教學知識,沒有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缺乏動機。
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相關措施
(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許多實驗已經證明興趣才是學生學習最好的教師,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尤其針對一年級小學生語文教師應利用學生的興趣,從興趣出發引導學生進入語文學習,從而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使學生自覺主動參與到課堂討論以及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實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學生需要教師給予有效的契機引導學生進入學習,一年級的學生由于學習的自主性較差,所以要求教師更多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能夠看到每位學生的興趣等,設置教學活動的環節。例如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這一課時老師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引導學生,比如,小雞為什么會畫畫?讓學生進行思考,為什么不用畫筆也能畫畫?由此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順著學生的興趣繼續講下去,引出雪地這一背景,這樣教師的教學已經達到想要的效果[1]。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小學語文教材的主要內容由聽、說、讀、寫、看五個部分組成,因此教師要緊緊依靠教材為依據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尤其是針對一年級學生對教材的理解過于自主性,教師更加需要幫助一年級學生理解教材,培養自己的學習習慣。例如,在教學小學一年級學生學習漢語拼音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形成一個一定時間段的學習計劃,讓學生每天練習幾個固定的漢語拼音。在學生不斷練習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這些拼音組成相關的字音,讓學生直接做一些模擬的小游戲。通過種種的活動方式,學生就能對拼音的學習有更加深厚的興趣,教師也能奠定學生的漢語拼音學習基礎,讓學生通過筆下的練習拓展到口中的應用[2]。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一年級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往往缺乏自主學習的動機和能力,然而新課改要求小學教師能夠堅持以學生為主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上教師要以教材為依據,并且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讓學生能夠更多表達自我思想。例如,在教學《小貓種魚》這一課時在教師講完課后可以布置一些相關的拓展性的作業,比如讓學生發揮想象力想象一下如何才能幫助小貓的魚不變腐爛[3]。這樣學生就可以以興趣為基礎考慮這一問題,相互討論交流并在課堂上形成交流,促進學生的思維拓展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語文這門學科其本質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合,因此讓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變得更加有效,要求教師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4],并且促使學生的想象力等相關能力得到優化,從而學生才能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語文學習過程中,最終使語文教學總體質量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巧云.能力興趣習慣——兼述小學一年級語文識字教學評價[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4):212-212.
[2]王曉敏.一年級學生語文課堂中閱讀習慣的培養[J].基礎教育研究,2018,500(22):67-68.
[3]陳林平.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推進策略[J]. 學周刊,2018(2).
[4]戴曉磊.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推進策略探討[J]. 好家長,2018(63):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