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友
摘 ?要:對“同課異構”教學的研究數不勝數,但是探究不止,探究應該跟隨時代的步伐,不斷更迭。初中階段,生物課程由初步涉及到慢慢深入,學生有了新的挑戰和壓力,因此同課異構用于優化生物教學的研究很有必要。
關鍵詞:初中生物;同課異構;教學研究
引言:初中生物課程是代開學生們認識生命奧秘的大門,隨著生物學科難度的不斷加大,需要開始嘗試不同的教學方式,需要開放課堂,聆聽不同研究聲音,學習和交流不同的教學方式,不能夠閉門造車,以不同的教學策略在交流中達到質的飛越。
一、同課異構教學研究
(一)生物教師自身素養的提高
1.語言能力的提高
語言是教師高效溝通和交流的基準,語言能力提高的最基本途徑是實踐,通過平常與同事的交流來提高自身的溝通能力,或者可以通過演講來鍛煉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生物屬于理科,從這點來看,許多生物老師并不是很注重自身的語言交流能力,上課多通過專業的術語和實驗來表現,缺乏實際的溝通和交流,這就讓課程略顯呆板,難以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因此,通過從同一課進行交流和集中演講,對教師語言提升有大的幫助,這也體現了同課異構的教學理念。
2.教務管理能力的提高
高效的課堂離不開良好的教務管理,維持課堂秩序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作為生物教師應具備的最基本的能力。教學是動態的,不是靜止不動的,隨時都會有突發狀態,教師應該隨機應變,及時、快速的處理突發事件,維護課堂秩序。教務管理能力提升的關鍵在于豐富的教學經驗,因此生物教師在課程完結后,與不同老師分享并學習不同教師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彌補自身管理能力的不足之處,在這里同課異構的教學理念也有所展現。
(二)優化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優化主要表現在不同教師所教內容得不同表現的方式,也就是初中生物教學所倡導的同課異構,同一課程確定同一主題,最終教師在研討的過程中思想所碰撞而形成的觀點、觀念,對課程內容的不同的理解,繼而又形成不同的教案設計、教學目標。但是,要注意教師在研討后形成多樣理解時,要考慮到學生對生物學科的不同認知、學生實際的情況以及教師自身的特點。例如,在學習《生物和生物圈》時,教師在上課之前,可以跟幾個生物老師拿著同一課程進行對比交流和研討,講述各自對課程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分析對比并結合自身確定最終的教案設計,結合各面的因素形成教案,這也就是同課異構教學理念為出發點,設計出最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1]。
(三)優化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的選擇決定了最終教學質量好壞,針對不同的課程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是生物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的技能,但是一個人的認識往往是有限的,眾人拾柴火焰高,生物教師應該集中力量,將所有聰明才智融為一體,在思想的碰撞中,找到切合實際的教學方式,能將同課異構的教學思想體現的淋漓盡致。教學方式應該明顯的突出課程中的重點個難點,讓學生清楚和了解課程的節點所在。當然,教學方式的選擇也應該依據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此教師要清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多樣化,不能只是片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而是應該細致的分析學生的特點。對于一次生物課程來說,講課方式應該具體到課堂的導入方式,作業布置的方式等,不斷優化教學方式,也就在于教師對同一課的多次交流和探索。例如,在學習《觀察植物細胞》一課時,教師可以選擇實物導入法開始課程,事先準備好一些植物的根莖、樹葉,讓學生觀察,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最后在上完課后,教師可以布置作業,讓學生們帶著顯微鏡、筆記本等工具有目的的去春游,在春游的同時觀察不同的植物細胞并記錄,教師跟其他的教師分享交流,對課程認識的高度也會有所升華。
(四)優化生物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是否合理,是否流程,是保證課程順利進行的橋梁,生物教學流程足夠連貫能夠極大地啟發學生主動思考,有利于學生良好邏輯思維的形成,生物教師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要巧妙的引起學生的興致,引發學生去質疑,教學流程合理是檢驗同課異構教學是否合格的條件。生物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要使得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環環相扣,順利流暢,在教學方法上,做到奇特新穎,在教學內容上,做到豐富飽滿,在教學狀態上,做到激情高亢。例如,在學習《植株的生長》一課時,教師可以用疑問法導入,引起學生的興趣,可以問大家知道植物的生長過程嗎,然后順勢往下講,事先準備一棵植株讓學生們觀察,并做好記錄。在布置作業時,可以讓學生們自己種一棵植株,然后每五天觀察記錄其生長。整個課程流暢順利,層層遞進,到整個教學過程完成后,教師可以與同事一起研究本課程并分享心得,教學的流程讓同課異構的理念得到了檢驗[2]。
二、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學同課程,不同思維、思想、方法的研究,對于整個生物學科而言,是一個需要不斷突破、不斷更新的教學活動,只有如此,才能不停的煥新。
參考文獻:
[1]陳美玲. 初中生物構建開放式課堂教學策略探索——“同課異構”活動評析[J].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1(08):70-71.
[2]馬占國,翁麗婧. “同課異構合作教研”新模式探索研究[J]. 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1(09):6-7.